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青年人充滿青春活力

青年人充滿青春活力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11 21:24:13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活力青年】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晖 李丹陽 殷澤昊

“生逢盛世、共享機遇”“素質過硬、全面發展”“勇挑重擔、堪當大任”“胸懷世界、展現擔當”——二○二二年四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用這三十二個字概括當代青年。

八零後步入不惑之年,九零後成為行業棟梁,零零後初登職業舞台。十年時間足以鍛造一代人,一代人的成長足迹也足以鋪墊十年華章。

青年人充滿青春活力(活力青年這十年)1

航天科研人員在慶祝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成功。新華社發

跟未來握手

方竹一片綠,家家房頭新,走進雲南省鎮雄縣岩洞腳村,一派盎然生機。這個曾經貧困發生率接近70%的村子,完全變了模樣。80後青年幹部劉讓雲兩度駐村扶貧,在這裡揮灑汗水、貢獻智慧,“把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脫貧攻堅戰場”。

回顧過去的十年,最讓劉讓雲驕傲的兩組數字都來自她傾注心力的岩洞腳村——超兩萬畝的方竹成功種植,800多戶群衆脫貧。“中國的未來在城市,也在鄉村。”如今劉讓雲已回政府辦公室工作,依然把鄉村振興的事業當作己任。

據《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介紹,截至2021年,47萬名“三支一扶”人員參加基層支教、支農、支醫和幫扶鄉村振興,數百萬青年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立足當下,也關注未來,青年人在十年裡見證了脫貧攻堅,也加入鄉村振興的行列。

創新浪潮中,90後青年韓東成、範超正創辦的科技公司已嶄露頭角。在上大學時,兩人就已錨定目标,研發“空中成像”技術,開啟創業的航程。

“青年人向往未來、熱衷科技,與創新有天然的緣分。”他們的公司近200名員工中,超過60%都是90後。

2014年以來,在新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大學生創業者超過500萬人。在科技應用服務業等以創新創意為關鍵競争力的行業中,青年占比均超過50%,一大批由青年領銜的“獨角獸企業”競相湧現。

未來的世界,關系到每一名青年的前途命運,更取決于每一名青年的拼搏奮鬥。

浙江自然博物院中華鳳頭燕鷗研究團隊,被稱作“燕鷗保镖”。90後青年嚴志文在無人島守護中華鳳頭燕鷗的幾年裡,親身參與“書寫”了一個物種在人類努力下種群數量逐漸回升的動人故事。

“讓這個物種數量破千甚至上萬,徹底脫離滅絕險境,讓壯美的大自然因為這些生靈而永遠生機勃勃。”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事業中,活力青年豪情萬丈。

向社會輸出

“如果說我們的很多前輩更關注建築本身的美感,那麼我們首先考慮的是綠色,是一個建築物能否更自然、更和諧地存在于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過去的十年,北京建築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俞天琦一直在建築節能減排方面不斷探索,在她和團隊的眼中,建築設計是一項有關民生福祉的事業,它通過陽光、風和雨水供給居住的人以健康,并不隻是“設計居住工作場所”這麼簡單。

回報社會,小我融入大我,十年裡,一批批青年人從社會的受益人成長為回饋者,用新穎又科學的方式,不斷向社會輸出熱能。

在數字農業領域鑽研多年的孫振中博士,對農業發展之艱辛有深刻體會,他最終選擇投身農業社會化服務,“以此作為人生長遠事業”。

今年“三夏”,疫情持續,孫振中和江蘇蘇合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的同事們積極調研、科學預測,利用供銷系統平台實時銜接優質農資供應商,鎖定貨源,保證訂單農業上遊的供應量價穩定。

“保障好糧食生産的最後一公裡,值得我付出。”孫振中說,過去十年如此,今後的十年也将如此。

輸電運檢班,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崗位,因為年輕人輸送的光和熱,而變得不平凡。

賀誠昊在國網西甯供電公司工作了8年,保障着海拔3800米的拉脊山、達坂山等重要線路通道的安全。山道崎岖,雪過膝蓋,風冷刺骨,年輕人常常在極端天氣裡攀爬鐵塔,在沒有信号的無人區搶修線路。

“要有過人的膽量和吃苦耐勞的精神,還要有高超的技藝。”賀誠昊自豪于此。艱苦環境沒有阻斷他向社會輸出的熱能,他把腳下的萬家燈火,看作自己要呵護的“詩和遠方”。

與自己博弈

“戰勝自己,是戰勝困難的重要一步!”

在“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天津飛騰嵌入式CPU芯片研發團隊眼中,“國産CPU研發領域這十年走的,是别人用幾十年走完的路”。

2020年12月,團隊研制的新一代8核桌面處理器飛騰騰銳D2000正式發布,性能與國際先進水平比肩。短短一年,芯片出貨量實現了200萬片的突破,創下國産桌面CPU銷量新高。

團隊起步時,沒有任何技術資料,沒有計算機輔助軟件支持,大家在“缺芯少魂”環境中,拿出“螞蟻啃骨頭”的精神,一點一滴“啃”下難題,“啃”出成績,陸續研制成功的多款高端CPU芯片,能覆蓋信息技術領域中從端到雲的各個角落。

十年,“中國芯”一路崛起,一大批青年人敢于挑戰自我,用不止步的探索締造了太多從無到有、從“跟跑”到“并跑”再到不斷超越的奇迹。

“處理人與自身的關系,意味着我們必須挑戰面前的困難、練強自己的軟肋,在追求事業過程中磨煉意志,在追尋理想的路上遇見并造就一個更好的自己。”80後青年、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白璐和團隊在做保護長江的研究工作中,得出這樣的結論。

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李慶回今年暑期沒有回老家,眼下,她所在的科研團隊正在設計一套光學系統,為山西省“基于量子光源的引力波探測大型地基觀測裝置”提供技術支持。

“一周6天、早8點、晚10點,泡在實驗室,忙時吃飯都顧不上。”25歲的李慶回甘之如饴,“能夠參與前沿科學項目非常幸運,我希望把畢生的精力都投入這項事業。”

中國科協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中國科技人力資源以中青年為主,39歲及以下人群約占四分之三,年輕化特點和趨勢明顯。

2020年5月在山西考察時,來到太鋼不鏽鋼精密帶鋼有限公司,考察了厚度僅有0.02毫米的“手撕鋼”産品,就推進高端制造業科技創新提出要求。

年輕人想,還能更薄嗎?大家迅速行動起來。工藝工程師廖席和團隊一邊攻關升級改造設備,一邊攻關鋼種材料,3個月時間,他們将600毫米不鏽鋼精密箔材的厚度軋到0.015毫米,創造了新紀錄。

廖席想告訴:“我們有信心突破極限,有決心解決更多‘卡脖子’難題。”

(本期選題支持詹媛鐘超劉平安)

《光明日報》( 2022年10月11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