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入學一個月左右,很多家長都很想知道自己孩子的在校表現。于是家長們會主動聯系老師,或是電話,或是QQ,或是微信,寒暄幾句之後,就會涉及正題,以“想了解一下孩子在校的表現情況”為開頭問詢老師。
其實,老師聽到這樣的問話之後,其實挺尴尬的,一是有種要公事公辦“彙報工作”的感覺,二是老師确實很難開口,不知道該從哪個角度回答。
為什麼呢?具體說說第二點,為什麼不好回答呢?
首先,孩子無論在學校是怎樣的表現,其實都是與他早期生活環境、扶養人的教養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剛入學一個月,老師對孩子們的了解其實還不算深入,對大多數孩子的認識隻是停留在目之所及的表層認知上,能夠在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恐怕是他們的一些特别之處,比如“上課注意力不夠集中”之類的,但是如果我将這信息直接告訴你,又是很不負責任的,因為他的這個“不集中注意力”需要更多的信息支撐,了解具體原因才行。
也就是說,孩子的這個行為其實可以從多方面來解釋,如果不清楚原因,就妄下結論說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那麼就是一種錯誤的判斷,接着可能就會引發錯誤的糾正方法——我告訴你孩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你簡單分析為學習态度不端正,回家訓斥孩子、警告孩子,或者隻是很友善的聊天談話,但是在孩子心裡會覺得是老師告狀引發自己受罰,也許他就會開始厭惡老師、讨厭課堂……
其次,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從消極被動的意義上來說,學校隻是孩子早期的家庭教育弊端曝光的實驗站而已。也就是說,孩子身上的種種“問題”的根源,或者更多的是來自家裡成年人的不當教養方式或者糟糕的言傳身教。隻是有時候家長自身并未意識到而已。
馬克斯·範梅南說過:專業的教育工作者必須盡可能協助兒童的父母完成其主要的育人任務。老師們很願意協助家長完成這個任務,如果你願意接受老師們的協助,那麼在與老師溝通的時候,可以這樣做:
1.确實需要主動與老師溝通,但是也不要太頻繁。主動溝通表明家庭重視孩子、願意家校合作。如果是面對面,父母雙方都有空的情況下,能一起參與溝通更好,畢竟父母同心,才有可能為孩子搭建一個和諧溫馨的成長環境。
2.在溝通過程中,主動介紹孩子的情況。剛入學一個月左右,父母對孩子的了解遠遠超過老師。您可以介紹思維發展、言語表達、生活習慣、待人接物情況等,也可以進一步介紹自己的教育理念:希望孩子全面發展,還是秉持分數至上原則,或是開心就好……
3.介紹孩子早期成長及教養史:有過什麼疾病、是家裡老人撫養還是父母撫養?幼兒園時老師反饋哪方面的情況多?(吃飯問題、經常哭着要回家還是如何?)如何對待孩子的錯誤等……
4.也可以介紹家庭成員的基本情況。這有助于了解孩子的生長環境和受影響的因素。
5.對孩子的過去、現在的狀态進行客觀描述。不全盤否定,也别盲目自信。
以上幾點的溝通交流,才能讓老師看到一個完整的孩子,也才能讓老師将孩子在學校的各種行為表現納入其自身的整體人格之中,這樣老師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近孩子,才可能發現問題的根源所在,也才能給予孩子真正他所需要的指導和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