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雲何籲矣!
引言:《卷耳》一詩在文學上易被理解為女子懷念遠征的丈夫,想象丈夫遠征途中曆經的艱辛,但該詩在儒家經學上則有另外一番解釋,即講述“後妃之志”,具體所指則是贊揚後妃輔佐君王、尚賢求才,真正的賢臣也因此得到重用,不敢忘記朝廷的囑托。那麼,下文就講一講這一深層義理是如何看出來的。
01 後妃之志指什麼?
《詩經》講起興,第一句“采采卷耳,不盈頃筐”何意?字面意思翻譯過來,就是指“女子采下卷耳這種常見的野菜,但卻裝不滿她帶的小竹筐”,但在我們的認識中,去野外采摘一種常見的野菜,怎麼會連一個小竹筐都裝不滿呢?這是因為,這女子并非民間的普通婦女,而是當時的王後,采摘野菜并非王後的本職工作,而王後出行踏青去采摘野菜卻連一個小竹筐都裝不滿,乃是因為王後終日所思所想皆是如何輔佐君王,以至于滿心憂思,無心踏青采摘而已。
古代女子采茶圖
那麼母儀天下的王後具體所思是什麼呢?也就是該詩的第二句,“嗟我懷人,寘彼周行”。要知道,“人”在西周時并非指所有人,而是特指有貴族身份者,而當時原則上也隻有出身貴族者才能當官。“嗟我懷人”即指王後憂思如何從全體貴族中選拔賢才,“寘彼周行”則意為補充周朝廷上的諸多官位。
02 尚賢求賢之意怎麼看出來?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該詩的第三、第四句話翻譯過來就是指“登上險峻的高山,我的馬已然疲病。我喝下那黃金酒杯中的酒,又怎麼能忘記?”其實,該詩寫到這裡,主語已經從王後轉為君主的賢臣,此句描繪的就是一個不忘君主、王後重托,勤勞于王事的賢臣形象,而那“金罍”即黃金酒杯,指代的就是君主、王後送行賢臣時的重托。
另外,關于“金罍”,筆者還想多一句嘴。漢代時成書的《韓詩外傳》認為,黃金酒杯是諸侯、大夫用的,天子所用應該是玉酒杯,韓嬰的這種說法現在已經找不到确切的根據。而筆者以為《毛詩》的說法更為可信,該書以為,周時君臣的酒杯皆為黃金質地,不過天子的酒杯容量要更大,這與《禮圖》的記載是相符的,而“罍”則是專門指畫有“雲雷之象”的酒杯,氣勢磅礴的”雲雷之象“作為酒杯的裝飾當然是貴族尊貴身份的彰顯了。
商代的青銅罍
說完“金罍”,再來說該詩的第五、第六句“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這兩句就不翻譯了,因為意思與第三、第四句基本一緻。要講的是兩點:第一,“玄黃”代指馬色澤不佳,指代的是馬的疲病狀,不過“玄黃”一詞顯示出西周時已有了“玄”、“黃”二色對言的觀念,這與《周易》中“天玄地黃”的的說法在觀念史上是有聯系的,以後筆者講《周易》時再對這一問題具體說明。
第二,解釋一下“兕觥”,“兕”據晉人郭璞的說法是“一角,青色,重千斤者”,大概就是一種帶角獸,但看現存的文物形制應該不是指犀牛。“觥”很多人都知道是指酒杯,但在中國古代,酒杯有很多種,“觥”則是其中容量較大、用來罰酒的酒杯。據許慎的說法,觥的容量是七升,許慎是東漢人,當時1升大抵是現在的200ml,一觥則是現在的1.4L,比中瓶可樂的容量多一點,不過那時的酒度數低,喝這些大抵是醉不了的。而為什麼賢臣出發辦事前,君王、王後要對其罰酒呢?這其實是在儆戒臣子,告知出發後好好完成任務,否則辦不好事有的罰呢,如此,賢臣自然也就不敢忘記朝廷的重托了。
龍紋兕觥——我國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最後,該詩的末尾兩句,“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仆痡矣,雲何籲矣!”這句中的“砠”仍然是指高山,“瘏”、“痡”則都是疲病的樣子,全句的含義仍然與上四句一緻,表達的是賢臣勤于王事,人、馬皆疲病的模樣,所謂“雲何籲矣”就是賢臣表達雖然勞累,但感歎後還是要繼續上路以報君王、王後之恩的心态罷了。
如果您讀完本文,覺得獲得了知識、認知的提升,歡迎轉發、點贊、評論,也歡迎關注作者,這裡是一個南京大學思想史碩士的知識分享地,專注文化、思想、曆史、文學、國學相關優質内容的創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