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9日,德清縣乾元鎮的浙江浙北藥業有限公司,員工正在加緊生産抗病毒的藥品。拍友 倪立芳 姜睿 攝
疫情席卷中國每個角落。
許多人,包括我們自己、親人、朋友、同事,正經曆病痛。
而最初的一批感染者已經康複。他們重新将活力注入社會。京滬交通又堵了,海南電影節現場再現人潮。在浙江,一些康複者參與無償獻血,緩解血庫緊張……總之,中國社會正盡全力度過最難熬的時刻,盡管方方面面承壓巨大、應對并非完美,但總體平穩,最大程度守護生命健康,邁出了走出疫情陰霾的關鍵一步。
此刻,我們最需信守的,還是44年前的那句老話:“團結一緻向前看”,而不是對立、撕裂,更不是攻讦、謾罵。
我們看到,網絡輿論場上亂象仍存。一些“大V”通過極端論點和以偏概全的論證,給普通人造成認知混亂。呼籲“放松”是他們,批判“放松”也是他們;說是“大号流感”的有他們,說不是“大号流感”的也有他們。更有甚者,陰謀論甚嚣塵上,把正常的交流、不同的觀點,扣上各種各樣的大帽子。這麼大的國家,防疫措施優化調整不是在實驗室裡進行,誰都無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客觀而論,3年來,中國能将病毒毒性耗到當下較弱的程度再優化調整防控措施,已是用足體制機制韌性。一些人或許以為,還可以繼續嚴密封控,可是防疫措施總要考慮社會承受能力。防控措施優化調整,正是最大程度奉行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準則,努力去實現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高難度平衡。
人在病痛中,難免有怨氣;一時看病難、買藥難,難免有焦慮。但是,從防疫重點看,盡可能減少死亡和重症,無疑是最重要的目标。目前,相比于大量感染案例,我們從身邊直接感受到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仍屬極少數。多方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從更大範圍看,社會運行總體平穩,人們可以正常走出家門,物流基本暢通。從更長時間看,隻要我們守住生命安全底線,不用多久我們總能陸續站起來。待到春暖花開,相信中國會以相對較小的代價走出疫情之困。
還有一些“大V”,莫名其妙地對防疫專家發起人身攻擊。或指責其為特定利益代言,或認定其與某些勢力有關聯,或把别人的專業素養批得一文不值,或刻意挑起對立。人類對新冠病毒的認知是漸進的。專家非完人,無論是張文宏還是鐘南山,都不是全知全能。但隻要專家出于專業和良知,為防疫盡心盡力,他們就該受尊敬而非受攻擊。揪住他們發言中的隻言片語,上綱上線,“扣帽子”“打棍子”,令人寒心、為人不齒。
移動互聯網的叠代,把麥克風送到了每個人手上。但一些人發現了社交媒體平台的創收捷徑、走紅密碼,刻意制造極端言論,以此博得流量,吃上“帶血饅頭”。他們吃得風生水起、嘴角流油,哪管社會共識割裂、理性蒙塵!
我們對此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對所謂的“大V”不能不留個心眼,多一份不上當、不中招的警惕和向現實看、向前看的自覺。非常時期,艱難時刻,我們實在不應該把時間和精力耗費在制造輿論亂局、形成情感撕裂上,而應該團結一緻向前看。
團結一緻向前看,就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合理的意見、善意的批評當然可以有,但不應刻意制造非理性的聒噪、嘶吼。我們都是一條船上的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經受驚濤駭浪。
當下難題,何止防疫。保障民生、恢複經濟、完善治理,個個都是難關。每個領域,千頭萬緒,諸多做法都可能在輿論場上引發讨論。當前,我國經濟恢複基礎不牢固,三重壓力較大,外部環境動蕩不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擴大内需、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支持平台企業健康發展等重磅宣示,發出明确信号,釋放政策紅利,就是要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再去搞撕裂、對立、懷疑那一套,信心何能建立,共識何以凝聚,力量何從彙聚,難題何談破解?
大變局中,疫情疊加互聯網,呈現出錯綜複雜的網絡輿論圖景。但細細辨析,除了少數“大V”熱衷挑起争吵,絕大多數普通民衆,即便在“直播疼痛”中,也是一副樂觀姿态。現實中,實幹家們根本無暇顧及那些沒有意義的對立和撕裂。醫護人員成堅強“醫靠”、公交司機助攻120急救、普通居民化身外賣騎手、鄰裡之間共享退燒藥物……編織出當下中國一幅風雨同舟、共渡難關的堅韌圖卷。再寒冷的冬日,也阻止不了生機從土壤中向上攀爬。再過幾天,春運又将開啟,無數人将踏上團圓之路,向着家的燈火前進。即便彼時,更多地方正在舉全力渡疫情之峰,我們也有理由相信:越來越多的國人将從病痛中站起來、手牽手,向前看、向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