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财經頻道特邀心理專家 |趙小明
大家還記得曾經的“豬孩”的故事嗎?
在遼甯省一個偏僻的村子裡,有一個小女孩,她的很多生活習性與豬很相似,有人叫她“豬孩”。“豬孩”11歲時,發育和面貌均與正常兒童一樣。“豬孩”喜歡趴在豬身上玩耍,給豬撓癢,豬吃飽食後,她就躺在豬身邊,大口大口吸吮豬奶。平時,她象豬一樣輪流用雙腿互相蹭拱,就連夜裡睡覺也同豬一樣,“哼哼”地喘息。據專家測定,她那時的智力隻相當于三歲半幼兒的水平。
據調查,小女孩出生之後,母親患病卧床,父親忙于幹活。而且一間房是人畜混居的。因此,她剛會下地時,就整天和豬玩耍、生活在一起,豬成了她生活中離不開的“朋友”。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照片上的人是奧地利生态學家勞倫茲。他在研究小雁、小鵝、小鴨出生後的習性時發現,把孵出的小家夥們即與它的母親分開,不久,這些小動物就再也不會有“小雞跟母雞”的行為了。而且這些孵出來的小家夥會把它第一次看到的活物,當然也包括人啦,當成自己的母親,緊跟不舍,還可以越過障礙去追趕自己的“母親”。勞倫茲把這稱為小動物的“印刻”現象。如小雞的“母親印刻”關鍵期是出生後的10~16個小時,小狗“母親印刻”的關鍵期是出生後的3~7周,錯過了這個時期,這種行為就永遠也得不到發展了。
後來,兒童心理學家發現,嬰兒的某些行為的形成也有近似的“關鍵期”。
豬孩雖然不象印度狼孩那樣完全脫離了人的社會環境,但是由于在智力、行為發展的關鍵時期,缺少人的關心和照顧,使豬孩就像前面講的小鴨一樣把豬當成行為學習的“母親”。
這件事給我們對幼兒培養提供了一些啟發,一是兒童的行為要趕在兒童早期開始培養,不要錯過其智力發展的“關鍵期”;另外,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父母不好的品質、習慣都會被幼兒不知不覺地學去,而且日後極難糾正。
此外,兒童動作的發展會影響人的智力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