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中考原題及答案?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明】一、課文:,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送東陽馬生序中考原題及答案?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明】
一、課文:
餘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餘,餘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餘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餘之從師也,負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繡,戴珠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烨然若神人;餘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餘之勤且艱若此。
二、譯文:
我年幼時就愛學習。因為家中貧窮,無法買書來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酷寒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寫完後,趕快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将書借給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許多書籍。到了成年時,愈加仰慕聖賢的學說,又擔心不能與學識淵博的老師和名人交遊,曾往百裡之外,手拿着經書向同鄉前輩求教。前輩道德高,名望大,門人學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的言辭和态度從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問道理,低身側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斥,表情更為恭敬,禮貌更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我尋師時,背着書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嚴冬寒風凜冽,大雪深達幾尺,腳和皮膚受凍裂開都不知道。到學舍後,四肢凍僵了不能動彈,仆人給我灌下熱水,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住旅館主人處,每天吃兩頓飯,沒有新鮮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學舍的求學者都穿着錦繡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飾有珍寶的帽子,腰間挂着白玉環,左邊佩戴着刀,右邊備有香囊,光彩鮮明,如同神人;我則穿着破舊的衣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的念頭。因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勞和艱辛就是這樣。現在我雖已年老,沒有什麼成就,但所幸還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寵榮耀,追随在公卿之後,每天陪侍着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适當地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現在學生們在太學中學習,朝廷每天供給膳食,父母每年都贈給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沒有凍餓的憂慮了;坐在大廈之下誦讀經書,沒有奔走的勞苦了;有司業和博士當他們的老師,沒有詢問而不告訴,求教而無所收獲的了;凡是所應該具備的書籍,都集中在這裡,不必再像我這樣用手抄錄,從别人處借來然後才能看到了。他們中如果學業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養成的,如果不是天賦、資質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這樣專一,難道可以說是别人的過錯嗎!
東陽馬生君則,在太學中已學習二年了,同輩人很稱贊他的德行。我到京師朝見皇帝時,馬生以同鄉晚輩的身份拜見我,寫了一封長信作為禮物,文辭很順暢通達,同他論辯,言語溫和而态度謙恭。他自己說少年時對于學習很用心、刻苦,這可以稱作善于學習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見父母雙親,我特地将自己治
學的艱難告訴他。如果說我勉勵同鄉努力學習,則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毀我誇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鄉前驕傲,難道是了解我嗎!
三、重點解詞:
1、序:文體名,有書序、贈序二種,本篇為贈序。
2、餘:我。嗜(shì)學:愛好讀書。
3、緻:得到。
4、假借:借。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讀書。弗,不。之,指代抄書。
6、走:跑,這裡意為“趕快”。
7、逾約:超過約定的期限。
8、既:已經,到了。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歲時,舉行加冠(束發戴帽)儀式,表示已成年。
9、聖賢之道:指孔孟儒家的道統。宋濂是一個主張仁義道德的理學家,所以十分推崇它。
10、碩(shuò)師:學問淵博的老師。
11、遊:交遊。
12、嘗:曾。
13、趨:快步走。
14、鄉之先達:當地在道德學問上有名望的前輩。這裡指浦江的柳貫、義烏的黃溍等古文家。
15、執經叩問:攜帶經書去請教。
16、稍降辭色: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辭色,言辭和臉色。
17、援疑質理:提出疑難,詢問道理。
18、叱(chì)(咄duō):訓斥,呵責。
19、俟(sì):等待。忻(xīn):同“欣”。
20、卒:終于。
21、箧(qiè):箱子。曳屣(yè xǐ):拖着鞋子。
22、窮冬:隆冬。
23、皲(jūn)裂:皮膚因寒冷幹燥而開裂。
24、僵勁:僵硬。
25、媵人:陪嫁的女子。這裡指女仆。
26、持湯沃灌:指拿熱水喝或拿熱水浸洗。湯:熱水。沃灌:澆水洗。
27、衾(qīn):被子。
28、逆旅:旅店。
29、日再食:每日兩餐。
30、被(pī)绮繡:穿着華麗的綢緞衣服。被,同“披”。绮,有花紋的絲織品。
31、朱纓寶飾:紅穗子上穿有珠子等裝飾品。
32、腰白玉之環:腰間懸着白玉圈。
33、容臭:香袋子。臭(xiù):氣味,這裡指香氣。
34、烨(yè頁)然:光采照人的樣子。
35、缊(yùn)袍:粗麻絮制作的袍子。
36、敝衣:破衣服。
四、重點句子翻譯:
1.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譯:那位前輩道德高,聲望重,向他求教的學生擠滿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把言辭放委婉些,把臉色放溫和些。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譯:住在旅店裡,主人每天提供兩頓飯,沒有新鮮肥美食物可以享用。
3.餘則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豔意。
譯:我卻穿着破舊的衣服生活在他們中間,毫無羨慕他們的意思。
4.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譯: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五、文學常識
1. 節選自《宋學士文集》。宋濂,明代散文家。字景濂,浦江人。
2. 序:贈序,一種文體,與“序言”有别。
六、理解性默寫
1. 說明“援疑質理”的求教之艱難,表現出作者求知的渴望與誠心的句子: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 寫出從師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負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
3. 太學生優越的學習條件:縣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4. 寫出太學生讀書環境之優越的句子: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與作者“行深山巨谷中”去求學相對比)
5. 寫出太學生教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未有問而不告。
(與“未嘗稍降辭色。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對比)
6. 寫出太學生讀書條件之優越的句子: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
(與作者“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對比)
7. 本文揭示了怎樣的道理: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8. 為什麼作者在衆多富有的同學中能“略無慕豔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9. 表明第2段觀點的句子是: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餘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10. 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勤”的句子:家貧,無從緻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11. 最能體現作者求學之“艱”的句子: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皲裂而不知。
12. 贊揚馬君則善學的句子:流輩甚稱其賢。
13. 表明馬君則是專心緻志而且學有所成的,也是“善學”的結果的句子:撰長書以為贽,辭甚暢達。與之論辨,言和而色夷。
14. 進一步勉勵馬君則更加刻苦向學的句子:餘故道為學之難以告之。
七、簡答題
1. 概括各段段意:
① 講述作者年少時求學之艱難和用心之誠懇專一;
② 叙說當今太學生學習條件之優越。
③ 點明這篇贈序的寫作背景和意圖。
2. 本文中心:作者以自己年輕時的艱辛來告誡年輕人要認真刻苦學習。
3. 宋濂成功的原因:刻苦好學、博覽群書、虛心求教、不怕艱苦。
4. 将第一段分層,并概括每層的内容:
① 餘幼時即嗜學……餘因得遍觀群書:幼時求學情形。
② 既加冠……卒獲有所聞:成年後求師情形。
③ 當餘之從師也……久而乃和:從師求教的道路異常艱苦。
④ 寓逆旅主人……蓋餘之勤且艱若此:求學時衣食粗劣不堪,生活儉樸。
5. 本文寫了作者在幼年求學時所受到的哪些苦難?
總共有三苦。一是“無書之苦”,二是“無師之苦”,三為“生活之苦”。
6. “餘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複;俟其欣悅,則又請焉。”這句話有何表達效果?
用反襯的手法,寫老師的嚴厲是為了突出作者求師的誠懇,生動地表現了他的虔誠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師的艱難。
7. 從幾方面概括作者求學時的客觀條件?路途:遙遠艱難。衣着:破舊不能禦寒。飲食:每日兩頓,毫無滋味。
8. 太學生的優越條件,表現在那些方面?有書可讀,有師可問,無奔走之勞,無凍餒之患。
9. 第一、二段文字采用的主要寫作手法是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對比,增強說服力,突出中心。
10. 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麼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的事?
作者現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習),增強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11. 宋濂無書讀,天寒抄錄;求師難,恭敬詢問;生活苦,以學為樂。這種求學精神對你有什麼啟示?
雖然我們現在的學習條件優越,遠遠超過了宋濂,但刻苦學習的精神卻比不上他。因此,應該向他學習,不在生活上攀比,專心緻志,才能學有所成。
12. 應怎樣看待學習條件與學習好壞之間的關系?
學習條件好壞對學習能夠有所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學習成功關鍵是長期堅持“勤且堅”專心緻志,這是宋濂起身體會,也是古今學有所成的人的共同體會。
13. 說說你所知道的古人刻苦求學的事迹。
東周時代,蘇秦讀書欲睡錐刺骨。西漢,孫敬晝夜苦讀,以繩系頭懸屋梁。
西漢,匡衡勤學無燭鑿壁偷光讀書。晉朝,車胤(yìn)囊螢讀書。
晉,孫康家貧,映雪讀書。
(古人苦學的做法不必要後人效仿,但他們刻苦學習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要從他們的事迹中獲取勤奮學習,立志上進的動力。)
14. 你從作者的讀書經曆中悟出了哪些學習秘訣:學習要勤奮,求師應誠心,求學須不斷克服并戰勝困難。
15. 你覺得“先達”對弟子“未嘗稍降辭色”的态度可取嗎?為什麼?
可取:師生關系應該是民主平等關系,老師應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長。這樣才能有利于我們的學習和成長。
不可取:我認為“先達”的“未嘗稍降辭色”并非不尊重學生,而是一種更負責的尊重。因為隻有“嚴師”,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質的學子。同時,尊重師長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