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浙江媒體報道,日前,在杭州采荷中學新生軍訓現場,初一新生們比賽系鞋帶。
原本以為,對于10多歲的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很簡單事。
哪知道,竟然有三成學生不會。好多孩子怎麼都無法把解下的鞋帶正确地穿回鞋幫的小孔内,女記者忍不住上去幫忙。
後來,不少孩子竟主動提着鞋子找老師求助,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1、你有多久沒穿過鞋帶了?“杭州一所初中三成新生不會系鞋帶”,這個标題迅速引起了網友的興趣。
初中新生雖然仍是孩子,但年齡已經不小了,竟然連系鞋帶這樣的基本生活技能都不會?
這樣的結論足夠令人感到震驚,于是,不少網友紛紛口誅筆伐,從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到家庭教育不能大包大攬,讨論得不亦樂乎。
網友的心情可以理解,抛出的觀點也絕對正确,但是,這個新聞标題本身是否準确呢?
恐怕未必盡然。
其實,與其說“不會系鞋帶”,不如說“不會穿鞋帶”更準确。
因為這場限時3分鐘的比賽,比的不隻是系鞋帶的速度,而是包括穿鞋帶和系鞋帶在内的全部過程。
3分鐘内穿好一副鞋帶,并且系好,時間其實也沒那麼寬裕。
既然是比賽,難免會增添一些緊張氣氛。
更要命的是,穿鞋帶不僅比系鞋帶更繁瑣,而且也很少涉及——看看我們的鞋櫃,有多少鞋子終身隻穿過一次鞋帶?
成年人都很少穿鞋帶,遑論家裡的孩子?
事實也正是如此。
在這場比賽中,很多孩子直接輸在了穿鞋帶環節,甚至根本沒有機會展現系鞋帶的技能。
2、找老師一定是“求助”嗎?毋庸諱言,現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基本生活技能。
但是,因為這樣一場别出心裁的比賽,就斷言家庭教育存在問題,甚至對孩子的“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大加撻伐,顯然有失公允。
原因很簡單,這些孩子隻是很少練習穿鞋帶,但并不意味着他們從來不做家務勞動。
新聞報道中,内心柔軟的女記者對孩子提着鞋子找老師感到不可思議,表示“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找老師一定是去“求助”嗎?
一個提着鞋子去找老師的孩子說:“我平時經常做家務的,煮飯洗衣服都會,可是從來沒穿過鞋帶,平時拿到的鞋子,鞋帶都是穿好的。”
最起碼,這個孩子并不像是“求助”,而更像是“抗議”。
畢竟,把一項從來沒有嘗試過的活動作為比賽内容,多少會令人感到不适應。
難道不是嗎?
3、“賽人所難”有沒有意義?有人提出,學校進行這樣的比賽,本身就是為了讓孩子出醜。
對于這種陰謀論觀點,疆哥并不認同。
相比起考察孩子已經熟練掌握的勞動技能,考察他們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顯然更有助于學校有針對性地展開教育工作。
這才是學校開展此次比賽的用意所在。
實際上,除了比賽系(穿)鞋帶之外,這次比賽還有另外一項内容:疊衣服。
而疊衣服的成績似乎更差,84個學生中,隻有15人完全達标。
但這并不意味着隻有15個孩子會疊衣服,因為未完成的隻有13人,除此之外,其他孩子都疊好了衣服。
隻不過,這些孩子疊好的衣服與老師給出的模闆不一樣。
換句話說,因為與标準模闆不一樣,所以多數孩子都被判定不達标。
如果因此将這些孩子定義為“不會疊衣服”,這公平嗎?
既然不能妄下結論,這樣的比賽還有意義嗎?
疆哥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這場比賽的意義不在于為孩子貼标簽、下結論,而在于摸查情況、積累數據,作為學校勞動養成教育成果的重要參照。
4、學習方法比勞動技能更重要實際上,學校對于此次比賽的認識足夠清醒客觀。
杭州采荷中學校長助理徐峥表示:穿鞋帶看似簡單,其實考驗的是學生手指的靈活性,以及觀察細節的能力;而疊衣服能夠考驗學生的觀察力和細心程度。
也就是說,孩子是不是掌握這些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是否具備細心觀察和學習模仿能力。
以考察學習能力為出發點,越是孩子感到陌生的内容,越容易測試出客觀的結果。
這恐怕也正是不比“系鞋帶”而比“穿鞋帶”,比賽疊衣服也要預設模闆的關鍵所在。
現實生活中,多數家庭都已認識到讓孩子參與勞動的重要性,并願意為此付諸行動。
大包大攬的家長或許存在,但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多。
扪心自問,你願意把自家孩子寵成“廢柴”嗎?
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為什麼認定别人一定會去做?
5、别人家的孩子沒有那麼笨生活技能學無止境,每個孩子都有擅長做的,同時,也必定會有盲區。
因此,完全沒必要以标簽化的方式對孩子欠缺某種勞動技能大加撻伐。
某些孩子或許仍缺乏基本勞動技能和生活能力,但是,這場比賽并不足以為此提供佐證。
相比起淩空蹈虛的評判與說教,杭州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顯然更為樸素務實——勞動技能千千萬,掌握學習技能的方法最重要。
原本挺好的一場校園活動,何必帶着先入為主的情緒進行過度解讀呢?
難道,隻是為了展示說教的功力,抑或,隻是為了炫耀自我賦予的道德優越感?
省省吧。
别人的孩子沒有那麼笨,别人的家長也沒有那麼蠢。
言者無疆(zhaozhijiang11)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不知道您對此事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讨論。,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