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王安石與文人墨客

王安石與文人墨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8 07:20:27
  • 原創文/董元奔

王安石與文人墨客(泊船瓜洲與王安石的儒家情結)1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隻隔數重山。

春風自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王安石的這首《泊船瓜洲》寫于熙甯元年(公元1068年)初春,是寫給他的一位方外友人金山寺寶覺和尚的離别詩。玩味這首詩,我們能夠理解王安石以及封建時代許多文人建功立業的人生追求。

儒家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道家追求無為圓潤的生活,古代文人大多同時具有這兩種品質。讀書是為了完善自己,以便治國安邦;但是,如果仕途坎坷,他們就會接受道家的無為思想,過躬耕讀書,不求聞達的生活。王安石亦然。

這首詩寫于王安石離開生活多年的第二故鄉江甯,應宋神宗征召入京之際,典型反映了他的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理解王安石的這種理想,我們首先要了解王安石與南京的關系。

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父親王益在外做官,少年王安石在臨川老家跟着母親生活,每日讀書寫文章,以應科舉。16歲時,王益調任江甯知府,王安石随全家遷到江甯桃花塢,并繼續着他的讀書生活。王安石有詩記錄自己在南京的閉門讀書生活:“桃花石城塢,饷田三月時。柴門常自閉,花發少人知。”宋仁宗寶元二年(公元1039年),49歲的王益病故在江甯知府任上,王安石把父親葬在南京牛首山,自己在牛首山守喪。宋仁宗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守喪期滿,22歲的王安石考中進士,外出做官,一直做到京官。從16歲至22歲,王安石一直生活在江甯,加之父親葬在江甯,江甯作為家鄉的概念已在王安石心中紮根。

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王安石的母親在京城病逝,王安石辭去知制诰官職,扶母親靈柩回到江甯,把母親跟父親合葬,自己在牛首山給母親守喪。妻兒均住在江甯老宅上。三年守孝期滿後,王安石因病并沒有離開江甯老宅,而在江甯辦書院講學。宋神宗剛即位,即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九月,王安石被神宗任命為翰林學士兼江甯知府,半年後入京任參知政事,《泊船瓜洲》就寫于王安石離開江甯赴京任職前。從嘉祐七年到熙甯元年,又是六年的江甯生活,江甯作為老家的概念在王安石的心中更加鮮明了。

熙甯七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變法受挫罷相,回江甯任知府;第二年再被提為宰相繼續變法,熙甯九年又被罷相。第二次罷相後,王安石再被安排在江甯,不過不是做知府,而是做通判,顯然還不如上一次。王安石自此就生活在江甯直至去世,這一住就是十年。這期間,王安石沒有住在原來的老宅,而是在距離鐘山七裡處謝安故居附近的一個名叫白塘的地方建了一個庭院,命名為“半山園”,王安石也就因此以半山為晚号。

王安石的晚年住在半山園裡,天下文友常去拜訪他,他過得非常惬意。古代文人被貶官後能夠如此安度晚年是不多見的,王安石能夠實現自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人生理想,原因不僅在于他做過宰相,地位太高,而且與他的弟弟王安禮也是有關的。王安石退居江甯後,由于朝中有人護佑,王安禮沒有受到影響,相反卻于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被拜左丞,以後雖然受到排擠還是于王安石病逝前被任命為江甯知府。王安石退居江甯不久就被封為舒國公(後改為荊國公),或許與此也有點關系吧。當然,王安石畢竟是被貶官到江甯的,他肯定是落寞的。

王安石與文人墨客(泊船瓜洲與王安石的儒家情結)2

了解了王安石的家鄉觀念的緣由和他的人生取向,我們再來看《泊船瓜洲》這首詩的寫作背景。

熙甯元年初春,王安石剛剛任江甯知府不到半年,宋神宗任命他為參知政事,授權他變法。躊躇滿志的王安石即将離開生活好多年的江甯,赴京實現他作為一個讀書人所要實現的兼濟天下的理想了。

王安石自江甯府啟程前往汴京,當天過了江來到京口(今鎮江),宿于鎮江金山寺寶覺和尚處,當晚與寶覺飲酒暢談此去京城的抱負,并寫了這首《泊船瓜洲》贈給寶覺以明志。

詩的前兩句看似很平常,無非是說自己不到一天就從鐘山宅邸來到金山,其實,這兩句中暗含了詩人與寶覺和尚的深厚友情。所謂“隻隔數重山”,是說将來自己回鄉後很容易就可以過來跟老友再相會的。

第三第四句是本詩的精彩之處,也涉及了許多典故,值得我們考查、體會,并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判斷。

自南宋洪邁《容齋随筆》出後,後人便有“春風自綠江南岸”為“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說法,而且還有“綠”字由“到”、“滿”等字改過來的說法,并附會出蘇轼幫王安石改用“綠”字的傳聞。

“綠”字的由來是否與蘇轼有關,難以考訂,但是,即便用了“綠”字之前經過幾次調整卻是可信的,不僅這個“綠”字,詩人寫詩幾乎每個字都是要經過不斷調整的。而且“綠”字的此處用法也并非王安石首創。李白《侍從宜春苑奉诏賦龍池柳色初晴聽新莺百啭歌》中有“春風已綠瀛洲草”之句;唐人丘為《題農戶廬舍》中有“東風何時至?已綠湖上山”的句子。王安石應是受到這些前代詩人的啟發而已。隻不過李白、丘為的詩句僅僅是寫景,王安石的詩句卻是為了抒發遊子宦遊的情懷,暗用了《楚辭》“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和王維《送别》“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的詩意,境界上大大超越了李白、丘為,是非常成功的。

但是關于是“自”還是“又”,王安石自己後來寫另三首送給寶覺和尚的詩《與寶覺宿龍華院三絕句》的“自注”中提到早先所寫的《泊船瓜洲》時,這句詩就是“春風自綠江南岸”,現存的三種宋人編輯的王安石集中此詩也均用“自”字,當然應該以“自”字為準。更重要的是,也隻有用“自”字才能表達王安石當時的思想感情。果是“春風又綠江南岸”,那是在感歎時光易逝,人生恍惚,壯志難酬,根本就不是王安石當時的處境。說“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就是說,現在江南的草兒又綠了,我什麼時候能夠在明月下回來看江南的這綠色呢?好像王安石不太舍得離開江甯,他實在怕耽誤了江甯這大好春色。這哪裡是一個政治家的抱負,哪裡是一個不久之後極大影響了宋代政壇、文壇的政治家的抱負?而“春風自綠江南岸” 就恰當了。自然界中,每到春天,春風就會吹綠大地,江甯也是這樣。自然界依據自己的規律行事。我被征召入京變法,也是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春天喧嚣了一個季節之後,還會離開的;我赴京變法,功成之後還是會回來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成功的我,身披一襲月光,在一個春風再一次自綠江南岸的時節回到故鄉呢?句子中惆怅的成分極少,更多的是豪情和心滿意足。

當然,八九年後,王安石變法失敗,先後兩次被貶回江甯。雖然被貶的結局是不愉快的,但是好在還是被貶回了家鄉,還在做着官,加之王安石早先就有似是預感似是述志的《泊船瓜洲》,雖不算大功告成,但也算做到了身退,不算圓滿也算圓滿了。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封建社會由勝轉衰時期的一次陣痛,對宋明時代的政治統治有着深遠的影響,列甯曾經把王安石稱為“中國十一世紀偉大的改革家”,一個照中國封建文人,能夠在錦繡文章傳後世的同時,也能做到為政業績傳後世,古來還有第二個人嗎?

(責任編輯:董堯)

王安石與文人墨客(泊船瓜洲與王安石的儒家情結)3

【作者簡介】董元奔,1971年生,江蘇宿遷人,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漢語言文學專業知名輔導工作者,兩次被省教育廳作為機關雜志封面人物進行報道。曾參與《江蘇教育年鑒》部分内容撰寫,但學業主攻古典文學及泛傳統文化,已發表文學論文、文化随筆、詩歌等數十萬字,曾有個人詩集。詩文多次獲得各類獎項,比如論文《教育欠發達地區人才培養策略》獲2003年《人民日報》社征文比賽一等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