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用于救命的心髒起搏器電極,卻因感染變成了可能緻命的“兇器”。依托于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努力,才得以用微創的方式将三根在體内服務近10年,粘連已異常嚴重的電極順利拔除。
“救命線”差點成了“緻命線”82歲的陳爺爺10年前因“擴心病、嚴重心衰伴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滞”,安裝了三腔起搏器進行心髒再同步化治療,先進的醫療技術讓陳爺爺重新恢複了幾乎正常的生活。舊起搏器在用了9年後電池耗竭,陳爺爺于2018年更換了新的起搏器。3個月後,裝起搏器的囊袋出現了感染的情況。依據情況,在完成清創及抗感染治療後,進行了深埋處置。今年1月,起搏器囊袋感染的情況再次出現,且表皮已經破潰,裡面的起搏器電極外露。
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心内科主任醫師劉漢雄介紹說,陳爺爺入院時,感染問題已經波及起搏器囊袋及電極,如果不及時拔除,将不能徹底解決感染源的隐患,“藥物不能解決電極上的細菌殘留問題,而這些細菌可能通過電極線進入血液及心髒,引起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在内的威脅生命的隐患。”
心髒起搏器是一種植入于人體内的治療設備,通過脈沖發生器發放由電池提供能量的電脈沖,再通過導線電極的傳導,刺激電極所接觸的心肌,使心髒激動和收縮,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而此時,電極在救命的同時,卻反過來又成為了陳爺爺的“生存隐患”。
以毫米為單位精細拔除陳爺爺安置的是一台三腔起搏器,也就是說有三根電極在其體内,分别“落戶”于右心房、右心室、左室心外膜(左冠狀靜脈)。
采取什麼樣的方式将這三根“緻命線”安全拔除,成為一個令人困擾的難題:老人家已經年過八旬,且身體基礎條件不佳,外科開胸拔除電極的手術方式将會對其形成巨大的打擊。除此之外,位于鎖骨下以及上腔靜脈處的電極可能和周圍組織嚴重粘黏,成為外科手術操作的“禁區”。
介入微創對于陳爺爺的情況來說,是一個更适宜的手術方案。不過,該類手術對于醫生的技術要求極高——因為植入體内已經有近10年的時間,三根電極與血管壁、心肌的粘連一定非常嚴重。再加上陳爺爺心房使用的是被動電極,其植入心髒的部分就像是掃帚頭一樣紮根于心肌,被周圍心肌嚴重包裹,無法像主動電極一樣利用反向螺旋拔出。整個電極拔除的過程中,很可能發生血管撕裂、心髒穿孔、心包填塞、大出血等緻命問題。正因如此,電極在體内安置時間越久越不容易安全拔除,年限和數量的增加都是在給難度加碼,而同時拔除三根近10歲“高齡”的電極,在全國範圍内開展的台次都很少見。
為了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安全,心内科團隊聯合心髒大血管外科、超聲等多學科團隊進行了聯合會診。除了術中展開實時監測之外,更是制定了完善的應急方案,以及時應對各種風險的發生。4月16日,劉漢雄主任率心内科童琳醫生、唐超醫生等組就的團隊,為陳爺爺實施“起搏器囊袋清創術及電極拔除術”。由上腔靜脈為入路,利用機械擴張鞘一步步推進,進而将已經發生嚴重粘連的電極逐步安全遊離,“一部分血管和心房就像紙一樣的薄,所以在遊離的過程中需要特别小心,推進的過程可以說是以毫米在計算。”經過長達7小時的努力,三根與周圍組織全程粘黏的電極被成功拔除。
下一步,陳爺爺還會接受進一步的抗感染治療。随後需要更換新的起搏器,以維持生命健康。
李詩敏 大衆健康報記者 侯文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