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青藏高原的黃河
一路奔流
中遊流經的黃土高原地區
是我國乃至世界上
水土流失面積最廣、侵蝕強度最大的地區
黃河複雜難治
症結在于水少沙多
年平均入黃泥沙達16億噸
民間曾流傳着這樣的說法:
“山上光秃秃,溝裡亂石頭,
年年遭災害,十年九不收。”
而如今大家都這樣說:
“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
山坡退耕種草披褂子,
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
溝底築壩淤地穿靴子。”
是什麼成就了如此大的變化?
有類水利工程功不可沒
那就是滞洪攔泥、淤地造田的
淤地壩
淤地壩的具體做法是在黃土高原地區各中等規模的小溝小河内,選狹窄部位,築起較高的壩體。當洪水來臨時,壩體起到了擋水攔泥的作用,待洪水退去,壩内泥沙沉積下來,清水可放回河道,這樣久而久之,整條溝會淤積成一個微型平原或盆地,在順應自然、不破壞生态環境的情況下還能增加耕地面積。
以此種方式形成的壩地主要是由小流域坡面上流失下來的表土層淤積而成,含有大量的牲畜糞便、枯枝落葉等有機質,往往會形成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抗旱能力強的高産農田。
在陝西省高西溝村就上演了這樣一場黃土高原變形記。
陝西省米脂縣銀州街道高西溝村位于陝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曾經的高西溝村荒蕪貧瘠,水土流失嚴重。20世紀50年代起,高西溝人開始了征山治水運動,在溝裡打淤地壩,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同時利用沃土發展農業生産。在實踐中摸索出“三三制”(田地、林地、草地各占三分之一)治理模式,解決生态、吃飯和畜牧業發展問題。
在一代代人的實幹苦幹中,高西溝村人成功治理了40座山、21條溝,建成高産農田777畝、淤地壩126座、蓄水池7個、水庫2座,将一個地表破碎、土地貧瘠的秃山溝治理成如今“梯田層層盤山頭,高山松柏連成片”的“陝北小江南”。
2021年9月13日,前往高西溝村考察調研時指出,高西溝村是黃土高原生态治理的一個樣闆。
與陝西省治理黃土高原的成功經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案例當屬黃河上遊流經的甘肅省。甘肅省蘭州市是全國唯一黃河穿城而過的省會城市,甘肅省不僅是黃河上遊水源涵養地、補給地,也是國家重要濕地生态功能區、少數民族聚居區。
讓我們來看一組對比照:
1973年黃河蘭州段
2009年黃河蘭州段
2020年黃河蘭州段
蘭州市持續強化最嚴格水資源管理,深化水土保持及小流域綜合治理,實施五大類黃河水體保護項目,推進河湖“清四亂”專項行動,全面深化河湖長制,黃河蘭州段出境水質綜合評價連續四年穩定達到Ⅱ類,實現了“一河淨水送下遊”。
2019年8月,來到蘭州視察時說:“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要首先擔負起黃河上遊生态修複、水土保持和污染防治的重任,蘭州要在保持黃河水體健康方面先發力、帶好頭。”
如今的黃河蘭州段兩岸曾經荒蕪的南北兩山,經過半個多世紀、幾代人的努力,現已形成完善的人工生态體系。
截至2018年
黃河流域建成5.9萬多座淤地壩和
大量小型蓄水保土工程
在2000多條小流域開展了綜合治理
年攔減入黃泥沙4.35億噸
累計增産糧食1.57億噸
增産果品1.56億噸
黃土高原地區生态環境總體改善
昔日山光水蝕的黃土高原
邁進山川秀美的新時代
面對世界上最為複雜難治的河流
保護治理任重道遠
願治黃典範層出不窮
在中華大地上演一個又一個奇迹
審核 | 陳銳
監制 | 樊弋滋
文案 | 陳帥 羅景月
責編 | 陳帥
校對 | 羅景月 楊思萌(實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