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桂林八角寨真實故事

桂林八角寨真實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1 22:13:32

桂林八角寨真實故事(鳴沙之韻風土人情)1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曆史,積澱着厚重而燦爛的節日文化。過年(春節)是一年當中人們最重視、最隆重、最熱鬧、程序最多、時日最長的傳統節日。

相傳古時候有一種怪獸叫“年”,尖角赤須,銅鈴眼,非常兇惡,每年在年三十這一天的晚上它就會從海底爬上岸來傷害人類及牲畜,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每年到除夕時都要逃到荒郊野外及深山老林躲避。

當時,有一位神仙十分關切百姓疾苦,除夕那天他就下凡來到人間,教百姓用火燒竹子、點亮燈盞、貼紅紙,用這三個辦法來對付“年”這個怪獸。

“年”遇上了這三件法寶,非常害怕,從此也就不敢再來侵害百姓了。這種風俗習慣流傳久了,就演化成了今天人們的過年習俗。

常言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吃臘八飯是春節前的一個習俗節日。從我記事起,媽媽每年都要在臘八前一天晚上準備一些蠶豆、花豆、黃豆等豆類用水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以米加豆腐丁、黃蘿蔔丁及早以泡醒的各種豆類為原料,文火慢煮,待熟後調入油鹽醬醋,一鍋臘八粥就做好了。

吃臘八粥時還有一些講究,吃前要先盛好一碗粥,打開房門,左手端粥,右手拿筷,出門在房前屋後邊走邊用筷子撒灑粥飯,以示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八方來财,寄托一些美好的祝願。然後開始吃粥,第一碗吃淨,吃第二碗時要稍剩一點,意味着家有餘糧。所以,煮臘八粥就必須要比平時做飯多做不少。還有,如這天來了上門讨吃要飯的乞丐,也要管飽吃夠,決不吝啬。

臘月廿三是掃塵日。過去農村大多數家庭都住着低矮的土坯房,加上天天燒炕,過幾天就要扒灰,頻繁的拆炕造肥,一個冬天就把個房梁桁架上落滿了厚厚的塵土。為了過好春節,人們在臘月廿三這天就要把庭院房屋進行徹底的清掃。我們先把屋裡的鍋碗瓢盆、氈頭被窩等集中起來用東西蓋住,打開窗門,頭頂一件破衣,拿着一把長長的“毛蘿蘿”掃把,把房頂梁桁上的塵土全部掃落下來,然後是牆面旮旯。過去的窗戶都是木格子的,上面糊着一層白紙,經過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風吹雨打,窗戶上的紙早已是破舊殘黃、補丁連片了,這天也要撕去舊紙,貼上新紙。待塵灰落定後,在地上灑上水開始清掃炕上、鍋台、地面,還要清掃整頓庭院,把一些平時舍不得扔的舊東西也要在這天清理出去。這是一年裡衛生打掃最徹底,家庭最幹淨的時候。第二天是臘月廿四,按講究就再不能打掃了。傳說臘月廿四是“老鼠嫁女兒”的日子,如果這一天打掃房屋,就會驚動老鼠的婚禮,老鼠就要報複,一年就會經常咬衣物,偷吃糧食。所以,除塵常常是忙乎一個整天。

過去農村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多多少少地饦“饦烙子”(也叫饦爐、饦馍馍),家境好的要饦十幾爐,家境寒的也饦個五、六爐(大爐一爐能裝八九個,小爐一爐能裝六七個,每個有6寸碗口那麼大)。從臘月廿幾開始,隊上有爐的人家就在磨面坊、看場房裡打好爐台,家家要給爐主人家打招呼排隊(也叫靠爐),你廿二早上,我廿二晚上,他廿三夜裡地由爐主人按先後順序給排好隊。饦完後,每饦一爐給爐主人一個饦烙子,(也叫給爐馍馍錢)。爐一旦燒起來,就是不分白天黑夜的連軸轉,張家謝幕李家登場,一直持續到年廿八、九到三十。

饦饦烙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用少量的面啟“酵子”,“酵子”起了後就根據家境情況看和多少面,面和好後裝入盆中放在熱炕上,上面蓋上鍋蓋或扣上盆子,然後用棉大衣或新被子捂住發面。過幾個小時面發好後,就把面摳出放到大案闆上分開,由有經驗的老者根據面的多少加入溶化好了的堿水。堿水用多了馍馍泛黃,口感不好,堿水用少了,馍馍不泡,不起泛。常常都是先取一小團在爐火上燒熟看堿是否合适,媽媽一般都是一次就使好了。有的家庭還要把一種專門吃馍馍的甜南瓜提前煮好,再加上些茴香、薄荷之類的香料一起和入起好的面團中,這樣饦出的饦烙子絕對是上乘的佳品。我家媽媽基本上每年都要種好幾棵吃馍馍的甜南瓜,除留下自用外,多餘的就送給親戚鄰裡。饦爐這天都是全家總動員,人手不夠時就叫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前來幫忙,各自分工,由揉面的、擀餅的、做馍馍的、端馍馍的、提爐的等。

何謂做馍馍:做馍馍就是用鐵皮制作的一種有一寸長一寸寬的夾子,稍帶弧度,夾子口邊處加工成像鋸齒一樣的齒牙,用這個工具在擀好的圓面餅上沿外沿依次一下一下地夾起一道道略帶彎曲的線條來,使其首尾相連,剛好一圈,沿着線條内端處再夾,形成一個花圓圈,中間空白處再夾上一個雙線條的五邊形,很是美觀,這道工序也是非媽媽莫屬。做好的馍馍放在一個用高粱稈做成的一張圓形托盤上,我家的托盤剛好和爐底一樣大,一托盤剛好裝一爐。

提爐也是很關鍵的,主要是要掌握好火候和時間,火大了或是時間長了馍馍就烤焦了,火小了時間短了馍馍就烤不熟或不上色。爐分爐鍋和爐蓋,爐鍋爐蓋要上下同時加熱,爐蓋一般用羊糞粒或稻殼子煨火最好,到後來也有用煤餅的,底火就用麥柴燒。我家提爐都是由大哥負責,我們幾個小兄弟就負責把做好的馍馍端到爐房,把饦好的馍馍用筐子提回家,再用一頭綁着棉布條的筷子蘸上些香油搽抹在馍馍的正面上後,面對面放入篰籃或用柳條編的大筐中。還要幫大哥燒爐蓋,燒爐蓋一般需要三把麥柴火就行了。

提爐蓋有的在房頂上拴一個杠杆一人就能操作,有的就用四根長鐵鈎勾住爐蓋耳子,需倆人協作才能完成。

那些年在饦烙子制作結束後,家家還要再饦上一至三爐的“萱餡子”和“蜜轉子”。“萱餡子”是用紅棗和花豆煮熟做餡,用面皮像包包子一樣把餡子包起來,面皮要比包子皮厚,當然也比平時的包子小多了,就跟現在早點小籠包子大小差不多,但包的接口要向下放,上面用“頂針子”壓個圓圈或環扣,以增加美觀。“蜜轉子”是用蜂蜜加紅糖熬成糊狀後,塗抹在擀好的大張面皮上,然後從一邊開始卷實成圓柱形,卷三到五圈為宜,把卷好的圓柱形面團用刀切成兩公分段,取兩到三段挨到一起,用一雙筷子先從中間對夾一下,再從不同方位對夾,根據個人的想象操作,就會變成像蝴蝶、梅花、六角星等各種形狀。入爐饦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回味無窮。棗餡子和蜜轉子是在那個缺吃斷食年代,小孩子最愛吃的,也是一年之中唯一的一種美食了。

到了臘月三十這天,年貨也置辦齊了。早晨起來就要貼春聯(也叫貼對子)。據書中記載,春聯是由桃符演變而來的,最早是人們用桃木闆畫神茶、郁壘畫像挂在兩扇門上,後來為簡便就分别寫上“門目”兩字挂兩邊。但内容太簡單,于是再演變為挂兩條木闆,上面就寫的字多了一些,再後來人們覺得木條太笨重,就改用紅紙寫上字貼于門楹兩邊。

春聯是我國民間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層面。每年快到春節都有一些文人墨客,在大街上為行人書寫春聯,或送親友或賣給顧客。現今寫春聯的已不多了,大街小巷擺滿了花花綠綠印刷好了的各種成品供人們挑選,但我總覺得還是缺少了點兒時的“年味”。貼春聯也是有講究的,一副春聯由上聯、下聯和橫批三部分組成,上下聯的方位貼法要看橫批是從右到左寫,還是從左向右寫。如果橫批是從右向左寫的,上聯應貼在右邊,如果橫批是從左寫到右的,則上聯應貼在左邊。

據說過去還有在車上、豬欄、糧囤、窗楹、櫥櫃等地方貼春聯的習俗,而那時識字的人也不多,有些人買回春聯後稀裡糊塗亂貼一通。如有人要将“槽頭興旺”誤當成大門橫批,“日行千裡,夜走八百”貼在屋門框上,就會惹得文人一番譏笑。就是在文化教育非常普及的今天,也時有一些糊塗鬼把春聯上下聯給貼颠倒了,實屬不該。

貼春聯還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年三十貼春聯盡量要早,特别是一些欠着别人債務的窮苦人家,早早貼好春聯,就意味着完成了一個約定的俗規,讨債人但凡看見人家已貼好了對聯那是絕對不能再入戶去讨要債了,隻能等年後再讨要了。這種習俗沿襲至今,誰也不願在大年初一去當讨債鬼,讓鄉鄰笑話咒罵。

年三十還有一個講究,這天人人要換上新衣,就是沒有新衣也要把舊衣服刷洗幹淨、整潔地穿在身上。據傳說這一天人的靈魂要遠遊,一些老年人就說也不知能活到哪一天呢,就是死了也不能當個讨吃鬼。還有一個事項就是給亡人祖先燒紙錢,也是越早越好。按媽媽所說是:“陰陽一律,早一點給他們點錢兩讓他們也趕早拿上辦年貨去”。

年三十的年夜飯是很豐盛的,有米飯,有炒菜,當然更少不了早已做好的饦烙子、蜜轉子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古語說:“新正上月,父子同樂”。那時文化娛樂設備相當匮乏,有興趣的哥們弟兄、姐妹就玩玩紙牌撲克,家庭主婦就要忙着做初一的餃子餡了,面闆上就會響起一陣陣“當當當”的剁餃餡子的聲音來,這天也睡得特别晚,按習俗來說就是“守歲”。“守歲”時全家老少都不睡覺,圍坐在熱炕上,吃馍馍、說故事、猜謎語、摸紙牌好熱鬧啊,整個家庭都沉浸在祥和歡樂的氣氛之中。子時(晚12點左右)是接财神和竈神的時刻,這時人們都很興奮,忙着燃放鞭炮,以求下一年中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平安吉祥。那時放炮是先放三個炮,再放一挂鞭,鞭也就一二百響的,響幾下就沒了。因為過去的人們生活水平普遍低下,買不了多少炮仗,一般都是大人放過後,小孩揀拾“啞炮”玩(我在《童年轶事》一文中就有因揀拾“啞炮”玩耍,而差點釀成大禍的描述)。而現在幾千響、上萬響的鞭都有。随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廣播電視的普

及,每年的央視春節晚會,早已變成了人們“守歲”的一道精神文化大餐。

收壓歲錢是春節期間兒童最高興的事情了。給小孩壓歲錢不知是從什麼時候就流傳下來的一個習俗。直到如今,這個習俗仍盛行全社會,而且愈演愈烈,有一些人已苦不堪言。那時我家因媽媽無兄無弟、無姐無妹,父親也是孤身和祖父從甘肅靖原讨荒要飯到李家灘落的腳,家境貧寒,無親無友。在我的記憶中好像從沒收到過壓歲錢,和小夥伴一起玩耍時聽到他們說七大姑八大姨、舅舅叔叔給了多少壓歲錢後好羨慕他們啊!正月初一,家裡人早早起來,大人孩子收拾妥當,就把年三十包好的餃子下鍋,端上油潑辣子、醋蒜汁,蘸着吃起餃子來了。有的人家還在極個别的餃子裡面包上硬錢币,看誰如果能吃出錢來,都就說他(她)今年準交好運。

到了正月初二就是人們走親串友,相互拜年的日子,但凡見面之人都要抱拳相互道一聲“年過的好”。女婿要攜帶妻兒到嶽父母家拜年,也叫“回娘家”,我們也就是在這天能吃上姐夫帶來的水果糖等好吃的食物。

從初二開始就有各生産大隊組織的文藝節目演出,還有社火表演。隻要一聽到“咚咚咚、锵锵锵”的聲音,我們就尋着鑼鼓聲音的方向拼了命地跑去看。社火一般有踩高跷、舞龍燈、跑旱船、耍獅子、榔頭車子等内容,豐富多彩,好是熱鬧。這些活動一直流傳至今,去年春節前還有李灘村的賈正幫兄弟倆組織的社火表演隊在鳴沙給鳴沙鎮鎮政府拜年,在鳴沙集市上表演很受鄉親們喜愛。後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被迫取消了後續上中甯縣城的表演活動。

正月初五是“五窮日”(也叫“填窮坑”)。傳統習俗是自年三十打掃完衛生後,就把生活垃圾等廢棄物堆放在院内一角,幾天内不倒出。按傳統習俗講,要倒出去那就是在“倒财”,初一到初五各種生活垃圾攢了一堆,初五早上要将垃圾掃出倒在路上,上面插一柱香,叫“送窮”。這個習俗,現在看起來确屬一種陋習,對家庭和公共環境衛生造成負面影響,不應該再提倡或沿襲了。

從初六起各種生産活動就陸續開始了。春節前後人們忙忙碌碌,特别是一些年輕人和小孩就耍野了,整天熬夜、玩牌、喝酒,乏的像丢了魂似的,再有一說是年三十那天人的靈魂就遠遊去了。所以,初七這天就要“叫魂”,家中要擀長面,說是要“拉魂魂”子,讓魂還身人就有精神了。就是現在誰家小孩要是受到了什麼驚吓,大人也還要領着孩子到出事地點喊着孩子的乳名:“求噶,回家來——”還要有人應聲“回來了!”反反複複地叫,反反複複地應,一直到家中入屋為止。

月十五元宵節是春節過後的又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元宵節也叫“觀燈節”,每逢正月十五,城裡到處張燈結彩,普天同慶。城市各單位都要制作能反映本單位特色的花燈集中展示,各商場、機關還辦豐富多彩的猜燈謎活動,廣場晚上還要進行大型煙花秀(也叫打鐵花,打禮花炮),很是壯觀。

當然,作為農村的孩子來說是沒有那個眼福的,隻能是望塵莫及了。

元宵節還有吃元宵的習俗,上世紀八十年代前,農村人是很少能吃上元宵的,吃元宵大多是城裡人。就是餐飲行業和商場平時也不做元宵和銷售元宵,隻有在正月裡元宵才上市。過去元宵分高、中、低三個檔次。低檔次是用紅糖、面粉、植物油攪拌成餡,做成一公分微大的圓球,在糯米面粉裡滾動而成,中檔是用青紅果絲加紅、白糖少許,核桃仁做餡,高檔是用紅糖、白糖、核桃仁、香油、冰糖水、玫瑰做餡。當然,現在的種類更多樣,餡子更繁雜,而且常年都供應充足,元宵也早已走進了尋常百姓家。

正月廿三這天,有“燎騷幹”的習俗。有俗語說:“正月廿三,家家都“燎幹”。這個習俗對農民來說非常重要。

正月廿三這天晚飯後,家家戶戶要準備好幹柴草,繁星初上時,将準備好的柴草堆放在自家門前的空曠路中間,全家人扶老攜幼圍在旁邊,将柴草點着,在火勢小的時候,先讓家中的老年人和小孩從火堆上跨過去,待火勢稍大一點時将顆粒青鹽扔進火堆,火堆頓時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音,這時家中的年輕人就各個大顯身手了,從高高竄起的火焰中跳過去。你一躍,我一跳,一直跳到柴燒完,火頭慢慢地熄下去為止。在燎幹的過程中,凡過路的人或沒備柴草的左鄰右舍的人都可以跳火堆。待明火熄滅後,就由老者拿鐵鍬象揚場一樣,一鍬一鍬地把火灰抛向高空,上空就像是繁星一樣,紅彤彤的一片,這叫“揚花”。第一鍬喊“麥子花唉”,其餘人應聲到“好花”,第二鍬揚出就喊“稻子花唉”,其他人再應“好花”,依次還有荞麥花、高粱花、胡麻花、大麥花、糜子花、谷子花、青豆花、玉米花、蠶豆花等等的農作物花,每喊一次“花”,其餘人必應一聲“好花”,直到火灰全部抛散完為止。

随後就由小孩攆着用腳踏還有火星的灰,這叫“踏老鼠”。“燎騷幹”這一習俗也一直沿襲到現在,它的好處不少,其内涵豐富,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祈求,想通過“燎騷幹”來祛除一年的不平順,災難被熊熊烈火梵燒幹淨,疾病被火焰驅走,盼望當年莊稼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寄托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望。正月廿三過後,一個正月的年也就徹底地過完了,各種生産生活全部步入了正軌,緊接着春耕生産就開始了。

年,又快到了,心,卻茫然不安。不知從何時開始,過年不再是一種渴望,而變成了一種負擔和勞累。兒時的過年,缺的是年貨,而不缺年味。現在過年不缺年貨,而缺的是兒時那種年味。兒時過年,過的是一種憧憬和氛圍,而現在過年變成了一種形式。兒時盼過年,現在怕過年。如今依舊是過年,但“年味”卻淡了許多。其實,節日沒變,變的是我們對這個傳統節日的認識态度。重拾那些有益的舊習俗,今年的“年味”或許會更濃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