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楊多傑VS馬場公彥

楊多傑VS馬場公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7 22:46:58

記者丨何安安

“不羨黃金,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金陵城下來。”這首名為《歌》的古詩,堪稱茶學界千古之謎,據稱出自茶聖陸羽之手。關于這首《歌》的來源,《全唐詩》中這樣記載:“太和中,復州有一老僧。雲是陸弟子。常諷此歌。”

中國既是“茶的國度”,又是“詩的國家”。曆代文人創作的大量茶詩,不僅記載了中國曆代茶葉從生産到品飲的情景,其所呈現的文化品格,也是中華文化品格的側寫。在日本飲食中,茶同樣占比頗多,且日本的茶文化與中國有着很深的淵源。

茶道是如何誕生的?這一概念最早出自哪裡?茶道在中國和日本分别是如何發展的?日本茶道中的“閑寂空寂”在中國文化中是否也有相應的對照?茶與酒到底分不分家?在日本,喝茶為什麼叫“吃茶”?5月15日,茶文化學者楊多傑攜其作品《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做客中國書店(琉璃廠店),與日本學者、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馬場公彥一同對談中日茶俗文化。

楊多傑VS馬場公彥(楊多傑VS馬場公彥)1

在“茶的品格”活動現場,楊多傑(左一)、馬場公彥(右一)對談中日茶俗文化。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以一句出自盧仝《走筆謝孟谏議寄新茶》的茶詩開始,楊多傑談起了在日本飲茶會用“吃”這個動詞的習俗。據馬場公彥介紹,在日本,“吃茶店”就是咖啡店的意思,日本的咖啡店提供的不隻有茶,還有咖啡、清水等,還有韓國的“茶房”也差不多,包含的飲料也挺多,比如姜茶、松仁茶、人參和棗茶等。現在在日本還保存煮出來喝的茶,就是麥茶,麥茶的原料就是大麥,不包含茶葉,炒幹大麥後熬出來喝,夏天冰鎮來喝,是男女老少都喜歡喝的很普遍的一種飲料。據說喝麥茶的習慣比煎茶的普及還早。

在楊多傑看來,中國茶文化與文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茶詩中不同程度地記載了中國曆代茶葉從生産到品飲的情景,反映了詩人在物質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寒夜客來茶當酒”一詩也體現了中國文化中“以茶代酒”的傳統習俗。楊多傑以《全唐詩》為例,其中參與茶詩創作的詩人有一百四十多個,共計創作了六百多首與茶有關的詩作。這是在唐代以前沒有的文化現象,标志着在中國,茶與文化的完美結合,這些茶詩共同構建起了中國茶文化的美學基礎。

皎然的《飲茶歌诮崔石使君》中寫道:“孰知茶道全爾真。”這句詩中提到了“茶道”一詞,也是漢語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茶道”的概念。活動現場,馬場公彥展示了《茶之書》這部岡倉天心的經典著作。岩波書店曾于1929年出版過《茶之書》,被收錄于岩波文庫,向西方世界介紹了日本茶道及其背後的哲學思想,闡釋了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

楊多傑VS馬場公彥(楊多傑VS馬場公彥)2

《茶的品格——中國茶詩新解》,楊多傑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20年7月版。

馬場公彥表示,在一般中國人心目當中,最普遍的對日本人的印象來源可能是美國文化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所寫的《菊與刀》,菊花代表着平安貴族的細膩優雅之美感,刀劍代表着戰國武将的雄渾粗犷之風格。馬場公彥認為,要理解象征刀劍的武士文化需要閱讀新渡戶稻造所寫的《武士道》(1899年),要理解象征菊花的雅緻文化,需要閱讀《茶之書》。這三本書都是面向歐美讀者用英文寫成的作品。其中,《武士道》和《茶之書》都寫成于明治維新以後,當時武士階級已被消滅,老百姓也逐漸脫離了在茶室喝茶的習慣,因此,兩本書寫的都非武士道或者茶道的具體内容,而是其精神。

馬場公彥說,在崗倉天心的著作中,茶道的思想上來源有兩條,一條是道教的自由豁達輕松随意的意境,還有一條是禅宗的嚴格樸實簡練含蓄的意境。日本的茶道特别強調禅意,是因為日本的茶葉和茶道導入自宋代茶藝,也就是起自鐮倉時期的禅僧榮西和尚,而熟悉喝茶習慣、普及茶道的主要階層是室町時期的武士階級。因此日本茶道保存了非常濃厚的禅宗思想和武士道文化。比如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倡導的草庵茶,特别強調一種簡樸淡泊,崇尚自然的風格。

作者丨何安安

編輯丨張婷

校對丨陳荻雁

來源:新京報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