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刷掌支付測試開始加速。
近日,微信小程序“微信刷掌支付”悄然上線。該小程序的簡介為“伸手感應,識别支付”,賬号主體為騰訊旗下的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在進入小程序後,頁面會提示“未開通微信刷掌支付,請在刷掌支付上開通”。
據了解,刷掌支付即根據目标掌紋圖像區域進行身份識别,可以應用在支付領域,能夠提高身份識别的準确度。有研究人員曾于2019年提出,掌紋特征識别具有紋理特征豐富、用戶易于接受、安全穩定性較高等優點。
今年3月24日,騰訊公司申請了“刷掌設備”的專利,7月26日已獲得授權,預估在2032年3月24日到期。
據介紹,刷掌設備通過攝像頭拍攝手掌圖像,并對手掌圖像進行識别的設備。如何提高刷掌設備拍攝得到的手掌圖像的質量,是一個關鍵的技術問題。該專利能解決相關的技術問題。
到今年8月初,騰訊公司申請了“刷掌支付”“wepalm”的相關商标,涉及社會服務、通訊服務、餐飲住宿、廣告銷售、建築修理等多個國際類别。
刷掌支付早有先例
早在2015年,就有銀行嘗試應用過刷掌支付。
2015年,原攀枝花市商業銀行推出了掌靜脈存取款業務,該項技術是與富士通公司聯合打造,原理是運用血色素吸光特性取得掌靜脈近紅外線影像。
對“刷掌支付”感興趣的還有支付寶。2014年的一場科技展示大會上,支付寶當時展示了其正在研發的以生物識别為核心的前沿安全科技包括人臉、聲紋、掌紋、指紋、筆迹和擊鍵識别。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技術的發展将與現有的數字密碼形成補充,甚至在部分場景和環節,其安全性遠超數字密碼。
2019年,美國專利與商标局公布亞馬遜的專利申請——非接觸式掃描系統,可通過掃描手掌特征(包括掌紋和靜脈)來識别用戶身份。媒體援引《紐約郵報》報道稱,該技術的響應速度非常快,300毫秒(即0.3秒)内即可驗證客戶,而普通的銀行卡交易需要3~4秒。
取代刷臉支付?
目前移動支付中生物識别技術主要有五種,具體包括指紋、人臉、聲波、虹膜、靜脈等。刷掌支付和刷臉支付一樣,都屬于生物識别技術。
在疫情時期,刷掌支付或許比刷臉支付更能讓大衆接受。操作時,隻需要用戶在刷臉設備上注冊手掌并刷臉關聯到個人微信賬号上,線下消費時,将手掌對準掃描區,就可以完成支付了。
對于商家而言,刷掌支付不僅可以減輕商家的人力成本,同時可以有效緩解高峰時段排隊結賬的現象,提高支付效率。
對于用戶來講,相較刷臉支付,刷掌弱化了人體隐私。畢竟人臉是非常敏感的個人信息,一旦洩露或者被盜取,可能會帶來非常大的影響,而刷掌是對刷臉支付很好的代替。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