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李小飛刀&渣渣刀
近日,美國駐華大使館和領事館,在其官網上推出2021年度的“公共外交小額贈款計劃”。
該計劃拟資助中國境内的個人、非政府組織、智庫、學術機構等,用于舉辦宣介美國社會、曆史、文化藝術及價值觀的活動。
項目計劃為每個申請人或組織提供單筆最高3萬美元的獎金。
這是一個什麼性質的項目,這3萬美元準備在中國境内物色鼓勵培養什麼人?
外交學院教授李海東對“補壹刀”直言,這就是一個由美國國務院策動,打着“公共外交”幌子對包括港澳地區在内的中國各地進行宣傳滲透,以文化活動行等為掩護向“特定人士”或“組織”提供資助、輸送利益,甚至策動“顔色革命”的計劃。
1
李海東為“補壹刀”逐條解說了項目書内容背後的含義:
其中所謂“重點項目”方面的第一條,“為美國企業分享美國價值觀提供擴大或以其他方式提供框架的項目”。
即将美國企業當做在華推廣美式生活方式及價值觀的工具,獲得資助的人可以到美國企業體驗相關方式。
第二條,“教育、文化交流、多樣性和包容性。包括擴大殘疾人、女權、LGBTQI權利和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
純粹從文字上看,項目關注的是人的價值、利益和權利,問題是,包括環保、女權、少數族裔等話題在美國國内是被高度政治化的,但項目書又标榜不支持與黨派政治有關的活動,是欲蓋彌彰。
項目書稱不支持“慈善或發展活動”,也就是說,該項目不是不求回報的。
李海東稱,項目書之外值得我們關注的,可供美國人操作的有兩點:
一,項目會通過怎樣的程序選擇什麼人接受資助。
二,這些人接受資助參與過項目之後的去向如何。
李海東認為,項目書努力強調去政治化、去宗教化,但項目本身就是由政治機構美國國務院運營的,給人很多聯想空間,說白了就是“挂羊頭賣狗肉”。
我們看到,該項目以“公共外交”為幌子,并強調其資金用于“支持加強美中關系的項目特别是中國人民對美國的了解”。
問題是,其“公共外交”是一般意義上的國際傳播和文化交流嗎,其目的是為了增進中美人民的相互了解以促進中美關系嗎?
1987年,美國國務院《國際關系術語詞典》收錄的“公共外交”詞條,将其定義為“由政府發起交流項目,利用電台等信息傳播手段,了解、獲悉和影響國際輿論,減少其他國家和民衆對美國産生錯誤觀念,提高美國在國外公衆中的影響力,進而增加美國國家利益的活動”
而印度學者拉那認為,作為一種外交行為,特别是在外交談判中,公共外交常常被一個國家用來影響本國和外國的公衆,從而達到制造輿論,向對手施壓的目的。
而具體案例,的确可以參考近些年來針對性地蹭熱度、輸出觀點的美國駐華大使館微信微博,他們在海外的推特賬号、以及專門用于外宣的“霧谷飛鴻”團隊。
在霧谷飛鴻的文字中,不乏高度贊揚美國,不切實際地拔高美國形象的話語和表述。
例如,為了粉飾美國國内存在的嚴重的仇視亞裔的行為,“霧谷飛鴻”們為中國的讀者們量身定制了用于了解美國的文案。
而對于美國在華公共外交的“成果”,美國學者,俄亥俄州立大學的肖恩·佐哈爾·基思在論文《美國對華公共外交》中“秀”出了“成果”,其中大書特書的就有著名美國宣傳機器“美國之音”。
這是美國學者自己在論文中告訴我們,“美國之音”是美國對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那麼,作為推動蘇聯解體的輿論排頭兵,東歐“顔色革命”的重要參與者,“美國之音”在美國的對華公共外交中,會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或者,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設問,美國的對華公共外交中包不包含“顔色革命”項目?
在同一篇文章中,肖恩通過調查參與了美國對華公共外交項目的中國人,給出了美國公共外交的“成績”。
以這個結果而言。作者或多或少在暗示一種邏輯。
一,對美國有負面看法是不正确的,對美國看法很正面才是全面的。
二,美國的對華項目沒有“洗腦”成分(此地無銀),美國之音也不是用于宣傳、鼓噪、造謠、洗腦的宣傳機器。
三,對美國的贊美應該很“廣泛”才對。例如,當美國轟炸了中國駐南聯盟的大使館,接受過培訓的人,是不是要苦口婆心地和同胞講美國的立場如何如何,殺害中國記者是“合情合理”的?
跟據美國國會研究所2014年的《美國在華援助項目》的報告,其中就有這樣的描述,美國對華的援助項目,“加強對中國内部“有改革想法”人的支持。”
而在其中一個具體的案例,就提到從2002年以來,美國方面一直在增加美國大使館的常駐法律顧問人員,旨在向官員、法學家和律師提供美國刑法和程序方面的專業知識,并推動“中國長期刑事司法改革”。很明顯,自然是希望向美式司法體系改革。
而巧合的是,這樣的做法,滲透着某些涉華NGO的觀點。
有些項目更是直接針對中國的學生設置,向他們提供“法律知識訓練”,培養他們的“公民意識”。
此外,報告的附錄部份也給出了2000财年至2015财年,美國對華所謂的外交援助計劃和撥款。其中,也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和平隊”。
而具體地從某一年的内容來看,更是直截了當地表明,要為中國境外的NGO撥款,用于在中國境内進行“民主活動”。
2012年的内容更與本次美國駐華大使館的小額贈款項目的内容極為接近。為中國的知識分子和NGO的民主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并且,其中還提到了美國在西藏地區的目的。
後面的注釋部分,也明确透露,在2006财年和2010财年,美國政府分别提供了45萬美元和92.2萬美元,用以加強在香港的政黨活動。具體是不是由美國駐港總領事館通過小額贈款的方式提供,值得我們去懷疑。
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駐華大使館貼出2021年度計劃同時,其在香港和澳門的領事館也提出了他們的小額贈款項目。
除了直接進行設計西方民主法治等方面的宣傳,正如2021項目書中所涉,美國向外輸出“顔色革命”,還經常打着關注女性權益,動物權益,少數族裔權益的幌子。
然而,看起來是要求“平等”的背後,實質上在煽動極端。
比如,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2019年公布的資助中國境内非政府組織花費排名,第一個就是女權組織。
這些受資助的女權組織并非在中國境内投身婦女權益事業,而是利用各種社交媒體平台發布諸如“中國是男權暴力最嚴重的國家”“女性至暗時刻”等極端謠言,宣揚西方平權運動,煽動仇視家庭、婚姻、社會、政府及政治制度的言論,甚至鼓動所謂“革命”,并與“”“疆獨”等勢力相互勾連。
2
在自身公然通過各種方式将非政府組織等打造為輸出美式民主自由價值觀、甚至策動顔色革命的工具和平台同時,美方卻動辄将中方正常學術交流和人文交往污蔑為搞滲透、幹預甚至間諜。
比如,作為增進世界人民對中國語言文化了解,發展中國與各國友好關系的機構,孔子學院多年來秉持遵守所在國的法律和法規的宗旨,從不參與任何與所在國政治、宗教、種族有關的活動。
自2004年馬裡蘭大學孔子學院設立以來,全美百家孔子學院為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貢獻。
然而,自中美關系氣氛緊張,美國保守派聲勢壯大之後,一些政客和智庫學者,竟以所謂孔子學院“避開中國政治曆史和人權問題”,“強行承認台灣、西藏是中國一部分”等嚴重幹涉中國内政的荒謬理由,攻擊孔子學院妨害美國學術自由,構築“間諜網絡”滲透美國高等學府,多家大學在這種被毒化的政治氛圍下終止與孔子學院的合作。
2020年8月,美國時任國務卿蓬佩奧宣布将孔子學院美國中心列為“外交使團”,污稱孔子學院美國中心“是中國在美國校園和K-12教師進行全球宣傳和惡意影響的活動實體”。
經過媒體和智庫放風、政客鼓動,再由政府“順理成章”地接收,孔子學院這一中美人文交流的寶貴成果被惡意毒化了。
除孔子學院外,美國還利用各種手段對中國媒體的駐美記者進行打壓。
自2020年2月起,美國先後将中國15家駐美媒體列入外國使團。去年3月,美方驅逐中國60餘名記者,同年5月又将中國駐美記者的簽證全部縮減為不超過3個月的時間。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最近的一次記者會上披露,中方有兩名記者,從去年11月就已經提交了簽證的延期申請,到目前一直都沒有獲者審批,所以中方記者在今年2月被迫停止工作,其中一名記者無奈5月1日回到中國,就在回國之前在機場,美方人員對中方記者的盤問非常詳細,并且詳細檢查了電子設備。
美國一方面把自己對他國的滲透活動稱為“自由”,另一方面把他國正常的新聞報道和文化交流污蔑為“滲透”,這一方面是虛僞雙标,一方面也是美國虛弱的表現。
3
國防大學研究員王強向“補壹刀”解釋說,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交流和國際傳播活動,“公共外交小額捐款計劃”中的所謂“公共外交”是一種進攻性的外交策略。其資助對象一般着眼于比較易于接受美式價值觀的年輕人。
他們被美國政府當做目标國家和社會未來有利于推行美式價值觀的棋子,隻要能夠影響青年,長遠來看就能夠有利于推動目标國家形成與美國一緻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說到底,這就是“和平演變”的一種方式。
根據王強的觀察,2005年之後,美國的公共外交政策有明顯從防禦轉向進攻的迹象,伴随着主動的常态化的議題設置,挑選諸如科教、環保、女性、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包容性等表面上敏感性不強,但年輕人容易關心的話題,避開容易形成對立面的宗教、政治等話題,潛移默化式地挑動目标國社會與政府的對立情緒。
這樣的項目,在看上去人畜無害的小白兔式的表面之下,掩藏着伺機進攻的獸牙。
比如前段時間,美國駐華大使館在使館外牆上舉行“藝術為人民”塗鴉畫展,大使館稱這是在“表述言論自由”。王強分析,美國通過這種方式刺激年輕的塗鴉愛好者“張揚個性”,其背後是試圖将年輕人帶入他們所創設的話題和内容中去,如果目标國政府出手幹預,這樣的活動将輕易轉化為美國政府與目标國政府及塗鴉者本人之間的對立關系。
再比如動物保護問題、女性權益保護問題,都是利用善良人們普遍具有的美好願望,比如平等觀念、同情弱者、關心愛護小動物、尊重生命等,有意識地創設話題引導輿論走向目标國政府的對立面。有意将動物的生存權拔高到人權之上,将男女平等曲解為所謂男女平權、“一人一票”、街頭運動式女權。
上述這些不是與目标國文化曆史相适應的動物保護和女性權益觀念,而是美國主動為目标國創設的觀念,并通過長期地戰略性運作與資助,挑動社會與政府的對立情緒。
複旦大學教授沈逸對“補壹刀”表示,“公共外交小額捐款計劃”中所征集的項目非常明确地告訴我們,美國國會“2021戰略競争法案”中規定從2022年到2026年,每年撥款3億美元,專門用于應對中國的“惡意”影響力,這3億美元在中國境内培養反體制意見領袖和活躍分子的操作途徑,就是通過美國大使館的一些所謂“公共外交”項目。
從計劃中可以看出,美國政府一如既往地堅持其虛僞性,比如它用到所謂“支持加強美中關系的項目特别是中國人民對美國的了解”的表述,言外之意是中國人民不了解美國,中國人民所接受的有關美國的信息,不是美國政府希望中國人民了解的信息。
美國所能想到的推動“和平演變”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從以往的價值觀感召變為赤裸裸的砸錢“撒狗糧”。
沈逸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不妨設想中國駐美大使館也在使館網頁上發一條同樣的消息,看看美方會作何反應?
沈逸提醒,美方也應該好好想一想,中美之間在抗疫、國際合作等一系列問題上的表現差别,真的是因為美國政府在輸出美式價值觀方面“狗糧”撒得不到位嗎,是國際社會和民衆不知道發生了什麼而被“假新聞”忽悠的事嗎,還是美國自身面臨諸多問題不自省還要繼續四處伸手煽風點火的事?
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