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作者你好歐派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語言是人類使用最久遠而且十分具有表現力的傳播媒介。語言生動而智慧,常給那些反應生活的思想以一種美麗的表達方式。在語言的傳播過程中,也具有若幹特點,掌握這些規則,一定的能對你有所幫助。例如,壞事最容易傳播“好事不出門,惡事傳千裡”,“積善三年,知之不多;為惡一日,聞于天下”,這意思是說壞事比好事傳得快、傳得遠。人們更容易傳壞事,并不等于都喜歡壞事,而是因為壞事通常具有反常性,好事具有正常性。
語言
假如某人在街上偷了某件東西,被人抓到,就有了反常性,也就傳開了。由于社會中各種人的利益不同,各種壞事侵害的客體不同,所以就具體某一件、某一類壞事而言,并不是所有傳播主體都樂意傳,比如一個國家的當權者、一個社會的管理者,一般是不喜歡諸如社會動蕩、動亂之類的憂訊傳播的,封建帝王甚至斥之為“妖言惑衆”。因此曆來就有“報喜不報憂”、“隐惡揚善”等諺語和成語。
封建帝王
人雲亦雲跟着傳。人有從衆心理,一種流言來了,就會有不少人跟着傳,所以有諺語說,“鹦鹉學舌,人雲亦雲”、“一傳十,十傳百”。傳得既廣且快,“人口快過風”。傳的人多了,相信的人也就多了:“一人傳虛,千人傳實”。原來是捕風捉影的事,後來卻信以為真,就像“一犬吠影,百犬吠聲”,一條狗望到一個影子叫了起來,衆狗也跟着叫起來。有諺語說,“流言止于知者”,就是了解真相,或者肯動腦筋,就會自覺停止傳播流言。
從衆心理
視覺比聽覺更可信。人的視覺和聽覺都是用來接受信息的,但視覺感受往往比聽覺感受更親切、更可信。許多諺語說到這個道理,比如,“聞名不如見面”、“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眼見方為實,傳言未必真”、“口說不如身逢,耳聞不如目見”。而且,就見來說,“遠觀不如近睹”,也就是遠看的可信度又低于近看。正是由于耳聞不如目見,電視的可信度高于廣播,因為它比廣播優越的是,除了都用了聽覺以外,還動用了人的視覺,在同樣的時間裡,受衆得到的信息比廣播多得多。
聽覺
隐情、秘事不可傳。中國關于私事、秘事不可傳的古訓甚多,如“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知人秘事者不詳”、“家醜不可外揚”等。還有許多諺語,如“打人莫打臉,揭人莫揭短”“打人莫打人痛處,罵人莫罵人羞處”“挖破紙窗容易補,傷人陰德最難修”,諺語告誡對人過去發生的有過失的事丢臉的事、有難言之隐的事不能提,否則會給人造成傷害太大,以挽回。這些觀念與西方隐私觀念相一緻。
隐情
但西方人把保護隐私作為人權的一個内容來看待,侵犯别人隐私是侵犯人權以有“隐私權”一說。無論侵犯隐私會不會招來直接麻煩,都不去侵犯。但是,中國人沒有隐私權的概念,似乎是因為從踐中總結出談論别人私事、秘事,常會招緻很大禍害的教訓。以一旦感覺到不會招緻禍害,還是津津樂道談論别人的隐私。
保護隐私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老子》的這句格言是說真實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話不真實。諺語說,“好話不好聽”“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這是講金玉良言往往不中聽。“虎在軟地上易失足,人在甜言裡會跤”“說嘴郎中無好藥”。這是講那些動聽的話,往往對人沒有好處。“千人之諾諾,不如一之”,這是說1000個随聲附和的,不如一個據理力争的,這些諺語,在今天大衆傳播大顯神通的時代,仍然放射着真理的光芒。
參考資料
《老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