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學習知識,不僅要從書中學習,還需要自己真正去體驗,才能印象深刻、增長見識、開闊心胸。
孩子是吸收知識最快的年紀,他們對于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也比成人更加強烈。
所以,經常出去玩和總是待在家的孩子,在以下幾個方面,會有明顯的差距!
1.經常出去玩,大腦發育快
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有這樣的描述:嬰兒一出生,他們大腦中負責社交的部分,就已經開始運行了。
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們對剛出生孩子的大腦進行掃描。結果發現,孩子在看運動着的玩具時,大腦并沒有發生明顯的變化,這說明玩具對大腦并沒有産生刺激。
而當看到神情不斷變化的人臉時,孩子的大腦立刻活躍,而活躍部位正是對應社交的那部分功能。
這說明,孩子這部分功能在剛出生時就已經被激活,他們對與外界交流已經做好準備,就等待着不斷開發使用。
大腦的發育源于腦神經細胞的增加,從出生開始,腦神經細胞就根據需求不斷形成并傳遞信息。
其中,孩子大腦發育的神經細胞,在3歲前呈指數型增加,6歲達到最高值,之後便慢慢減少,趨于穩定。
影響神經突觸增加的要素,便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多元化外在刺激綜合作用下的結果。
經常出去玩孩子,他會處在一個新鮮的環境,接收到的外在刺激要比待在家裡的孩子多得多。
他們可以接觸到新鮮的人,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吃到各種口味的食物,這些都會激發他們不斷探索,加速大腦的運轉和發育。
而那些長期宅在家裡的孩子,每天面對的人和事情都是固化的,甚至長期面對着電子産品,所以他們的大腦所接受的信息來源比較單調和固定,突觸也得不到應有的刺激。
但大腦和機器零件一樣,用進廢退。那些長時間用不到的神經元,有可能會退化,嚴重的甚至會消失,神經元突觸越減越少,對孩子大腦的發育危害很大。
所以,經常出去玩,孩子的大腦會得到更多的刺激,也更有利于大腦的發育。
2.經常出去玩,眼界見識廣
很多孩子喜歡宅在家裡看書,覺得書中的知識很豐富,但不管書中的知識如何豐富,還是會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如果想要深入透徹了解其中的道理,還需要自己真正觀察和實踐才會更加了解。
宋代詩人陸遊在給兒子的一首詩中寫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書本上描述的人和物再美好,也沒有親眼看到、觸摸到的更加真實和鮮活。
帶着孩子出去玩,就是将書本中的知識在社會中進行實踐,讓孩子能夠真實地感受到知識的魅力,感受書本知識與真實活動之間的區别。
帶着孩子出去玩,也可以避免孩子總是“紙上談兵”,理論知識了解得多,但是卻沒有任何實踐經驗。隻有真正進行實踐,才能了解真正的社會和自然,才能有開闊的眼界。
那些早早見過世面的孩子,大多心存高遠、志向遠大,不會成為“井底之蛙”。
3.帶孩子出去玩,更有利于社會交往
經常出去和同伴一起玩的孩子,在玩耍中,可以與别人一起溝通和學習,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能提高孩子的表現力和交流能力。
帶孩子出去玩,還可以進一步提升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今後整個人生都自信滿滿,遇到問題時,也會找到合适的人去溝通,這樣更容易找到解決方案。
而喜歡戴在家裡的孩子,平時交流的對象大多數隻有父母和老師,交流的内容也很有限,這樣可能就會慢慢變得不愛說話,和别人交流的時候也會渾身不自在,甚至産生自卑心理。
同時,總是待在家裡的孩子在長大之後,遇到問題,也不知道如何與其他人溝通,甚至陷入死胡同不可自拔,導緻悲劇發生。
所以,多帶孩子出去玩,他們能體驗到更多世間的美好,心靈世界更大,眼界更加高遠,心胸越寬廣,人生舞台也會越來越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