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上的《背影》《荷塘月色》等散文名篇,已融入一代代讀者的閱讀記憶。作品誕生的背後有着怎樣的故事?寫下這些文字的作家朱自清又是怎樣的創作心境?日前,人民文學出版社發起“雲遊大家故居”系列直播活動,陸續走進老舍故居、巴金故居等人文地标,最新一期帶領網友“雲打卡”朱自清故居,隔着屏幕重返文學現場。
據統計,“雲遊朱自清故居”直播全平台累計觀看量303萬人次;截至目前,“回到文學現場,雲遊大家故居”系列直播累計觀看量已達1679萬人次,引發廣泛關注。該系列直播活動總策劃、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助理宋強談到,有了大膽的跨界嘗試後,傳統出版老品牌不再把文學局限在紙面上,而是把文學立體化、全方位呈現給讀者。“未來,人文社會把活動由現代文學擴展到古今中外,助力其成為文學和現代熱愛直播的青年人之間的橋梁。”
朱自清故居位于揚州市廣陵區安樂巷27号,故居始建于清代,目前作為名城保護的曆史街區景點對外開放。雲遊現場,朱自清先生的嫡孫朱小濤結合家族記憶,講述了朱自清走上文學道路的曆史因緣,及其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養成的地域文化資源,從因投稿失敗而自辦《小說日報》到文學夢一步步落地,從侍奉父親養疾于史公祠到感受“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的氣節精神,以小見大,勾勒出朱自清少年時的家庭和地域文化教育的圖景。
恰如朱自清在《我是揚州人》一文中所說的,“我家跟揚州的關系,大概夠得上古人說的‘生于斯,死于斯,歌哭于斯’”,進一步說明朱自清文學人生與揚州的血脈聯系。比如,《荷塘月色》雖然是他任教清華時根據清華園中的某一處荷花塘所寫的,但是這片荷塘也出現在故居中朱自清雕塑的背景中。《荷塘月色》中所寫的人物也都曾在揚州的這座故居生活過。
在朱自清故居的紀念館中,有一面牆是專門用漫畫形式表現《背影》這部作品中朱自清和父親分别的場景。當年朱自清在文章裡形容父親是脾氣暴躁而古怪的老頭,《背影》的故事發生在1917年,但朱自清是1925年才把《背影》寫出來,前後隔了八年。
如今人們談到朱自清的家國情懷的時候,大多隻知最後他拒絕領取美援面粉的事情,實際上他的民族情感也是在揚州生活讀書的時候就已形成。“揚州不僅是儒風雅氣的城市,也是一個鐵血豪情的城市。清代的史可法對他影響較大,在史公祠他多次聽人講過史可法如何率領揚州軍民抵禦外敵英勇不屈的英雄事迹。”朱小濤說。
随着圖書營銷方式的與時俱進、出版産業生态的急劇變動,如何推動傳統出版與社會資源深度融合,善用流量為優質出版品牌賦能,成為眼下熱議的話題。現代文學館副館長、作家李洱認為:“在直播活動中見證這些文學大家們的生活及寫作環境,來切身感受并拉近自身與文學的距離,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普及起到推動作用。”
在作家祝勇看來,一個時代的物質載體可以折射文化精神,通過回到作家們生活過的實地實景去感受他們的人生,走進他們的創作,本身就對深入了解文學作品中的精神内涵和審美韻味有着極大幫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