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漢朝的飛将軍李廣千百年來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頌吟詠的對象,其英勇的形象在民間可謂根深蒂固。然而就是這樣一代名将,卻一生郁郁不得志。初唐詩人王勃曾經在《滕王閣中》感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既是感歎李廣命途多舛,也是抒發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從此,“李廣難封”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的現象。
筆者曾經到過天水的飛将巷,據說那裡是飛将軍李廣出生的地方。飛将巷寬不過兩米的小巷,長隻有300多米,兩邊明清古建築錯落有緻。殘破的建築似乎訴說着一個名将的坎坷的人生曆程。
在許多人的眼中李廣似乎是一個沒有任何缺點人物,今天人們籠罩在李廣頭上的光環太多了,而這個光環的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血肉之軀呢?
李廣是隴西成紀人,先祖李信是戰國七雄之秦國的大将。
戰國末年,燕國太子丹使荊轲刺秦,秦王嬴政盛怒之下發兵攻燕,發誓要取回太子丹的首級,李信就是最終抓獲太子丹的領兵将軍。李家子弟世世代代都勤奮習武,尤其精于騎射之術,李廣尤為其中的佼佼者。他身材高大,蜂腰猿臂,天生就是練習射箭的材料。
李廣不善言辭,也沒有多餘的愛好,即使是平時閑居遊戲,也“畫地為軍陣,射闊狹以飲,專以射為戲”。經過刻苦的訓練,李廣的箭法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他箭無虛發,目标不進入射程之内絕不輕易發箭,“發即應弦而倒”。後世詩人盧綸有一首《塞下曲》詠歎李廣的箭法:林暗草驚風,将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然而,李廣是一個好業務員,卻不是一個好管理者。缺乏政治頭腦,是李廣一輩子的缺點。
如果是後來沒辦法封侯是因為衛青的橫空出世,那麼在漢景帝“七國之亂”中,李廣純屬于自己作死。
漢景帝甯可屈辱與匈奴和親,也不輕易拉開戰事,李廣是空有一身本事隻能對飛禽走獸發洩。吳王劉濞等七國叛亂為李廣封侯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與空間。
李廣在平叛戰鬥中奮不顧身身先士卒,奪得敵人的戰旗,在昌邑大顯威名。梁王收買人心,私下授予李廣将軍印。李廣也許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也或許是頭腦簡單了一點,喜滋滋的接受将軍印。歸國後他人都先後封侯受賞,唯獨李廣無封無賞還被景帝所遷怒。
因為景帝、梁王這對親兄弟表面是一團和氣、親密無間,實際上是同床異夢、相互算計。李廣成了他兄弟倆政治鬥争的犧牲品,第一次失去了封侯的機會。
李廣的悲劇性格,注定了他的悲劇結局。他的死一方面原于漢武帝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也與他偏激的性格不無關系。封侯拜相是多少封建士大夫人生的追求,李廣也不能免俗,然而他的願望一生也未能實現。
李廣的功勞主要表現在他一生力戰數十載,七十餘戰争中經曆的血與火的考驗。但是,李廣在面對重大事件時,常常做出不怎麼理智的決定,換句話說,李廣的性情更像是随心所欲的江湖遊俠,而不是一個嚴肅規整的将軍。
李廣數十年征戰而不得封侯,令後世文人士大夫深有身世共鳴之感。
王維《老将行》中,“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在史評中略帶無奈。辛棄疾夜讀李廣,發出這樣的感慨,“故将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園”,同樣的豪情壯志坎坷遭遇,兩位不同時代的英雄惺惺相惜。
就連明代長篇白話小說《水浒傳》裡,也有借用李廣的綽号,形容梁山好漢花榮的箭術非凡,而其中包含着另一層意思,就是有一些原本忠于朝廷的好漢,卻由于官場的傾軋排擠而被逼上梁山落草為寇,其中花榮就是典型,其小李廣的稱号中,也包含着對他懷才不遇的同情和哀歎。
總之,李廣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他的悲情命運令人同情,更發人深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