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星巴克在國内有了點名氣以後,經常時不時地有人問我:怎麼加盟星巴克啊。這一晃都二十年了,星巴克已經遍大街了,還時不時有人問。
幹脆,我在這裡統一給個答案吧。那就是,你來晚了。
——其實,你來早了也沒用。
不像各種緻富網站還有微博上打廣告的那種,你交了加盟費,就開一家店。星巴克這種國際餐飲品牌,采用的是獨家授權區域加盟模式,加盟商要承擔整個區域的拓展責任,比如承諾多少年内要開到多少家店。
中國的三家區域加盟商是香港美心(華南地區),台灣統一集團(華東地區),北京美大咖啡(京津和東北地區),現在星巴克已經通過收購股份,變成全部自營了。
這種模式,既充分發揮經過挑選有實力的加盟商在各自區域的拓展和運營能力,減少品牌商進入新市場(國家、地區)的風險和資金需求,又便于質量、服務等方面的控制和管理。
除了星巴克,像麥當勞、肯德基、必勝客等國際知名連鎖餐飲品牌,多數都是采取這種模式來進入一個新的國家或地區,少數采取直營(全資或合資)的方式。那種開放零散加盟,用大量所有權分散的新店去鋪新市場的方式,筆者是沒聽說過的。
那麼,有人問:那加盟一家國内的咖啡連鎖怎麼樣呢?
我建議你看完下面的文字再考慮:
曾經依靠開放加盟模式快速擴張的上島咖啡、咖啡陪你,都是從盛到衰、分崩離析。
為什麼呢?
我們先從品牌商的角度看看:
雖然看起來規模增長得更快,但是,品牌商對加盟店的控制權是有限的,對産品和服務的監督和管理也比管理自營店難度大,加盟業主越分散,這難度越大。
以星巴克為例,監督管理三家加盟商容易呢?還是管理幾十家甚至上百家加盟商容易呢?
因為隻有有限的控制權,加盟商的經營業績,是不包含在品牌商的報表裡的。加盟商的收入、利潤和增長隻是加盟商自己的業績,能夠反映在品牌商報表上的隻有向加盟商收取的各項加盟費用。
如果品牌商是上市公司或者準備上市的公司,公司報表上反映的業務規模是很重要的指标。因此,準備上市的品牌都盡量擁有更多的自營店,自營店的收入和利潤都可以通過合并報表形式反映在品牌商的報表裡。
國内較早的幾個咖啡連鎖,起初都是采取開放加盟的增長模式,但到了一定規模就發現了資本市場不歡迎這種模式。上島咖啡,最高峰時候有覆蓋全國的3000多家門店,如果都是自營,早就上市了(在海外不盈利也可以上市)。雕刻時光、SPR,後來都開始減少雞肋般的加盟店。
通過回購協議,可以把加盟店轉為自營,這是星巴克采取的方式,但是,不适用于零散加盟的——不現實嘛,幾十、上百個加盟業主哦,回購談判很複雜的,一家一家去談,談完了,變更工商執照等等,要花多久時間?反正我是沒聽說過有敢于嘗試的。
了解了這麼專業的知識,你應該明白開放加盟是怎麼回事了吧:簡單說,就是品牌商沒有未來上市的長期計劃,而且項目也不夠Sexy以忽悠到足夠投資。
沒有上市的長期發展計劃,品牌商也就會追求短期的利潤。大概率加盟商會變成人家的韭菜。
那麼,如果不管品牌商上不上市,加盟模式對加盟商有沒有好處呢?
有些行業或者業态,比如需要中央廚房、需要一套配送體系等等,如果不加盟,自己幹還是有困難的。
但是,就筆者對咖啡行業的了解,咖啡館屬于入行門檻很低的行業:
所有的物料在市場上都可以容易買到;
技術?任何一個咖啡機的銷售商都可以免費交給你;
運營管理?就幾個員工,幾樣菜單,用得着花着加盟費去學麼?市場價聘一位店長不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咖啡館一個不争的事實就是賺錢不易(賺錢的門檻很高),連大佬星巴克都有兩到三成的店面是虧損呢,你說哪個咖啡品牌能教給你如何賺錢呢?咖啡館賺錢的核心是什麼?位置,位置,還是位置,恰恰是你加盟商要利用自己資源的。
還沒開張,先交一筆不菲的加盟費,不是賺錢的門檻更高了麼?
現如今,國際上毛衣戰愈演愈烈,國内實體經濟越來越難,未來經濟如何不好說,所謂的消費降級也很可能成真,投資,特别是開咖啡館,還是要謹慎一些的好。
完
筆者簡介:星巴克北京首任财務總監,會計師,咖啡專家。
更多咖啡方面精彩資訊,歡迎點擊文章右上角關注本訂閱号,也可來老白的微店買點老白親手烘的咖啡豆嘗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