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面塑制作藝術品

面塑制作藝術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06:12:29
面塑

面塑,是指以面粉、糯米粉、甘油或澄面等為原料制成熟面團後,用手和各種專用塑形工具,捏塑成各種花、鳥、魚、蟲、景物、器物、人物、動物等具體形象的手工技藝。俗稱面花、禮馍、花糕、捏面人。

起源

據史料記載,中國的面塑藝術早在漢代就已有文字記載,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和經營,可謂是曆史源遠流長,早已是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的一部分,也是研究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學不可忽視的實物資料。就捏制風格來說,黃河流域古樸、粗擴、豪放、深厚;長江流域卻是細緻、優美、精巧。

從新疆土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豬來推斷,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三百四十多年了。南宋《東京夢華錄》中對捏面人也有記載:“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靥兒。”那時的人都是能吃的,謂之為“果食”。而民間對捏面人還有一個傳說,相傳三國孔明征伐南蠻,在渡蘆江時忽遇狂風,機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頭與牲禮模樣來祭拜江神,說也奇怪,部隊安然渡江并順利平定南蠻,因而從此凡執此業者均供奉孔明為祖師爺。

簡單地說,面塑就是用面粉加彩後,捏成的各種小型人物與事物。面塑上手快,隻需掌握“一印、二捏、三鑲、四滾”等技法,但要做到形神兼備卻并非易事。

舊社會的面塑藝人“隻為謀生故,含淚走四方”,挑擔提盒,走鄉串鎮,做于街頭,深受群衆喜愛,但他們的作品卻被視為一種小玩意兒,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如今,面塑藝術作為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受到重視,小玩意兒也走入了藝術殿堂。

特點

面塑藝術的特點:

1.顔色豐富、造型優美;

2.體積較小、便于攜帶;

3.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較低廉。

經過面塑藝人長期摸索,現在的面塑作品不黴、不裂、不變形、不褪色,因此為旅遊者喜愛,是饋贈親友的紀念佳品。外國旅遊者在參觀面塑制作時,都為藝人娴熟的技藝、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傾倒,交口贊譽,稱德志面塑為“中國的雕塑”。

風俗節日食品

清明與寒食合二為一是唐代的事了,那時作為遠古歲時标志的風俗節日已加進了敬神、祭祖、崇念聖賢的複合性内容,因此;掃墓之風尤盛。要說祭神是春節習俗之特征的話,那麼清明則主要是祭祖祭人。孔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因此極講究“事死如事生”。宗廟,祖墳便是種姓之魂,家族之根。山西晉南晉北、祭掃時都要用面做貢,晉南叫蛇盤盤,有的分單頭蛇與雙頭蛇,祭祖前繞墳一周,晚輩吃掉蛇頭,表示滅毒頭、免災禍。這種蛇盤盤造型簡潔、極少雕飾,似有漢唐凝練明快渾沉之遺風。

山西寒食節之本質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俗轉化變異為紀念晉國賢臣介子推。民間廣泛制作的昭示春天來臨的百樣寒燕面食,也被易名為“子推燕”。事實上按山西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征,春燕淩空正是萬物新生的季節,于是鄉村巧婦感自然之變而為之,借柔軟的面團、借靈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個鮮靈活物,一片片盎然生機,展示出一個美妙神奇的民間藝術世界。特别是山西代縣一帶所作的寒燕天飛地走,土豪生土長、目中所見、心中所想自然萬物無一不在塑造之列。

這些面塑精巧别緻,方不盈寸。所塑動物如虎、獅、馬、牛、貓、龍、猴、羊等,着重誇大頭部比例,增強尾部動感,刻畫四肢的靈活,使人感到神似而形美。飛禽類如雞、鴨、孔雀、鳳凰、喜鵲及各種小鳥,則誇張表現其尾羽的動感,誇大其嘴部、眼部,使其具有拟人的效果,與觀者在感情上産生共鳴。所塑人物造型都大于動植物,有各種戲劇人物,爬娃、抱雞娃、蓮花娃娃等,造型獨雅而生動有神。植物類有各種瓜果、蔬菜、花卉以及吉祥圖案紋樣。蒸出後用品色點染開臉,設色濃豔、對比鮮明,極合理地适用了對比色的比值關系,産生強烈的藝術效果。清明時節互相饋贈,做成花架系插,懸挂于室内牆壁,頓覺春風拂面,生機盎然。究其根源,可能是這些花色食品是為寒食節禁火時準備的幹糧,後禁火俗廢,面塑食品作為一種藝術随風俗保留了下來。

清明節盡管因為寒食習俗的複合揉進了一些深沉神秘的氣氛,但還是一個希望之節,是一種對春的回歸的祝福和萬物興旺的祈望。面塑藝術則理所當然地成為這種祝福的主要手段和心靈表現的天地。面塑使習俗成為一種充實的文化,習俗又為面塑的發生和發展提供土壤和空氣,最終使民藝和民俗成為一種文化整體。

送面羊

每個民俗節日的形成,都有它特定的含義,這含義又都有它的文化指向與表達方式。

七月十五家家做面羊,上墳祭祖,饋贈親友,是山西民情風俗的一大特點。從傳統風俗講,七月十五稱為“鬼節”,源于佛教“目連救母”的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弟子目連之母生前不做善事,死後靈魂墜入餓鬼道中,食物入口既化為烈火,其苦難忍,目連求于佛,佛祖告他于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會,置五味百果,靠衆佛僧之善德以超度亡魂,拯救其母。此說又與我國道教中“地官赦罪”之說相融合,深深地影響到民衆生活,于是形成了每年七月十五百姓都蒸做面羊貢祭祖上墳的風俗。

其實七月十五祭祖本意正象《東京夢華錄》所說是“……乃告祖秋成之意”,是一種祈望豐收的願望。富有宗教意味的鬼節,發展到後來已全無鬼的蹤影,已是一種人與人的祝福和情感交融的節日。節日前幾天,鄉村的巧婦們三個五個聚在一起,發好精細白面,家長理短談言笑語中,搓的撚的,剪的壓的,一紮一挑,盤棗點豆,一個個活物生生從手下蹦出:急蹦的兔、憨威威的虎、綿善善的羊、活溜溜的魚、獅子、小豬、小雞、小狗,每個物象身上施之于智慧,注之于情愛。待饧好上鍋急火蒸出,一個個白白胖胖,鮮嫩靈活,嬌态可掬,然後點施丹青,打扮齊整,便成為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

晉北風俗送男孩為羊,羊為祥瑞之陽物。送女孩為魚,魚屬陰,是為順乎陰陽秩序之作法。晉北的面羊造型渾厚飽滿,内蘊力極強,又加之身上點線的對比,使之極富漢魏風格,這與當地曆史文化和地理環境有關。晉南的走獸花馍造型玲珑精巧,神态獰厲,設色濃烈。所謂綿羊實質是代稱,飛禽走獸其實什麼都有,還有組合的十二生肖,二子戲桃,五子争腚等。

定襄的“面羊”更以其飽滿挺秀,渾厚博大的造型力度而享譽中外。形制大至三五斤白面一個,小至三五寸之間,視饋贈對象而定。在造型風格上準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這一特色。在簡括整體的形體上以梳子、錐子等器物壓出點、線或以面做成精巧的紋飾,形成一種力度上的強對比,極象漢霍去病石雕上刻線的運用。制作技巧上把握了良好的分寸感,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給面的自然蒸發和蒸氣來完成作品,以充分發揮面的特性,體現面的質感,自然天成、樸實渾厚、令人愛不釋手。特别是一種叫“辨不清”的造型,幾個小胖娃娃纏身交臂盤在一起戲耍,使你辨不清是誰的胳膊誰的腿,隻看到一組優美的造型,精絕的構思,讓人驚歎不已。

習俗與面塑

在歲時節令風俗中面塑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各個展現生命意義的儀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滿月,是人來到世界上的第一個比較隆重的儀式,其時面塑也頗為講究。霍縣一帶,外婆要做一個直經尺餘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麼,就在那個屬相上點一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囵”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叫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送與孩子,分給來探望慶賀的親友吃,取免災之意。晉北人家則多做花馍,叫“桃”,形狀似乳房,乳頭點紅,馍上裝飾各種花草,紋飾吉祥圖案。桃在古俗中本為驅邪之物,諧言“逃”,意為消災。做成乳房狀,表示成熟,是鄉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種隐喻手法。到孩子周歲時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屬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變。

婚禮迎娶之俗曆來是極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語道“結婚勝如小登科”,晉北風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對“歡魚吉兔”,洞房門頂上放一對用紅線連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緣。實則兔之本意為虎,是民間鎮宅驅邪的護佑之神。婚禮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縣一帶的“寒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對,大部分造型是玉兔扶仙桃,金魚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細加點綴,造型生動,情趣悅人,五彩缤紛,鮮麗明快,線與面、點與塊、塑與畫、拙與巧的結合與對比,形成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增強了喜慶的氣氛,豐富了民間婚俗的内容,更為民間藝術增添了俏麗的一幕。

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義告訴人們,當每個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後,人的靈魂将在另一個世界得到永生和升華。因此,人們将葬禮的種種程序鋪排得格外的隆重和複雜。這是一種對人生意義的贊頌和肯定。這項活動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視親近程度而區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兒孫之輩所做的大供又叫饅頭,圓形上面飾以明快簡潔的花瓣,插上棗花,源于古時三牲祭奠之遺俗,其他親朋則敬奉類似蛇盤盤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帶則要塑出幾響—個甚至上百個的面塑人物系列,戲劇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紙作裝點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繪上用色甚怪,畫眼不點睛。在分寸上明顯與人間享用品有着美學結構上的區别,讓人在濃豔中感受到一種陰冷的悲涼。

面塑在人生儀禮中一般是以食物的面目出現的,隻是把它賦予了一種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種複合的價值,從而成為研究民間文化的一種不可忽視的資料。

菏澤面塑

由來

“天下面塑出穆李。”據碑文記載,清鹹豐二年江西弋陽的米塑藝人王清原、郭湘雲來到穆李村,與當地的畫工藝人郝勝、楊白四合作,把米塑與花供技藝結合起來,形成了今天的“曹州面人”。從此,“曹州面人”脫離民俗功用,成為一種集觀賞和把玩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除了它生動形象、粗犷、豪放、鄉土氣息濃的藝術風格外,“曹州面人”的持久保持期,也是其另一魅力。

發展

在面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穆李村面塑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逐漸形成了三大流派,即山東菏澤的李派、北京的湯派、上海的趙派。三派各具特色,而菏澤市李派一直獨占鳌頭,其代表人物先後有李俊興、李芳清、穆緒建等。

市面塑協會副主席穆緒建告訴筆者,随着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民俗藝術越來越感興趣,而面塑作為一種藝術品,也越來越受到人們喜歡,面塑藝人的收入自然是水漲船高。穆緒建徒弟穆明芳憑借紮實的功底,受聘于廣州一大型飲食公司,每月除去吃住還能有2000元的結餘。

現狀

“現在穆李村有面塑藝人不下400餘人,别小看這一根竹簽一團面,一年收入2萬塊錢不在話下”,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穆緒建自信地說。目前,他正在積極籌備,聯合“單打獨鬥”的面塑藝人向産業化發展。

菏澤面塑相傳于堯舜時代,帶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逢年過節在公園、市場仍能看到藝人的身影,師傅們在短短幾分鐘就能為你捏出逼真的花朵、活潑的娃娃、可愛的動物等讓你喜歡的面人。距菏澤城西南十多公裡的解元集鄉穆李村是面塑之鄉,是菏澤面塑的發源地。菏澤面塑大師曾到東南亞多國獻藝,并應邀訪問歐美國家。菏澤面塑與時俱進,不斷發展與創新,面塑作品現已成為人們的藝術欣賞品和菏澤的旅遊紀念品。

菏澤面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現在菏澤比較有名的面塑藝術家有李芳清、穆緒建等。菏澤面塑既曹州面人。菏澤古稱曹州,地處黃河流域,常因黃河決口,天災人禍幾乎不斷。人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用面捏成豬、羊,代替宰殺的動物供奉神靈。這就是曹州面人中最早的面塑藝術了。數千年間,當地面塑曆經滄桑變幻,幾度沉浮興衰。曹州面人脫離民俗功用,成為觀賞和把玩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在面塑藝術的發展過程中,菏澤面塑藝人走南闖北,影響全國,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菏澤面人就走遍東南亞。菏澤面塑具有造型簡練生動、形象逼真傳神、比例誇張适當、色彩豔麗單純的特點,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在繼承老一輩傳統面塑的同時不斷發展與創新,面塑作品豐富多彩有花鳥蟲魚類、卡通人物生肖類、肖像塑真類等。

霍州面塑、忻州面塑、绛州面塑、山西面塑

春節面塑

山西民間有個習俗,那就是逢年過節、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捏制面塑以示慶祝。面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羊羔馍”、“花馍”等。各地叫法不一,形态也各有特點。這些面塑,大都出自農村、鄉鎮、城市家庭婦女之手。尤其是農曆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幾乎家家都要用面粉塑制諸如人物、動物、花卉、翎毛、瓜果等花樣繁多、技藝精湛的面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以上等白面為原料,經過揉面、造型、籠蒸、點色而成。一般面塑,造形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犷、樸實、簡練,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山西春節面塑造型簡潔渾厚、樸實雅潔,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造型一般是外型整潔、概括,内蘊飽滿豐富,既有幾何直線形式,又有飽含秦漢遺風的适合紋樣,還有更加具象的獨具民間造型風格的人物、動物、植物形象。将各種不同的造型意識融合一體構成了獨特的民俗節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間藝術形式。面塑——民間俗稱“面人”、“面羊”、“花馍”等,流行于整個黃河流域,甘肅、甯夏、陝西、内蒙古、山西、河南、河北、山東都有制作面塑的習俗,各地叫法不一,形态各有特點。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犷、樸實、簡練,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

時下,走進鄉下農戶家中,常常會看到幾個婦女圍在一起忙碌着,手中操持着刀、剪、筷、梳等工具,将已發酵揉勻的面團,經過搓、捏、切、壓、剪等工序之後,隻隻神态各異的“燕子”便出現在面前。待上籠蒸熟後,再經過點睛、畫羽、着色,但見“飛燕兒”有的輕盈靈巧,有的嬌憨稚拙,仿佛真的活了一般。插在由村童從野外采來的沙棘枝條尖刺上的隻隻“飛燕兒”,千姿百态,活靈活現,恰似一幅“春燕鬧枝頭”的畫卷。這種既能食用,又可觀賞的農家面塑食品,為早春三晉大地帶來幾多亮麗景緻。

起源發展

山西面食花樣繁多,人們不僅把面食當做一日三餐的主食,還精心用面粉塑造出各式各樣的“面花”,表達内心的精神世界和對生活的美好願望。這就是山西面塑,堪稱“可以食用的藝術品”。興盛于民間,流傳至今天。

山西面塑興盛于民間,流傳至民間,面塑形式、用途、色彩都與當地民俗活動、民俗風情緊密聯系并發展變化着。它們大多出自家庭婦女之手,山西城鄉大部分家庭婦女都會捏制,而且普遍都會捏制多種造型,由于是自做自用,盡管水平不一,并不影響食用,而後延續到城市,發展到通過非食用的,防腐、防幹裂、易存放的配比特點,用藝人靈巧的雙手,捏制出精細的、生動的、有故事情節的、有文化内涵的純觀賞意義的面塑藝術品。

在晉北,雕塑之都大同的劉先生(餐霸面塑)小時候就看着媽媽蒸花馍,到現在依然在研發制作,形成獨到的制作手法。他對山西面塑情有獨鐘,“過去絕大多數的山西民間面塑隻是一種被裝飾過的食品。那時候逢年過節或誰家有事都是村民幫忙一起做,婚喪嫁娶、嬰兒滿月、老人祝壽,都要捏制作為饋贈禮物,這種家家戶戶都要進行的民間活動,在那時造就了大批捏制的能工巧匠,而且世代相傳,流傳至今。”

江南的鎮江以收藏、保存和研究民間文藝著稱,有被譽為“中國第一庫”的我國首家民間文藝資料庫,該市實驗初中美術教師曹娴将面塑藝術和國畫技法相結合形成獨特風格的仿國畫面塑,對面塑技藝進行了大膽繼承和創新。

造型特點

面塑制作藝術品(傳統工藝品-面塑)1

面塑

就全省而言,山西面塑造型誇張、生動,用色明快、大方,風格粗犷、樸實、簡練,并富有雅拙的美感,而且有着鮮明的民間和地方特色。一團面在手随意搓揉,用小竹簽靈巧地刻畫,短短幾分鐘,動物、花草、人物、吉祥物等等各式面塑作品就躍然指尖,它們有的龍騰虎躍,有的亭亭玉立、栩栩如生,見者無不為之叫絕,具有很強的藝術魅力,其中不少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國的工藝美術展覽中獲獎,有的作品還參加了國際展覽銷售。

這些用面制成的藝術品,以造型藝術的身份出現在市面,也不過就是這幾年的事,山西人的世代文化積澱和創作者絕無功利的思想以及他們的熱情和才思,使它出于俗而脫于俗,形成一種樸素的民間市井文化,不但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如今已成為一種獨有的地方民俗。

傳承發展

從手指頭上産生的面塑制品,受曆史發展的影響,受北方大氣的陶冶,這般有趣,這般有情,逐漸在市場中嶄露頭角。但是,随着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機械化生産逐步代替手工業,包括面塑藝術在内的許多民間工藝在市場上的空間越來越小。山西面塑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品要想讓市場接受,要想取得好的經濟效益,還需在傳承的基礎上大打“創新”牌,不斷發展。

在2010山西介休第三屆清明寒食精品展中,各式用蔬菜汁調配捏制成的面塑作品,不但色彩豔麗而且營養豐富。活面制作發展為活面與死面相結合、生面與熟面相結合,還通過原色與染色的多種處理方法,使面塑造型色彩等方面都有了新突破。捏、剪、割、搓、拼、擠、夾、壓、盤、疊、鑲嵌、組合、壓紋、壓花,根據不同的題材内容,再作适當調整與取舍,展品件件精美絕倫。

山西曆史厚重,面塑藝術在這塊豐厚的土壤中有取之不盡的三晉文化題材,太原面食店山西烹饪大師倪子良說,“山西面塑在各地區有非常好的群衆基礎,熱愛、從事山西面塑的人群也在逐漸擴大,上至七旬老翁,下至幾歲的娃娃都用他們的作品,反映着當今山西人的幸福生活。”

山西面食名揚海内外,面食與面塑有着難以分割的緊密聯系,我們也将通過不同形式的展覽、旅遊推介會、旅遊景區展示或手工藝品博覽會,把山西面塑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認識山西面塑藝術,從而擴大影響。名字叫《吹吹打打迎新娘》的一件微縮的面塑作品,歡天喜地走進了上海世博會的展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