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網師 2022-01-06
以下文章來源于守望新教育 ,作者蘇靜 劉鐵芳
一個新教育教師的生命叙事
——基于新教育的教師生命叙事個案研究
作者|蘇靜|2015
來源| 《中國教育學刊》
新教育實驗,簡稱“新教育”,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十大行動為途徑,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宗旨的教育實驗。新教育的一個重要命題就是“書寫教師的生命傳奇”,即教師的生命叙事。新教育實驗的發起人朱永新先生認為:“生命就是書寫一個故事(叙事);教育就是讓每個人有省察地書寫自己的生命故事;從事教師職業就是把教育作為自己故事的主旨,并用生命最大段的篇幅來展開與書寫。”新教育實驗強調生命應“保持一種思與詩的狀态”,本質上是一種“内在精神的叙事”。
郭明曉——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是新教育的榜樣教師。她在職業生涯的最後五年走進新教育,全力開展晨誦、班級共讀、童話劇、“農曆的天空下”等新教育兒童課程。五年間,她堅持給家長每天發條短信,每周寫一封信。僅2013年末出版的著作《各就各位準備飛》中,就收錄了寫給三四年級家長的78封信,共計二十多萬字。五年間她筆耕不辍,為自己和學生留下了近百萬字的生命叙事。2013年她“退而不休”,領銜“郭明曉名師工作室”,扶持種子教師。2014年6月,她出版了第二本個人專著《我是大西洋來的飓風:一個新教育教師的生命叙事》,被朱永新先生譽為“新教育的榜樣教師,完美教室的締造者”。解讀郭明曉的生命叙事,對教師成長與發展具有直接的借鑒意義。
01
新教育榜樣教師生命叙事的動因審理
面對教師群體中普遍存在的職業倦怠和職業生涯危機,新教育認為:“應對這場危機,最終将取決于每個教育者對自己生命及其意義的體悟,對自己使命(職業之天命)的認識。”對生命意義的追尋,構成教師生命叙事的邏輯起點,對職業天命的省察,則構成貫穿叙事始終的基本姿态。
1.意義追索下的本領恐慌
2008年11月,郭明曉在成都“邂逅”新教育,新教育榜樣教師的卓越表現讓她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與沮喪中:“當全場的聽衆跟随着常麗華(常麗華是當時的一名新教育榜樣教師)的講述,一起朗誦起那些詩歌時,我猶如白癡一樣隻能睜大眼睛張望而張不了嘴,我無地自容。”“白癡”“傻子”“自卑”“絕望”這些自我效能感極低的詞彙頻頻出現在她當時的生命叙事中,她甚至想放棄語文教學,覺得自己淺薄得已經沒有資格再做教師。而事實上,當時的她早已是遠近聞名的語文名師了。一位叱咤教壇30多年的優秀老教師在聆聽了一場報告後,為何會陷入極度的焦灼與不安中,這種體驗構成此時郭明曉生命叙事的關鍵節點。
新教育認為,教師職業意義的最高境界為“志業”,即視教師職業為信仰,為自身生命意義之所歸,将職業與生命融為一體,視學生的生命成長、卓越發展為己任,在對偉大事物和美好情感的共同穿越與理解中與學生産生深刻共鳴、豐盈生命。所以,郭明曉的自卑與焦灼實際上源自于她對生命意義感的叩問與追索,源自她視教師職業為志業而産生的“本領恐慌”,這成為她“知恥而後勇”的動力。“遭遇”新教育之前,郭明曉得“不痛不慌”并非麻木而是渾然不知,是被日常事務性工作和慣性思維支配下的忙碌與滿足。但她内心深處始終有一種聲音于幽微處提醒着她,這種聲音便是她對教師天命、人生意義的深度渴求和終極關懷。所以,她的生命始終在場、蓄勢待發。最好的教育都抵不過内力的覺醒,當教師将思維的觸角伸向自我教育生命的更深層面,對自己親曆的教育細節進行反思與關照時,看似平凡的教育生活也将凸顯其不同尋常的意義。
2.關鍵事件引發的生命抉擇
在生命叙事的過程,“關鍵事件”往往成為引發生命抉擇的重要誘因。關鍵事件是指促使從業者作出關鍵性決策的事件。它的處理對于個體專業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教育強調,教師應該以關鍵事件為基點,作出有利于自身專業發展的關鍵性決策。在郭明曉的生命叙事裡,陳述了一定數量的關鍵事件,我們僅舉一例促使她最終選擇新教育的關鍵事件并試做分析。
一個偶然的機會,郭明曉在醫院遇到了她多年前教過的一名學生。該學生的“棄文從醫”讓她痛苦不已,她固執地認為是自己當年對該學生詩歌才華的漠視造成了一個文學天才的夭折。面對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後五年,她認為隻有新教育才能使她自我救贖。于是,郭明曉最終作出了選擇新教育、踐行新教育的重大抉擇。2009年郭明曉正式在“教育在線論壇”建立班級主題帖,向自己和班裡的52個孩子及其家庭莊嚴承諾:“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讓每一季枝頭總有花開”。至此,郭明曉正式走進新教育。
分析這個階段郭明曉的生命叙事,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是偶遇那名“棄文從醫”的學生這一關鍵事件讓她作出了關鍵抉擇。如果沒有這一事件,她或許僅僅停留在對新教育的豔羨與彷徨中,在實踐層面也至多是淺嘗辄止。而若沒有之前的“本領恐慌”,即便關鍵事件如期發生,也難以激起她心中的“驚濤駭浪”,充其量是陷于自責而不能自拔,甚至走向沉淪。倘若如此,關鍵事件也喪失了其在郭明曉整個生命叙事中的意義,甚至不能稱其為“關鍵事件”。可以說,邂逅新教育喚醒了郭明曉對生命意義的追索與叩問,關鍵事件使其看清了危機所在并最終作出抉擇,走上一條自我救贖之路。
02
新教育榜樣教師生命叙事的要素闡析
新教育認為,生命叙事應包含元語言、生命原型、生命遭遇、叙事風格、叙事體裁等要素,這些要素構成了生命叙事的朝向、風格和内在意蘊。新教育基于“共讀共寫共同生活”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專業閱讀 專業寫作 專業發展共同體”的教師專業發展“三專模式”,為解讀郭明曉的生命叙事賦予了特定的空間和意義。其中,專業閱讀被喻為“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旨在通過閱讀優秀書籍與偉大人物和高尚靈魂對話,汲取智慧與力量。專業寫作被喻為“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旨在真實地記錄教育生活,通過自我反思和評價,不斷發現問題的本質并着力解決問題,以提升教師的思辨力。“專業發展共同體”被喻為“站在集體的肩膀上飛翔”,旨在打破教師間的隔閡,形成對話傳統,以促成教師團隊的共同專業發展。所以,在選取郭明曉生命叙事的元語言、生命原型和生命遭遇這三個核心要素進行闡析的過程中,随時可能凸顯“三專理論”對其生命叙事的潛在影響。
1.元語言:生命叙事的價值守護
在語言學研究中,通常把談論事物的語言稱為對象語言,把談論語言的語言稱為元語言。廣義的元語言具有鮮明的工具性特征,一方面體現在普通人日常交際中對語言本身進行解釋或核對,另一方面體現在語言學家對語言學研究本身進行描述和解釋。新教育認為,教師的生命叙事首先應基于對元語言的選擇與認同。新教育一直把“以漢語為主體的漢語文字以及以儒家精神為主體的文化”作為中國人應有的元語言,并視之為生命存在與靈魂栖息的家園。而時下中國教育的最大危機,便是對元語言、對傳統文化的遺忘和異化。
誠如哲學家阿倫特(Hannah Arendt)所說的,“從一種哲學的觀點來看,人類所面臨的嶄新現實中所包含的危險在于:這種建立在技術化的溝通手段和暴力之上的人類的一體化,摧毀了所有的民族傳統,埋葬了所有人生存的本真起源”。因此,新教育特别強調,教師應在生命叙事中對元語言加以精心選擇和守護,将一直以來體現儒家思想精髓的“仁”“義”“禮”“智”“信”等傳統美德化作師生生命叙事共同的元語言。五年間,郭明曉以實際行動對抗着元語言異化的危機,她以自身的專業閱讀和師生共讀為主要方式,帶領孩子們共同穿越在晨誦、共讀、童話劇、生日詩、農曆天空等兒童課程中。
以共讀課程為例,新教育始終強調閱讀的重要性。朱永新先生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亦然。人類最偉大的智慧不是遺傳于父母,而是傳承于先哲,是通過書籍與高尚靈魂對話而獲得的心靈力量。對于化解不同語言産生的認知隔閡,新教育提出了“共讀”的主張,即用師生共讀一本書的方式去創造并擁有共同的語言與密碼,體驗共同的精神生活。幾年間,郭明曉帶領學生共讀了百餘本中外優秀童書,并在每學期都編排和表演童話劇。所以,在郭明曉的生命叙事裡,充滿了她與學生共讀後産生的語言密碼,如“奧芝國”“夏洛織字”“犟龜”“飛猴”等等,這些語言密碼隻有參與新教育兒童課程的人才能心領神會。因為它們都是來自新教育“兒童階梯閱讀”項目推薦童書中的人物或意象,分别代表着諸如“理想”“奉獻”“信仰”“自助”等人類的美好情感,通過師生間的默契傳遞産生神奇的教育效果。而這些存在于郭明曉與孩子生命中的神奇語言密碼,正是根植于新教育特有的語言系統中,是基于叙事元語言的價值體認下自然創生的語言現象,亦構成了師生生命叙事獨特的表達方式。郭明曉的生命叙事,既是對中華民族元語言的守護與傳承,也是對人類所有優秀文化用本民族元語言進行的轉譯與承載。
2.生命原型:生命叙事的精神朝向
生命原型是指生命叙事中特有的範本或原型,通常以“榜樣”的方式,直接或潛在地為叙事者提供生命的朝向及叙事的體裁與風格參照,激勵叙事者不斷超越自我通達理想彼岸。在郭明曉的生命叙事裡,讓她對教育産生終身信仰的生命原型是孔子、孟子這樣的先師聖哲,讓她對生命有深刻體悟的是李白、杜甫以及小說中的英雄人物,讓她在現實中不斷看到希望并視為範本的是身邊的新教育榜樣教師。雖然郭明曉在不同的叙事階段選擇了不同的生命原型或兼而有之,但他們無一例外都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所處時代的英雄和榜樣。在他們的身上,都葆有一種生生不息的力量,“沉積着一個民族不滅的精魂,蘊含着崇高的精神美和深刻的智性美”。
結合宜賓為“萬裡長江第一城”的本土特色,郭明曉獨立研發了“長江課程”。她結合詩人的人生經曆,把“擔當天命,惠澤天下”的儒家精神編織進孩子的生命,讓儒家精神的代表孔子成為師生共同的生命原型。不僅如此,她還帶領着孩子們踐行生命原型敢于擔當、勇于挑戰的精神,在完成本學期農曆課程(農曆課程是以中國古典詩詞為主的綜合課程,以農曆時間為線索,根據四季變化學習詩歌,同時配合學習國畫、民間故事、漢字、書法、考古、對聯、民俗等中國傳統文化的新教育兒童專業課程。)的同時完成了四百萬字的經典閱讀和精選童話劇編排展演。可以說,郭明曉設計“長江課程”最深遠的意義,是将曆史中生命原型存在的痕迹活化為學生的生命想象,借助共同的生命體驗載體,如詩文、故事、音樂等,将難以觸摸的英雄形象“活生生”展現在孩子們的眼前,以此拓展生命存在的廣度和深度,引導學生敞開生命的襟懷,感受與生命原型跨越時空的共在,從而滋養了生命質地,拓寬了生命意識,提升了生命境界。她的課堂也因此體現出新教育理想課堂的生命氣象,即“從知識的豐收轉換為生活的豐富、生命的豐盈。這種轉換是在人擁有知識、習得技能之後,通過回望、反思、頓悟而得以實現的。此時的課堂教學,不僅實現了知識及其背景的複現,而且激活了師生橫向的生活與縱向的生命,實現了更高層面上的教育”。教育是頓悟的藝術,這決定了它擁有藏而不露的力量和精神體認的财富。而郭明曉,正是在一次次的反省和頓悟中,完成了于現實世界與精神世界尋找生命原型的自覺。
3.生命遭遇:生命叙事的教育延展
生命遭遇是指叙事者在生命叙事的過程中,所經曆的各種意外危機與困境。如何面對生命遭遇,将直接關系到生命叙事的走向和風格。“教育乃建構精神,它使生活成為人的艱難作為。”教師對待教育生活中危機與遭遇的态度,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和行動,既構成了生命叙事中的波瀾曲線,也構成了生命叙事的動力源泉。所以,生命如何化解這種苦難與遭遇,并将其書寫為創造意義的叙事,成為教育延展的另一維度,也成為每個理性的叙事者對待生命遭遇的應有姿态。
2012年,父親的突然病危使郭明曉第一次感到生命的脆弱。一番糾結後,她選擇了“忠孝兩全”式的生命極限挑戰,一邊照顧父親一邊工作。最終,她在父親的病榻前和醫院的走廊裡完成了全班54個孩子、74596字的學期生命叙事,平均每個孩子1380餘字,創曆年之最。接下來的暑假,父親的病情好轉,她又迅速回到新教育課程的實踐中,帶領孩子們挑戰四百萬字的閱讀量和農曆課程,并完成了十多萬字的班級年度教育叙事。
正是經曆了身心的折磨與痛楚,郭明曉才擁有了更加透徹的生命意識,并對學生的生命遭遇感同身受。例如,班裡有個孩子極具詩人天賦,卻因家長強制其考重點中學而放棄愛好、機械應試,最終名落孫山、備受打擊,喪失了學習與生活的動力。“兩次應試的失敗折斷了‘白天鵝的翅膀’。考試回來後,她滿眼茫然……看到她的迷失,我心痛得想掉淚。”面對學生的生命遭遇,郭明曉表現出了深刻的共情,她痛苦着學生的痛苦并重新思考學生的生命朝向。通過與學生的家長談話、激勵其參加童話劇以及鼓勵其假期獨自挑戰《詩經》背誦等方式,鼓勵學生重拾信心,喚醒其潛在的能量和沉睡的激情。最終,在郭明曉的期待和鼓勵中,該學生重新綻放詩人的光芒,寫下讓郭明曉感慨萬千的美麗詩歌:我用心地歌唱,每一個音符、一個字,我都傾注了全部精力。當聲音從我口中發出時,我也震驚,在耀眼的神明面前,我不跪倒,隻全心全意地歌唱,唱出生命……
“當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高興得流淚了,因為我知道一個折翅的天鵝已傷愈開始飛翔了。”
在生命叙事的理論中,“叙事主體對待痛苦的态度問題是極為重要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弗蘭克爾(Viktor EmilFrankl)曾經說過,當一個人置身苦難并擔當苦難時,他的人格将趨向更為深邃精微的世界。所以,當郭明曉痛苦着學生的痛苦,将其生命遭遇視為自己的生命遭遇時,便有了“一種參與、體驗、感同身受的‘在場’”。這種“在場”,不僅僅是親身經曆的在場,還有精神參與、心靈共鳴、置身其中的在場。所以,對學生生命遭遇的深切同情,激發了她一系列的“喚醒行動”,用新教育“說你行你就行”的激勵策略,完成了對學生生理和心理層面的雙重修複,最終使師生在生命遭遇中尋找到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将生命叙事的風格趨向崇高。從一定意義上說,是生命遭遇激發了郭明曉自身更加巨大的潛力,喚醒了她對教師職業更深層次的崇高感與使命感,繼而提升了她作為師者的人格尊嚴與價值,并能夠移情于學生,共同應對生命遭遇下的危機與挑戰。
朱永新先生說過,教室與生命聯系在一起,是為生命而存在的。對于郭明曉而言,教室就是她教育生命的全部。“我的天命在教室裡,我的天命是把我的53個孩子帶向卓越,我要去敬兒童課程之事,我要在教室裡去立己立人。”作為新教育的榜樣教師,這句話既承載了郭明曉對新教育事業的信仰,也承載了她對生命的莊嚴承諾,更承載了新教育教師成長的期許與追索。對郭明曉生命叙事的研究,其目的在于引發教育者對新教育教師“生命叙事”的朝向探讨和内涵析因,探尋新教育榜樣教師身上普遍存在的特質及成因。因此,我們選擇了對教師生命叙事本身的分析,而不是傳統對教師行為的分析。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學刊》2015年第九期。作者為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青島大學師範學院副教授。)
改變自我,改變世界——郭明曉老師的自我改變解讀
作者|劉鐵芳|2015
湖南師大教科院教授 劉鐵芳
當離退休不遠的郭明曉第一次接觸“新教育”,這個有近40年教齡的骨幹語文教師突然覺得自己“完全沒有資格當語文老師了”。但正是這一看似偶然的接觸刺痛、喚醒、改變了她,改變了她的人生軌迹。如今,她每年要給班上每個學生寫“生命叙事”,代替傳統的教師評語。幾乎每月,她會給過生日的學生寫一封生日信或者送一首詩歌,去贊美每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每封信的落款都是“愛你的郭老師”。她不知道,在學生心理撒下的美好種子,将來會面臨着怎樣的風雨。她安慰自己,“不管以後會怎樣,但至少他們曾經美好過”。就這樣一步步走來,在教師職業生涯的後期,從自我平凡的生命之中活出“大西洋來的飓風”的能量。郭明曉老師的教師人生轉變,給出了今日教師自我改變的經典案例,讓我們思考教師自我改變的内涵、意義及其可能性。
01
為何改變
教師的改變當然是要立足于中國教育的改變,為孩子而改變,但首先是為自己改變。為了讓我們唯一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哪怕你50歲才開始也不遲,每一刻都是改變的起點。我們是為了自己,我們進入新教育大家庭,尋求自我教育實踐方式的轉變,其實并不僅僅是讓我們變得很累,當然也會增加我們生命的負擔,但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生命更有價值,讓我們此時此刻獲得更有意義,這是為什麼而改變。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師的改變帶來的是教師生命的勃發,新教育帶給我們這樣一種年輕人的姿态。我在台下聽郭老師講課,和上台有一點不一樣,真的感覺很年輕。是什麼讓她年輕呢?思考讓人年輕,親近孩子讓人年輕,創造讓人年輕。跟孩子在一起的過程中每時每刻讓我們達到一種生命的充實,一種溫暖,這一種感動比吃補藥、比氣功等都要好。生命的教育就是滋養生命的教育,首先是滋養我們自己的生命。教師的改變乃是教師自我生命的完善,不是漸次燃燒的蠟燭,而是不斷充實中的生命。教師的改變不是讓人負擔更重,而是讓生命更充實。我們要在教師生命的創造與不斷超越中開啟自我生命的解放之路。
02
因何改變
我們改變的緣起是什麼?當我們每一天的生活庸庸碌碌,我們需要改變的機緣,一個人需要不斷有精神的出離,我們要不斷找到精神出逃的方式。改變郭明曉老師的就是跟新教育的相遇,一個人的轉變需要外在的資源,不斷地走出去。有機會一定要出去,出去其實并不是為了學多少知識,而是尋求一種從日常工作與生活習慣中精神逸出的契機,以超越個體平庸的生活狀态。每個人都有改變的可能性,我們要善于尋找契機。不斷地尋求自我突破,教育實踐就有會有另一種可能性。不斷地尋求個人教育實踐轉變的可能性,其實質就是尋求另一種生活方式,尋求個體發展的另一種可能性,就是選擇不同的人生樣式。
03
改變什麼
很顯然,教師改變着眼點就是學生,所以一切的改變都是學生的改變,改變學生什麼,改變學生生命的狀态,生命的欲求。改變的中心,或者說靈魂是什麼?以美點亮學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勵學生欲求美好事物。我們所有的行動,閱讀也好,日記也好,戲劇也好,創造也好,都是讓孩子們從小獲得一種内心對美好事物的體驗,隻不過我們要盡可能地讓他體驗更深,更持久,更悠長,更深遠的進入到個人長久的生命曆程之中,成為個體人生的基礎,真正地引導個體立于美之中,以美為基礎,這就是改變學生。改變的路徑是什麼,或者說行動的路徑是什麼?根本路徑就是交往,讓我們師生在任何時候都是在一起,不是居高臨下。作為教師,我們就是要時刻想着學生,我說的每一句話都考慮到學生會怎麼看,他會怎麼接受,我投下這個石子,在學生的心目中會有什麼樣的漣漪。教師真誠地朝向學生,開啟自我向着學生的意向姿态,同時激勵學生向着教師以及教師所代表的精神價值的開放性,也即形成學生朝向教師以及教育事物的意向性。要讓學生追求美好,教師要成為美好事物的代表。在這個意義上,作為教師,你就是你所教的事物,教師自身就是教育實踐的根本依據,你自己就是教育的方法與路徑。
04
改變的意義
郭明曉老師的自我改變,其意義首先就是自己過的很充實,雖然現在已經退休,但卻依然保持着積極的教育熱情與實踐狀态。其次受益的是學生,她曾經并且還在繼續改變着周遭一撥一撥的孩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孩子的父母,換言之就是改變了周圍的世界。她還通過各種講課、交流,讓她的改變影響更多的教師。她就是以自己的改變,改變着周遭的人們,一點點改變着中國的教育實踐。世界是由我們一個個的個體構成,每一個人都是世界無數的微中心,世界的改變就是從我們每個人的自我改變開始,每個人的自我改變都是社會變革的一部分。郭明曉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種典型的範例,就是改變自我,改變學生,改變世界。
05
進一步改變的方向
教師改變進一步深化的基本方向首先是人的自覺,人性的自覺。從郭老師的實踐可以看到,教育的高度,或者說個人教育實踐的高度,就是一個人對人性自覺的高度。郭明曉老師們已經走出了可貴的一步,并且走的比較深入,但還可以走得更遠,繼續深化我們人性的自覺,踐行人性自覺的教育理念。目前我們對人性之柔美這一方面的理解比較多,但是對人性之粗糙、幽暗的一面還基本缺乏,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化,以擴展孩子們的人性體驗,以盡可能地提升他們生命發展所能達的境界。教師改變的另一個向度就是文化精神的開啟,也即如何切實地立足本土,拓展視野,提升文化的襟懷。郭明曉老師自诩為“來自大西洋的飓風”,這個隐喻很有意思,所謂“大西洋的飓風”,體現了一種自然,一種力量,一種野性,我們中國人的力量發揮的不充分,要有一點野性。但是我更希望聽到的是來自成都的風暴,就是卷起我們平靜生活之中的一種風暴,一種野性力量,這種力量植根于中華大地,植根于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淵源。提升教育實踐的民族意識與文化襟懷,無疑是教師發展的深度意蘊所在。
“新網師2021年度生命叙事”進行中
歡迎評論區交流
轉載:守望新教育
編輯:李力
審核:劉鳳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