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在唐代時已經傳播非常廣泛,宋代時更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很多著名詩人都喜歡結交僧道人士,并且以禅入詩,表達内心的恬淡和超脫情懷。北宋詩人黃庭堅不僅詩書畫樣樣精通,而且喜歡研究禅理,他可以将詩歌與禅理融會貫通,并運用得爐火純青,展現出才子不凡的功底。
禅者喜歡旁敲側擊,而黃庭堅也經常采用正話反說、含蓄風趣的手法,展現出詩人内省的功夫,并由此而生發出濃濃的詩趣,更顯出沖淡的詩風。下面分享黃庭堅酬答朋友,題贈了兩首五律,渾然無間,更充滿禅意。
次韻答斌老病起獨遊東園二首(其一)
宋代:黃庭堅
萬事同一機,多慮乃禅病。
排悶有新詩,忘蹄出兔徑。
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
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
黃斌老是北宋畫家文同的妻侄,入仕後曾在戎州擔任通判。黃庭堅被貶戎州時,與其詩酒唱和,交往甚密。詩人有一次病愈後獨自遊園,并即興賦詩。黃庭堅讀後很有感觸,就題贈了這兩首詩。次韻,就是嚴格地按照原作的用韻順序進行創作。
道家的列子認為萬物皆出于機,禅者也主張多慮多失。黃山谷博學多才,他化用這些典故,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世間的事物都源自同一要素,思慮過多就會生病。詩人委婉地告訴對方,你生病的原因就是心中有了太多的雜念。
接下來詩人就引用莊子的名言,告訴朋友如何排遣愁悶,“排悶有新詩,忘蹄出兔徑。”詩歌創作可以将内心情感凝聚于詩行,腦海中就不再覺得郁悶。當作者理解了一個道理,就無需總是拘泥于文字和言辭。就像練武之人,熟悉了成套的動作之後,根本不需要每次都念出口訣。蹄,是一種捉兔的網子。
詩人又列舉了一個例子,進一步說明自己的觀點,“蓮花生淤泥,可見嗔喜性。” 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她身處困境,既不抱怨也不悲傷,卻順其自然。可是上天似乎非常欣賞其随緣的品質,世人也贊美其高潔脫俗的風貌,更表現出其嗔喜之情。
最後作者不忘鼓勵一下對方,“小立近幽香,心與晚色靜。”獨自出遊也别有樂趣,可以立在池塘邊,默默地欣賞蓮花不俗的姿态,安閑地聞着她迷人的芳香,心情卻非常放松,忘記所有煩惱,不再牽挂得失,與自然融合,從而達到萬物一機的境界。
次韻答斌老病起獨遊東園二首(其二)
主人心安樂,花竹有和氣。
時從物外賞,自益酒中味。
斸枯蟻改穴,掃箨筍迸地。
萬籁寂中生,乃知風雨至。
黃庭堅受到蘇轼的牽累,曾被貶多次,但是他并未抱怨,而是入鄉随俗,并潛心于文學和藝術創作。這首詩想象朋友病後遊賞,表達了黃山谷對大自然的熱愛,也充滿禅意。
起首兩句描述朋友的心情放松,悠閑地徜徉于花樹竹林之間。因為久病初愈,如釋重負,不僅顯得腳步輕松,而且那些花竹也顯得生機盎然,似乎早已等待良久,都迫不及待地歡迎主人的到來。作者采用移情手法,更令人感到溫馨。
“時從物外賞,自益酒中味”,這兩句抒寫作者的個人感受。山谷雖然并沒有和朋友一起遊園,但是他通過自己在生活中的體驗,可以遠距離地感受到朋友的樂趣。自然美景可以讓心情愉悅,酒中真味也對身心有益。
頸聯抒寫了,“斸枯蟻改穴,掃箨筍迸地。”斫去枯株,地面上的螞蟻因此而改變巢穴的位置;掃除落葉,忽然發現新筍出土。這兩句看似寫景,其實也是說理,無論是“蟻改穴”,還是“筍迸地”,都是因緣而至,頗具禅意。
最後二句也就顯得水到渠成,“萬籁寂中生,乃知風雨至。”由于靜中知動,而能預先判斷出風雨将至。這兩句也充滿哲理,詩人通過日常生活中積累的經驗,可以見微知著,從而未雨綢缪,令人稱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