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寬,使人無不平之歎;身後的恩惠要留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恩。
山東濟南寬厚裡文化街
【大意】一個人待人處事的态度要放得寬厚一些,隻有這樣,才不緻使你身旁的人對你有不平的牢騷;至于死後留給子孫與後人的恩澤,則要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才會使子孫萬代永遠懷念。
張中書
下面講兩個故事,先說第一個:
北宋政治家、詞人韓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在北宋與西夏的戰争爆發後,他與範仲淹率軍防禦,在軍中享有非常高的威望,人們稱他們兩位為“韓範”。之後,又與範仲淹、富弼等主持“慶曆新政”。韓琦為相十載、輔佐三朝,為北宋的繁榮發展做出了貢獻。與富弼齊名,并稱為“富韓”。據說有一次晚上看書,旁邊幫他掌燈的戰士有點不專心,分了神,把他的鬓角的頭發燒着了一些。當下他也沒當一回事,随手就把鬓角的火給掐滅。
過了一會兒,韓琦發覺旁邊有點異樣,回頭一看,發現剛才給他掌燈的戰士已被換下去了。他就問旁邊的人怎麼回事?下人告訴他,因為那位戰士把将軍的鬓發都燒着了,就把他換掉了。
韓琦略一思考,就讓随從把剛才的戰士找回來,他要告訴那名戰士怎樣掌燈不會燒到人了。大家應該知道,這名戰士如果真被調走了,鐵定會被處分,之後也就很難發展了。所以,韓琦不忍心,一點小錯誤,不願意責罰人家,才把他叫回來。這名戰士之後死心塌地忠誠于韓琦就不用說了,就是其他看到或聽到這一件事的戰士,也無不欽佩韓琦的度量和愛兵如子的做法。
寬厚的人能夠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考慮,隻要是能做到的,就一定盡自己極力去做。可以這樣說,待人寬厚一定是一種智慧,這種智慧會轉變成一種能力,最後必将成為一種成功。
再說第二個故事:明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内閣首輔、“三楊”之一的楊榮,在文淵閣治事三十八年,謀而能斷,老成持重,尤其擅長謀劃邊防事務。史稱其“揮斤遊刃,遇事立斷”,被比作唐代的姚崇。所說的故事是關于楊榮的祖父和曾祖父的事。
據說,楊榮的祖父、曾祖父都是以擺渡為生的劃船人。有一次,當地發了大洪水,他的祖父跟曾祖父不像别人隻顧在水裡打撈貨品,而是不停地從水中救人,當時旁邊的人笑他們愚笨,白生生錯過了一次發橫财的時機。而楊榮的祖父、曾祖父并沒有和别人争辯什麼,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是一種寬厚,一種仁義,正因為體恤到落水人的生命危險,所以才拼了命地去救,甚至于救完活人,連死去的人也會撈起來。正是這樣的祖父、曾祖父,才會熏陶出這樣的一代名臣楊榮。所以說,寬厚之人必有厚福,也許厚福給了你,也許這種厚福給了你的家人,你的後人。
胸懷如山嶽
弘一大師在《格言别錄》說:”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意思是:别人诽謗我時,與其去和他争辯,不如包容他。别人欺負我時,與其去防衛,不如去化解沖突。這就是一種寬廣的胸懷。
與大家共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