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針灸醫生來說,耳鳴是再常見不過的疾病,但治療起來卻存在很大得困難,往往費時費力效果還不好。在大學本科中醫内科學教材中,并沒有把耳鳴做為一個獨立的病種來介紹,而是将其内容散落在各個疾病章節,這也使得我們沒有系統的認識這種它。
現在多數中醫認為肝腎虧虛是耳鳴的主要原因,并在臨床上按照滋補肝腎的方法進行治療。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坦白的講并不太顯著。自己在臨床上試過這種方法,即便有效也隻是能暫時緩解。所以很有必要追根溯源,從經典中加深對耳鳴的認識,希望汲取有效的治療辦法。
《内經》中有這樣一段話,“人之耳中鳴者,何氣使然?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竭者,故耳鳴”。别的話語都很簡單,無需解釋。我們着重看一下宗脈這個詞,中醫把經脈集合、彙聚之處叫宗脈。
如果熟悉經絡走行你就會發現,耳朵是很多經脈都經過的地方,但就耳朵前面的耳門、聽宮、聽會,就分别隸屬于手少陽、足少陽、手太陽這三條陽經,從這個角度講,耳為宗脈是有理論依據的。
《内經》的這段文字很清晰的告訴我們,耳鳴就是就由于中焦空虛,氣血無以生化造成的。臨床上部分耳鳴病人給予健脾養胃、補中益氣治療後,症狀确實也緩解了。這說明這個理論是符合臨床實際的。
但這和我們現在普遍認為,肝腎虧虛是耳鳴的主要原因看似不同,其實是一樣的,沒有本質區别。腎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它們都是氣血之源,所以沒有必要糾結哪個對,本質都是讨論氣血。
我們再看下清朝名醫葉天士他是如何認識和治療耳鳴的。他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很緊要的兩句話,“本虛失聰治在腎,邪幹竅閉治在膽”。《素問》:“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所以葉天士的這兩句話可以理解為耳鳴虛證治腎,實證治膽。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腎主耳……在竅為耳”。耳是腎的外侯,腎最精華的部分的都輸注于耳,所以腎精充足聽力就聰敏。根據臨床觀察慢性耳病和腎元虧虛關系緊密。所以葉天士治療這類耳鳴的思路就是六味地黃丸滋陰涵木,兼以龜闆、牡蛎、鼈甲等鹹味藥入陰潛陽,加茯神、遠志、五味子等酸甘藥以濟陰和陽,安神聰耳。
中醫基礎理論告訴我們,耳是宗脈會聚的地方,主管人體的聽覺,屬于清竅部分。翻開足少陽膽經的循行線路圖你就會發現,在頭面部它是從耳後入耳中,然後再出耳前,可見膽經和耳的關系非常密切。
臨床上見到一些耳鳴的病人,詢問病史時她會說,發病前和家人吵架生氣,之後就出現耳鳴。怒則氣上,會使少陽之火陡起,如果恰巧再處在季節更替,膽經之火就更容易或挾風溫,或挾暑邪,或挾濕熱,上幹清竅,蒙蔽清陽而得病。所以臨床上祛風、除濕、化痰等辦法,也能治療一部分耳鳴,指的就是這個。
對于這種情況就屬于實證,落實到髒腑就是膽。葉天士明确提出“清少陽郁熱”,“治在少陽”,并強調“邪幹竅閉治在膽”的治療原則。多用薄荷、連翹、黃芩、黑栀子、夏枯草、羚羊角、苦丁茶、青蒿等清洩少陽郁火,散邪透熱。臨床上化用升降散加減,效果也還可以。
清代的另一位名醫喻嘉言,他對耳鳴也有自己特别深刻的體會。他在《寓意草》中說,“陰氣走下竅,而上入于陽位,則有窒塞耳鳴之候。故人當五十以外,腎氣漸衰于下,每每從陽上逆,而腎之竅開于耳,耳之聰司于腎,腎主閉藏,不欲外洩。……故能聽之近不礙,而聽遠不無少礙”。
喻嘉言的這段話是說耳鳴是腎氣收不住造成的。腎主二便,所以正常情況下腎氣是往下走的。如果腎氣衰弱了,病人的腎氣失去了封藏的功能,它就收不住了。收不住的腎氣,就會跑到上竅,影響到耳朵,就形成了耳鳴、聽力下降。
這時候,喻嘉言又說了一段話,“全以磁石為主,以其重能達下,性主下吸,有能制肝木之上吸故也。而用地黃、龜膠群陰之藥鋪之,更用五味子、山茱萸之酸以收之……”
也就是治療上他用到了磁石、生地、龜膠、五味子、山萸肉等重鎮補肝腎的藥物,細緻觀察就會發現這個基本就等同于耳聾左慈丸的配伍。這個也是中醫裡治療肝腎陰虛型耳鳴的常用方劑,這點和葉天士對虛證耳鳴治于腎的認識是不謀而合。相比較而言葉天士對耳鳴的認識更加全面,更能指導臨床實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