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以來,由于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阜陽所在的區域戰亂頻繁,政權更叠不斷,周邊過往和定居的移民較多,由此給阜陽方言帶來明顯的移民特征。即:現存的阜陽方言中,一些詞彙和口音是移民帶來的。
關于阜陽地區移民的情況,在曆代州府縣志的記載中很難找到詳細的材料。但是,從我國幾次大規模移民浪潮以及州府縣志的點滴記載中可以得知,阜陽的移民大多來自山東、山西、河南、河北等地。因此,阜陽方言也被深深打上這些地方方言的烙印。
在阜陽東部、西部、中部,把出現在合口呼韻母“u”前面的“sh”讀成“f”,即“樹、書、熟、豎、叔、雙”等字的聲母,普通話中是“s”,阜陽方言中讀成了“f”。這種現象在北方方言中并不多見,隻在山西的一些地方,以及山東的棗莊、滕州、範縣、郓城、菏澤、巨野、定陶、曹縣、成武、單縣、平邑、泗水、微山、費縣、蒼山等地存在。按理說,阜陽方言屬于商阜片,而商阜片的這些字音讀“sh”,并不讀“f”聲母,阜陽方言這些字的讀音與周圍其他方言片不同,卻與稍遠的山東方言相同。這其中,必然有移民的因素在内。
史料記載,西晉末年延續到南北朝時期的北方人民大遷徙,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内地移民運動,大量的北方流民從晉陝甘、冀豫魯等地南移,必然經過當時的阜陽地區,有的就定居在阜陽。如:界首(過去屬太和縣轄内)的方言深受豫東方言的影響。據太和縣志記載,明朝初期,本地土著極少,當時幾次規模較大的移民,大多來自山東、山西等地,語言較為複雜。由此可見,如果外地來的移民人數上超過當地土著,并占有較為優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那麼移民帶來的方言就會取代土著的方言;如果移民和土著勢均力敵,他們的語言往往就會互相融合。
此外,毗鄰地區的方言混雜現象也較為普遍。如:颍上縣南臨淮河,中貫颍水。當地居民語言,平正之中微含高亢,發音部位多在舌的中部,與黃河流域語言大緻相同,南與淮河流域語言無大出入,即,同屬一縣,口音也不盡相同。颍上縣北部和西北的語言較為重濁,南部和東部語言較輕,王崗、半崗等沿淮一帶口音近似壽縣、霍邱,楊湖等東南部鄉鎮的口音,接近鳳台。
據阜陽舊志記載,阜陽曆史上曾經有從山東移民的曆史。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州(颍州,即今天的阜陽,當時無縣)内共有1700戶,6000餘人,平均每平方公裡還不到一人。知州孫景名“清惠牧民”,以墾荒暫免田賦為條件,從山東、河南等地招來各族客戶60100人。阜陽曆來流傳從山東棗莊移民的說法,而山東棗莊“sh”聲母拼合口呼韻母的字今讀“f”聲母。今天,颍東區棗莊鎮的百姓口音和山東省棗莊市當地的口音基本一緻,就與移民有直接的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