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13 19:49:13

9月底的北京,中關村東升科技園裡,綠樹環繞着草地,噴泉灑下池塘。正午時分,工作了一個上午的年輕白領們或坐在樹陰下小憩,或沿着休閑步道散步,足球場和網球場也開始熱鬧起來。

60歲的劉龍吃完飯後喜歡在科技園裡散步,作為園區運營保障管理人員,這裡的每一處建築、綠植、溪流,他都十分熟悉。

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坐落于北京北五環外,毗鄰地鐵8号線西小口站,與西小口公園、東小口森林公園和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一道,形成了一片藍綠交織的景觀地帶。

十幾年前,園區所在的後屯村還是一派雜亂無序的景象,揚灰的道路兩旁是連片的平房,電線在低空中交錯,周邊聚集着廢品、垃圾回收站。2012年,東升科技園成為北京市第一個以“中關村”冠名的鄉鎮科技園。作為土生土長的東升鎮人,劉龍目睹了園區脫胎換骨的變化,而他自己的生活也因為科技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舊工廠上建起美麗科技園)1

原來的工業廠房成了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一棟棟高檔寫字樓拔地而起。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關市場、騰村莊,舊廠房變身科技園

“我腳下的這片土地,以前是個老舊的鍋爐廠房,如今已變成了現代化的科技園區。”劉龍從沒想過,自己生活了半輩子的村莊會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

東升科技園地處朝陽、海澱、昌平三區交界處,上世紀80年代,這裡彙集着拔絲廠、鍋爐廠、變壓器廠等工業企業,在北京小有名氣。

1986年開始,劉龍就來到東升鍋爐廠做技術工人,從裁剪鐵闆到焊接,他幹過不少工種。“這一塊當年就是東升鍋爐廠的大門,那時候騎着自行車,就是從這兒進到廠裡上班的,一看見那水塔就知道進入廠區了。”站在科技園區裡,劉龍還能回憶起這裡當年的樣子。

進入上世紀90年代,東升地區的工業化水平達到頂峰。然而,工業發展的同時,卻也讓環境變得越來越糟糕。“原來這裡都是平房,路上塵土飛揚、坑坑窪窪的,一下雨就都是泥塘。”劉龍記得,當年周邊到處是廢品收購站,污水橫流、垃圾亂堆,整個園區所在地就是一片3萬平方米的垃圾山。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舊工廠上建起美麗科技園)2

十幾年前,東升科技園所在的後屯村一片雜亂,揚灰的道路兩旁是連片的平房,電線在低空中交錯。受訪者供圖

後來,鄉鎮企業逐漸失去競争優勢,傳統工業也不再符合北京發展的産業定位。東升鎮黨委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發揮毗鄰中關村的優勢,關停淘汰低端鄉鎮企業,把工業大院調整為科技園區。

關市場、拆違建、騰村莊,就這樣,東升鎮的面貌随着科技園的建立而陡然發生改變。

東升科技園一期占地面積20萬平方米,園區綠化率超過50%。憑借着鄰近清華大學等知名高校、毗鄰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區位優勢,園區寫字樓在開園當年就招租一空。

如今的東升科技園裡,亭台林立、小橋流水、棧道環繞。從南門進來,一條健身步道從腳下延伸,園中分布着各類運動場地,一棟棟磚紅色的學院派風格建築掩映在綠樹叢中。若不是寫字樓上的文字标識提示着這裡是科技企業集中入駐的園區,或許你會誤以為走進了一座城市公園。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舊工廠上建起美麗科技園)3

中關村東升科技園内有一個小公園,中午的時候,上班族可以在這裡放松休息。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住進樓房、入股分紅,農民因科技園而轉型

科技園的創建,不僅讓東升鎮的環境煥然一新,更讓村民們的生活有了質的提升。

過去,生活在城鄉接合部的農民靠的是“吃瓦片”,也就是依靠租金生活。要想增收,就得加蓋違法建築,而違建帶來的是低端産業聚集、人員結構複雜、環境髒亂差。如何改變現狀、走出困局?

東升鎮選擇了一條集體經濟的道路,成立集體經濟股份社——東升博展股份經濟合作社,并積極探索在集體土地上自主開發、自主建設、自主經營管理的模式。農民參股成了集體産業股東,長期享受資産增值收益,還可以就近到企業就業,增加勞動性收入。

2012年,東升科技園獲得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領導小組正式批複,成為北京市第一個以“中關村”冠名、鄉鎮自辦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從此科技園的發展駛上了快車道。

2014年,東升科技園用了一年的時間,成功取得了首批11棟房屋的集體所有權證,這也是全市首個集體土地房産證。開園至今,科技園已入駐了370餘家企業,2021年園區産值達304億元,實現稅收27億。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舊工廠上建起美麗科技園)4

9月30日,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一位女士在園區的公共區域看書,旁邊是保留下來的東升紗布廠的老物件。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通過不斷發展,東升鎮形成了以農民為主導,将集體土地用于高科技産業發展,通過産業發展帶動農民融入城市,解決農民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成熟模式,被全國許多鄉鎮奉為區域發展的标杆,也被北京市正式确定為“東升模式”。

“股東”,成了東升鎮村民們的新身份。他們很多人以前是東升鍋爐廠的職工,後來入股了科技園區,如今退休後,既有退休金,又能享受年底分紅,收入連年提升。

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活變化的,還有很多在科技園裡實現了就業的村民們。

東升科技園物業公司成立後,擔任經理的東升鎮農民屈建凱每天都穿着筆挺的西裝,與園區裡的高新企業業主們打交道。

2009年,劉龍告别了平房院落,住進了三居室的回遷房。現在他是博展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負責科技園的運營保障工作。讓劉龍印象深刻的是剛到公司工作時,股份社出資讓他們到清華大學參加培訓,“系統學習了如何做企業管理人員,真是開了眼界,也長了知識。”

在園區巡查時,劉龍碰到公司同事時總會互相打招呼,許多同事就是過去同村的村民。“建設科技園,讓我從一個農民變成了一名企業管理人員,每天能在這麼優美的環境裡工作,這是我做夢都想不到的事情。”劉龍覺得,他和腳下的這片土地一樣,迎來了新生。

在東升鎮,像劉龍一樣的農民還有很多,他們住上了樓房,找到了新工作,入股還有分紅,成為了“有房屋、有工作、有資産、有社保”的新型農民。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舊工廠上建起美麗科技園)5

9月30日,中關村東升科技園,曾經的老廠房保留了一些鋼架,變成了“新潮”的通道。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東升科技園二期、三期,将成海澱科創發展新增長極

東升鎮建成了以中關村命名的科技園,“東升模式”成為近十年來海澱集體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成果。類似的變化,在海澱還有許多。

在中關村大街,曾經擁擠的“電子一條街”,已蛻變成科技服務産業集聚中心。過去的初創公司,如今成長為高精尖領域的“獨角獸”企業。

中關村科學城北區的中關村壹号,已經成為西北旺鎮的地标園區,集聚了132家高科技企業,其中人工智能領域企業近50家。從百望山一路往北,過去稻田成片、道路崎岖的景象,如今已被高新科技園區取代。

在溫泉鎮,作為北京試點在集體土地上建設的首批公租房項目,中關村創客小鎮于2017年開園,為初創企業提供住宿、辦公等條件,實行房租50%補貼。随着數字經濟的發展,園區正打造數字城市實驗室,并作為數字生态港亮相。

科技改變着海澱人的生活,也創造了海澱發展的奇迹。

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的海澱,地區生産總值由2012年的4010.8億元增至2021年的9501.7億元,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總收入突破3萬億元,正加速向國際一流的科學智慧之城、創新引領之城奮進。

科技的故事,還在東升鎮續寫。2020年8月,總用地面積77.4萬平方米的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二期項目正式動工。未來,這裡将聚焦大數據、大健康、人工智能等前沿産業,成為海澱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

2020年11月,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三期項目動工,項目位于海澱區東升鎮塔院地區,在北京市規劃的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通風廊道和景觀功能的楔形綠地之内,緊鄰京藏高速北沙灘橋,總建設規模約25.5萬平方米。科技園三期将打造集總部研發、創業孵化、創新教育于一體的創新特色園區,成為塑造海澱科創影響力的重要門戶與樞紐。

小規模工業園區發展案例(舊工廠上建起美麗科技園)6

東升科技園内保留了原來工業廠區的一座水塔。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劉龍的新家距離中關村東升科技園一期步行隻需5分鐘,附近就是地鐵8号線西小口站,周邊還建起了不少公園和商圈。他和老伴最喜歡的,還是在科技園散步。那座曾經給廠區供水的水塔,被翻新了外立面,保留在了園區裡,成為劉龍對過去老企業的一個懷念。

“剛進鍋爐廠時,我們都是二十來歲的小夥子,你看現在,在園區裡工作的也都是一群年輕人,和那個時候一樣。”看着眼前的一切,劉龍常常會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周邊的大型商超、娛樂設施都在建設,科技園這塊兒的發展潛力非常大,未來的東升一定會越來越好。”

新京報記者 吳為 徐美慧 周博華 王方傑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李立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