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尋覓佛山城市中的幸福印記

尋覓佛山城市中的幸福印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03:35:25

文、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曉楠 張聞

正午,2點,烈日當空,滑闆運動愛好者Kay和CC來到位于佛山市南海區平勝大橋底的極限運動公園,在平坦的道路上進行着初學者練習。Kay幻想着,有一天,她也能在起伏泵道中恣意潇灑地“陸沖”,“到了晚上,這裡也會有‘大神’級别的玩家過來指導。在其他地方,或許隻有收費的滑闆場才能有這個‘待遇’。”

在Kay醉心于滑闆運動的同時,寶媽李子或許正帶着孩子在平勝大橋底的沙池,看着孩子玩沙子,坐滑滑梯。除了下午,上午和晚上,李子也會帶着孩子在橋底公園慢慢散步,如果孩子将來還記得,這或許是他人生最美妙的階段之一。

Kay和李子的人生并無交集,然而,湊巧的是,她們都跟一個地方“結緣”——平勝大橋底的社區公園。

尋覓佛山城市中的幸福印記(深讀佛山橋底空間休閑生活)1

平勝大橋底的極限運動公園入口

近年來,在多次景觀提升工程項目中,佛山市、區、鎮(街道)堅持大刀闊斧對橋下空間進行改造。久久為功、馳而不息,如今的佛山,橋底空間早已從曾經的髒亂差變身為一個個“網紅打卡點”——南海平勝大橋下有佛山最大的全天候街頭極限運動公園;順德杏均特大橋下空間成為一個婚禮古俗公園,展示本土婚俗文化;海八立交橋北面橋下空間設有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台、兒童康樂設施,成為周邊街坊運動、遛娃的首選地……城市規劃的縫隙生長出妙趣橫生的圖景。橋下空間改造的不僅僅是城市景觀,也在潛移默化地聯結反哺社區,有如無聲潤物,悄然改造居民的生活方式。人們對地方的感知,一步步滲透在城市的縫隙與角落。

尋覓佛山城市中的幸福印記(深讀佛山橋底空間休閑生活)2

瀾石大橋橋下空間意圖展現曾經的瀾石記憶

與孩子幾乎同齡的橋下公園

看着不足兩歲的兒子在沙池中自在地玩耍,李子深呼吸了一口氣。

成為一名寶媽之後,李子卸下了原本的工作,專注陪伴孩子的成長。今年年初,南海區桂城街道S47廣佛江珠高速平勝橋下的荒地改造成極限運動公園,住在這附近的李子多了一個遛娃的好去處。這裡的兒童活動區設置有滑梯、跷跷闆、秋千、攀爬網、沙池等适宜低齡兒童的玩樂設施。

人少的時候,李子不需要時時刻刻盯着孩子,孩子也會自己尋找夥伴玩耍。這時她會選擇放空,享受當下一刻難得清靜的時光。佛山的九月逐漸散去盛夏的燥意,橋底下沒有日曬雨淋,吹着微有秋涼的風,李子頗覺舒适快意。

這一隅橋下空間,也是李子陪伴孩子的最佳場所。她幾乎每天都會帶着孩子過來,早上準時起床,收拾整理房子,到了十點左右,就是橋下公園的放風時間;吃完午飯,睡了午覺,四五點的時候會再來一次;晚餐後,又可以帶着孩子過來散步消食。

這座橋下公園與孩子年齡相仿,從改造完成到如今,李子目睹親曆這蕞爾之地的各處細小變化。一開始,沙池的邊緣高處沒有滑梯,後來設了一個,但因為剛開始使用時太滑了,李子從滑梯頂部滑下來,速度之快讓她吓了一跳。大人如此,小孩也是玩得刺激又膽戰心驚。後來滑道“鈍”了很多,這座滑梯從此成為最受小孩歡迎的玩樂設施。沙池附近的飲水處、飲料售賣機也是後來逐個增設的。

據統計,目前佛山橋下空間利用總數共141處,激活橋下空間面積約308萬平方米,改造可作為市政公園、停車場、綠化景觀、設施用房等,功能多樣。

橋下公園的建成,對李子來說,生活發生的最大變化,就是母子倆的快樂時光變多了,“育兒開支”也減少了一些。以前沒有這座“橋下遊樂園”,李子家附近很少有戶外場所可以讓孩子盡情玩耍,不是去公園就是去商場。一去逛街,李子自然免不了掏錢給孩子買東西。“現在有了這些設施就很好,開支小了,孩子膽子大了,交了很多新朋友。”

在這裡,李子結交了更多的人。互不認識的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玩在一塊兒,連帶着育兒的家長們也互相聊起來。遇到聊得來的人,李子會跟對方加個微信好友。有時在橋底下又碰見了,他們就坐在一塊兒,互相照應小孩。

李子經常用手機拍下孩子在橋下公園的玩樂場景,親戚朋友群組裡。住在平洲的姐姐和朋友,也會在每個周末驅車帶着孩子來到這裡,與李子相聚。

尋覓佛山城市中的幸福印記(深讀佛山橋底空間休閑生活)3

平勝大橋底的沙池已經成為家長遛娃的熱鬧場所

這座栖息在平勝大橋底下的小公園,不止是孩子們的遊玩天地,也是都市青中年人的樂園。一入公園正門,左側是兒童活動區,而右側則是滑闆場。這裡設有小輪車的泵道,再往裡走還有滑闆玩家經常使用的U池和碗池,不時可見滑闆玩家穿梭而過。

工作日的傍晚7點,一場大雨洗淨都市沉積的塵垢,在起伏不定的泵道上,有兩位下班收工的中年男子手握着遙控器,各自操縱着造型奇趣的玩具吉普車在坡道上馳騁,不疾不徐,任由橋外世界的暴雨傾盆。

免費滑闆場把他從深圳引來南海

橋下空間的出現,讓Kay找到了新的休閑愛好——滑闆。Kay與朋友CC的職業比較自由,他們經常在下午2點左右避開滑闆群體的高峰期,來到這座橋下極限運動公園練習陸沖。

在Kay以往的印象中,橋下空間意味着一片荒地,難看、髒污,很難在其中穿行。直到她在小紅書上刷到有人“安利”這片改造後的橋下空間——幹淨整潔、環境優美,還有三兩聚集的滑闆愛好者。

在“入坑”滑闆之前,Kay喜歡打羽毛球、地球和玩飛盤。看到小紅書玩家曬出的視頻,在橋底下的起伏泵道中恣意潇灑地“陸沖”,向來喜歡戶外運動的她萌發學一學滑闆的想法,與朋友CC一拍即合。

“滑闆需要的場地這裡基本都齊了。”Kay說。在人相對較少的午後,她們會在适宜初學者的平路上練習,到了晚上,有時會有大神級别的玩家過來指導。

進入滑闆的世界,Kay從中獲得諸多樂趣,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運動,逐漸把戶外生活的重心轉移到滑闆。“這種感覺就好像開發了自己一樣。”Kay說。橋下空間改造了Kay的生活方式。

尋覓佛山城市中的幸福印記(深讀佛山橋底空間休閑生活)4

平勝大橋底,不少年輕人在極限公園追逐滑闆

三個月前,阿健從深圳搬到佛山南海。再之前,住在這附近的朋友告訴阿健,桂城有一個不錯的免費滑闆場地,于是阿健專程跑過來看了一次。不久後,他幹脆來到南海發展。

這三個月中,阿健有大半時間是在這座橋下公園度過的。一周他會來個五次,一待就到場地熄燈的十點鐘,再騎着他的小電動車回出租屋去。對于這位初來乍到的新“佛漂”而言,這座橋下公園是他的第二個家。

今年是阿健玩滑闆的第六個年頭。之前打過工,也送過外賣,勞碌的工作之餘,阿健喜歡在城市的公園廣場跳街舞、跑酷以及玩滑闆。技藝日漸成熟,阿健如今靠着滑闆教學和拍自媒體視頻過日子。

“很少有城市建有這麼好的公共滑闆場所,而且還是在可以遮風擋雨的橋底下。”阿健說。在他分享之餘,身旁還有八九個滑闆同好在碗池和U池中馳騁練習。滑闆輪與池子内壁碰撞、摩擦發出“吱吱”“笃笃”的聲響,與頭頂川流不息的汽車呼嘯聲呼應成一幅勾勒都市黃昏的聲樂圖景。

即使在資深滑闆手看來,這裡的碗池、泵道以至于經常漏水的橋墩尚有可以改善的空間,但這些設計缺陷都是每個人心照不宣能夠接受的。“它是開放的,對我們來說就已經很好了。”阿健說。

阿健回憶,有些可以玩滑闆的公共場所容易發生沖突:遊樂的小朋友、跳廣場舞的中老年人、還有玩小人車的不同群體容易撞在一塊兒,你我不讓。而在桂城這處少有人管理的場地,大家卻默契形成一種自覺:小朋友在專屬自己的兒童活動場地玩,滑闆玩家在泵道和滑闆場出沒。如果碗池髒了,或者看到垃圾,他們會跟公園的清潔工人借來掃把,自己打掃幹淨。

特别是遇到下雨天時,有些雨水會濺進碗池,如果時間允許,阿健與朋友也會提前過來打掃場地。“因為大家都很熱愛這裡,所以會自發去維護。”阿健說。

在阿健看來,滑闆意味着一種不被束縛、随心所欲的生活方式。一位紮着小辮子的青年在碗池中完成了一個頗具難度的跳躍動作,成功一躍跳到了平地上。他收起滑闆,走到阿健面前,兩人自然而然地伸出右手與對方擊拳。

“這是滑闆圈一種傳統的打招呼方式。”阿健說。大多滑闆人彼此都是不認識的,但因為共同的愛好走到了同一個橋底,便會主動上前互相打招呼。“這個空間也給我們搭建了一個新的社交平台。”Kay說。

玩滑闆的人多了,也引來了不少充滿好奇上前圍觀的路人。有的人經常過來看,久而久之阿健也與對方相識熟悉了起來,見到彼此便友好地打一聲招呼。“大家喜歡看我們玩滑闆,主要是覺得好玩刺激,畢竟普通的公園很少能一下子看到這麼多玩滑闆的人。”阿健說。

一個橋底空間的建設要過幾道“關卡”

從初期規劃到落地改造,橋下空間的重生需要經曆好幾道關卡。

桂城街道城市運維中心主任黎碧瑩介紹,平勝大橋下原本是一個藏污納垢的灰色空間,堆積了許多建築雜物,許久沒有利用起來。為了改善城市風貌,推出更多便民的空間,市政将目光轉移到這些常被忽略的橋底,并由建設方和相關部門共同成立項目組。

常規的市政公園佛山已經有不少了。為了更上一層樓,項目組将目光聚焦到更為細分的領域:何不做一個社區主題公園?項目組考慮的群體主要有兩類,一是目前覆蓋較少的三歲以下嬰幼兒的玩樂需求,二是小輪車運動群體,包括輪滑、滑闆、平衡車等。

方向确定後,項目組邀請空間設計師和輪滑協會的人員參與讨論,實地調研橋下的場地,并去了順德的專業輪滑場學習。

到了需要落地溝通的時候,這處橋下空間的改造還是讓項目組不少碰壁。這一地段位于兩個小區之間的交界位,雖然屬于公共用地,但它的改造仍然關系兩個小區居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單是停車場地的規劃,項目組便花了不少時間與兩邊社區溝通。“對于兩個小區來說,會有‘停車場靠哪一邊會更方便’這樣的問題。”黎碧瑩說。有的業主會擔心政府直接把這塊地給“霸”了。

“産權問題和責任的歸屬是橋下空間利用的一個最大困境。”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袁奇峰說。他認為解決這一問題最關鍵是要有專門的法律法規支持,而國内目前涉及高速公路的橋下空間改造,更多是市政局與高速地塊協商的結果。“很多橋下空間是有主的,出了事誰來負責是個問題,大家都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橋下空間的改造不止在于對城市風貌的潤飾,更在于聯結附近的社區。如今建成的極限運動公園免費開放給公衆,配建了一個有200多個車位的停車場,緩解了周邊小區停車難的問題。這裡是佛山一環高速化改造(桂城段)景觀提升工程的最南端,往北延伸至佛山水道,全長約8公裡,整合改造了橋下空間、輔道和綠地。

橋下空間的改造還有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過多的橋墩對場地布局和安全性的幹擾。平勝大橋的橋墩将原本連成整體的空間切得細碎,而遊樂設施更需要與橋墩保持安全距離,這極大影響了空間利用率。

但螺蛳殼裡仍舊能做道場。順利解決規劃改造的難題後,後續的管理也将持續考驗各個職能部門的協作能力。“我們是由多個部門來共同承擔這一個管理責任的。”黎碧瑩說。市、區交通局和街道的市政部門會參與其中。

高架橋底下并不是一座城市唯一的“閑置”空間。在國内外城市規劃的縫隙中,一個個小而精品的口袋公園接連誕生。黎碧瑩介紹,項目組近來也在同步推進城市口袋公園的建設。2021年,禅城區落成了第一批老舊小區口袋公園的改造。

佛山橋下空間的改造也在往人文藝術的方向探索。平勝大橋下的兒童活動區,在靠近馬路邊的一面牆上,繪着佛山人最熟悉不過的醒獅圖案。隻不過牆體前方停着幾輛電動車,而灌木叢遮住了部分牆面。“來了這麼久,我還真沒注意過。”李子說。瀾石大橋下的改造空間,一道繪着黃飛鴻和醒獅的路邊牆、一面可旋轉的醒獅立體裝置十分引人注目。

在橋下公園的建設中,除了考慮自然景觀和惠民利民,項目組也會通過不同的形式和裝置展示佛山本土文化。有的項目在改造的時候還會有特别的留白,比如空出一面牆,留給擅于塗鴉、對佛山文化懷有不同理解與構思的市民去自由創作。

尋覓佛山城市中的幸福印記(深讀佛山橋底空間休閑生活)5

瀾石大橋底,橋下空間展現佛山文化特色

如今在部分與鄉村交界的口袋公園項目中,已經有塗鴉愛好者大刀闊斧,執筆抛灑創意。“如果有擅長塗鴉的人先來示範一下,或者開一些公共美育的課,可能參與創作的人會更多。”李子說。

人文主義地理學奠基者段義孚提出了“地方感(a sense of place)”這一理念,他認為,人認識世界,就是從調動各個感官去感知環境開始的,從而形成了空間(space)與地方(place)的概念。因此,“地方感”的構建是城市空間的重要人文向度,可以為人提供避難與呵護,讓心靈得以安甯栖息。多年來,在國内外的城市研究與規劃中,這一理念一直得到熱烈讨論。

橋下空間如何擁有“地方感”,尚且是一道留白的題。“橋下空間也要發揮人文的作用,哪怕是一個雕塑、一個展覽,或者一個文化小廣場,跟環境與審美相配合,自然就成為城市空間的一部分。”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蔣述卓說。蔣述卓認為,橋底下的地方感塑造,可以從城市的曆史記憶切入,比如展出城市改造前的老照片與過去的曆史。而改造設計的多元姿态、召集社區參與的方式,也可以填補現代都市空間單一均質的缺陷。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黃磊

校對 | 桂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