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晏殊小令詞的特點

晏殊小令詞的特點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27 21:03:33

河橋送人處,良夜何其?斜月遠堕餘輝。

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

相将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

花骢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

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

何意重經前地,遺钿不見,斜徑都迷。

兔葵燕麥,向殘陽、欲與人齊。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極望天西。

晏殊小令詞的特點(②最具特色的寫法之夜飛鵲)1

[總說]周詞種類,一是由于轉折跳接的安排手法,内容富于傳奇故事性;二是反映政海波瀾。

長調寫法,柳詞是平鋪直叙,按順序寫。一般寫離别,隻寫眼前離别,比如歐陽修“尊前拟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離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腸寸結”詞句。周詞不直接寫景抒情,而且他寫離别是繞環着來寫,用倒叙方法,裡邊有時間錯綜的故事。

晏殊小令詞的特點(②最具特色的寫法之夜飛鵲)2

[詞解]

①河橋送人處,良夜何其?斜月遠堕餘輝→外景:河橋旁→秋夜深→斜月落。他說,在河橋旁送别,秋天的夜晚,夜慢慢地深了,西沉的斜月遠遠地向下沉落,月光的餘晖慢慢地不見了。

②銅盤燭淚已流盡,霏霏涼露沾衣→内景:蠟淚盡→露濕衣。在天将破曉時,月亮西沉,蠟燭的蠟淚已流盡了。破曉前的露水也沾濕了衣服,天要亮了,行人要走了,彼此道别,離别的宴會就要散去了。

③相将散離會,探風前津鼓,樹杪參旗→順風探聽一下渡口開船的鼓有沒有敲起來,再看一看樹的枝梢上的參旗星到哪裡了?打聽:船鼓敲→樹梢旗。

[小結]送人的地點是河橋,要探聽的是風前的津鼓,這個行人是要坐船走的。說到坐船,柳永是“乘興離江諸,渡萬壑千岩,越溪深處”了。周邦彥不說船,他說馬。

④花骢會意,縱揚鞭、亦自行遲→黑白花的馬懂得人離别的悲愁,縱然我揚起馬鞭打它,它還是慢慢地走。

[句評]這裡是轉折跳接→前邊本來說的是船,沒有任何過渡,在這裡突然說起馬來了。

對此,前人批評說“前後若不相蒙者”,“出人意表者”,但也有人說“至矯變處自開境界,其擇言之雅,造句之妙,非屯田所及也”。意思是,說周詞的前後不相連接、不相幹,說他安排操縱一首詞有出人意想之外的,但也有人說周詞突然改變的地方是開出了一個境界。這種跳接的轉折變化影響了南宋一些詞人。這些被影響的南宋詞人,後來被王國維批評為晦澀不易懂,不通,說他們的詞比周邦彥更晦澀。王國維還說,周詞裡邊還有故事,可是吳文英、王沂孫這些人的詞裡邊沒有故事的感覺,說他們的詞雖然也跳但不知從哪裡跳到哪裡去了。其實對于王國維的評論,南宋這些詞并不是絕對讀不通,隻要掌握着感覺和感情來讀,還是可以讀得通的。

晏殊小令詞的特點(②最具特色的寫法之夜飛鵲)3

⑤迢遞路回清野,人語漸無聞,空帶愁歸→騎着馬走了很遠的路,離開河橋,走到凄清的曠野,那碼頭上送行的人聲都聽不見了,送行的人騎馬回來了→時間地點都變換了。

[句評]跳接→送行人騎着馬離開河橋→走到曠野→送行聲聽不見了。

⑥何意重經前地,遺钿不見,斜徑都迷→回來又經過不知多少日子,這個人又回到河橋送别的地點了。女子頭上戴的花钿可能落在草叢之中了,當初走過的小路都迷失看不見了。

[句評]跳接→送行人又回到河橋→女子頭上戴的花钿落在草叢中→當初走過的小路不見了→不見了的原因是下一句解釋。這句用了《史記·滑稽列傳》典故,裡邊說了淳于髡和女子聚會時的情景,女子前有堕珥,後有遺簪。可是在周邦彥這裡,遺钿找不到了,當初走過的小路也看不見了。為什麼呢?因為現在的季節改變了,就是下一句。

⑦兔葵燕麥,向殘陽、影與人齊→他說,地上長滿了野草和莊稼——兔葵燕麥。落日西斜下,兔葵燕麥的影子對着殘陽拖得很長,人的影子也拖得很長→寫得非常寂寞凄涼。

⑧但徘徊班草,欷歔醉酒,極望天西→典故“班荊道故”→兩個朋友路上遇見,馬上又要分别,就把草鋪一鋪,分一分,坐在草上話舊。他說,我就徘徊在當初我們分手時席地分草而坐的地方,歎息悲哀,拿着酒杯,沒有對象可以敬酒,就把酒灑在草地上。我望着遠遠的天的西邊,遠人不再回來了。

晏殊小令詞的特點(②最具特色的寫法之夜飛鵲)4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