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杜甫最窮的日子

杜甫最窮的日子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9:05:54

“清高”是古代讀書人頗為推崇的一種品質,不管是陶淵明的“不為五鬥米折腰”,還是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顔”,都讓後世之人心神往之。

不過,在古代清高的代價還是很高的,陶淵明挂印辭官而去歸隐田園,看似他的生活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在人們的想象中他的生活應該就和李子柒視頻中表現的那樣,自給自足,悠然閑适。但實際上呢?陶淵明一度生活拮據潦倒到“乞讨為食”,這可不是筆者瞎說,他自己便曾寫過一首《乞食》來記錄這樣的生活。

杜甫最窮的日子(49歲的杜甫生活潦倒)1

《乞食》(節選)

饑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裡,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這首詩記錄了陶淵明饑腸辘辘,不知不覺到了别人家門口,敲開門卻拙于言語,不知該說些什麼,好在主人家善解人意,熱情招待了他。從這首詩其實不難看出,外人眼裡的清高或許令人崇敬,但是其中的難言辛酸隻有自己知道。

杜甫最窮的日子(49歲的杜甫生活潦倒)2

其實不僅是陶淵明,唐代大詩人杜甫境遇也差不多。杜甫雖有“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但是一生仕途不順,生活潦倒不堪,在他44歲時小兒子還因為家貧而餓死。可以說日子苦不堪言。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經過了幾年的颠沛流離,直到公元759年,在友人的幫助下才在成都得以落腳。

雖然是有了落腳之處,但杜甫一家的生活依然清苦。在此期間,他曾寫過“厚祿故人書斷絕,恒饑稚子色凄涼”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從這些細節中其實都不難發現杜甫一家的日子有多艱難,也是在這一時期他感觸頗深,于是才有了那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的“安得廣廈千萬家,大庇天下俱歡顔”其實正是他無奈的慨歎。

杜甫最窮的日子(49歲的杜甫生活潦倒)3

公元760年,杜甫49歲。到了秋季,本該是豐收的季節,理應溫飽不愁,但是杜甫一家卻是揭不開鍋。實在無奈,杜甫隻能托人向做官的友人高适求助借錢。那麼你知道一向高冷的杜甫是怎麼找朋友借錢的嗎?下面就來和筆者一起走進這首小詩:

《因崔五侍禦寄高彭州一絕》

百年已過半,秋至轉饑寒。

為問彭州牧,何時救急難?

這首詩标題中的崔五是杜甫托着帶信的人,高彭州就是高适,當時的高适任彭州刺史。古代人都喜歡用居官的地名來代人名,以示尊敬。

杜甫最窮的日子(49歲的杜甫生活潦倒)4

起首兩句描寫了詩人自己的困苦生活。首句說的是自己的年齡,當時的杜甫已經49歲,所以說“百歲已過半”。這個年紀在古代本應該是享受天倫之樂的知天命年歲,但是杜甫卻連家人的溫飽也沒辦法保障。第二句則是表明現在的窘迫境況,到了秋收時節,本該是溫飽最不用發愁的季節,但是杜甫一家卻是饑寒交迫。“轉”之一字便表達出了這種無奈愁苦的心境。

後兩句則是直接出言向好友求助借錢。自己寫這封信,不為其他,就是想告訴任彭州刺史的好友高适,自己現在生活潦倒,饑寒交迫至快過不下去了,請他速速前來救助自己一家。要說杜甫這是求助的詩,但是在詩裡杜甫卻毫不拿自己當外人,求好友相助也是理直氣壯。

杜甫最窮的日子(49歲的杜甫生活潦倒)5

其實從中我們也不難感受到,杜甫和高适的關系确實很鐵,所以在這樣危難的時刻,杜甫才能這般直呼不避地向友人求助,這恰恰也說明杜甫的不拘小節。其實想想也能理解,當我們自己身處困難向十分要好的朋友求助時,基本也是如此,言語直接,直奔主題。可以說杜甫這首小詩寫得是既有情商又有水平。

讀完這首詩我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杜甫一生的艱難,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卻始終心系百姓,胸懷國事,為了天下寒士甯願“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樣的高尚情操令人動容。

對于杜甫這首求助借錢的小詩,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