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駱賓王在唐朝地位如何

駱賓王在唐朝地位如何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5 00:34:43

悲情與才情兼具的唐代詩人

駱賓王在唐朝地位如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1

駱賓王,一位悲情與才情兼具的詩人,在“初唐四傑”中排第四位。說到駱賓王,那首婦孺皆知的《 詠鵝》就會在耳邊響起: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七歲那年的一天,駱賓王偶爾看到水池塘裡引吭而歌的白鵝,覺得這些白鵝非常可愛,叫的聲音也很動聽,就随口吟出了這一首詩。

那稚氣未脫的童音清脆響亮,如玉珠落盤。在旁的長輩們都感到非常驚奇,覺得這個小孩不尋常啊!短短十幾個字,把眼前的那些鵝的神态及動作都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了。世界上有幾個比得上這個孩子的聰明啊?

從此,這首《 詠鵝》一直被孩子們吟誦,代代相傳,“曲項向天歌”,這種昂揚挺拔的姿态也是駱賓王一生的寫照!

駱賓王曾做過長安主簿,後丁母憂,三年後除去喪服,擢任侍禦史。武後即位,他頻頻上疏諷谏,指陳時弊,觸忤武後,遭人誣告其任長安主簿時貪贓,因此下獄。後貶為臨海丞。《詠蟬》就是他剛被捕時所作的五律:

一般而言,詠物别有所寄,是許多詠物詩共同的特點。蟬居高枝而飲露水,曆來為許多詩人所歌詠,人們往往以它為鏡,照出自己的面影。作比興之詩。初唐時的虞世南就寫過一首《蟬》以明心迹: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詩中的“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說蟬兒不是依靠外界的力量,而是因為身居高處,故能傳響遠方。言下之意是說,一個人的名譽不是可以靠外界的贊頌就可以揚名天下的,決定的因素是自己的操守和品行。如果自己能夠有純潔的情懷和高尚的品行,那麼,聲名自然地會傳遍四海。以這種态度對待聲名,是很有哲學道理的。

李商隐也寫過一首詠蟬詩,借以哀歎自己的身世飄零: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此詩從蟬長久不斷地在樹上作徒然的鳴叫,想到自己為了生計當個小官兒,像木偶在水裡一樣任流漂去,不知漂向何方,而故園田地荒蕪,舉家清貧。此詩讀來,滿目蒼涼,悲不自禁。清施補華在其《岘傭說詩》裡說:

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隐“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同是詠蟬寄意,由于地位、遭際、秉性的差異,雖同樣比興寄托,卻同工而異曲,構成富有個性特征的藝術形象,成為唐代詩壇“詠蟬”的三首絕唱。

駱賓王筆下的蟬孤影伶俜,正像詩人的心聲身境,和虞世南的蟬有雲泥霄壤之别。但對于讀者來說,駱賓王筆下的蟬的形象似乎更直觀,也更感人。

坐了一年多的牢,駱賓王才遇赦被放出。出獄後,駱賓王心灰意冷:“年來歲去成銷铄,懷抱心期漸寥落”。因此,盡管出獄後他被授了個臨海縣丞的小職位,但此時的他已心灰意懶,勉強到臨海,即今浙江省臨海縣任所,上任沒幾天,就覺得很無聊,棄官而去。

駱賓王出獄後不久,武則天篡唐,随意任免大臣,殺戮王子,酷吏橫行,冤獄遍布,李唐社稷岌岌可危。這樣,那些正統的保李派坐不住了。徐敬業在揚州發動軍事行動,号召天下義士申讨武曌。駱賓王投袂而起,義無返顧,參加了徐敬業的義軍,為義軍寫了非常著名的《為徐敬業讨武曌檄》。

這篇檄文很快傳到武則天手裡,武則天付諸一笑:這些東西朕看得多了,有什麼作用?真是蚍蜉撼樹談何易!但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時,馬上嚴肅起來,問:“此文是誰寫的?”有人回答是駱賓王,武後感歎地說:“這樣富有才華的人,竟然我們朝廷裡沒有發現,這是宰相不能用人的責任!”這些丞相啊,隻知吃飯、拍馬、吹牛,薦賢任能,他們卻做不了!

傑出的才華和正直的品格,使駱賓王沒有堕落為宋之問式的宮廷詩人(駱與宋是好朋友),得以跻身“初唐四傑”之列。不管曆史怎樣評價徐敬業讨伐武則天之事,委屈了一世的駱賓王晚年終于做了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一吐胸中的塊壘。“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他留下的那些慷慨激昂的詩文卻讓他永遠輝映在唐代文壇的星空。

後來,徐敬業的軍隊土崩瓦解,作鳥獸散了。駱賓王從此下落不明。閑雲野鶴身如飄萍,魂歸何處?成為曆史之謎。

駱賓王在唐朝地位如何(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2

(文中圖片源于網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