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低年級學生智能和創新能力?最近,聽了一位年輕教師執教的《擺》一課,我對小學科學教學産生了新的認識和思考這位教師課前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為每個小組的學生都準備了鐵架台、角度标識、鈎碼等探究材料,也在課的開始部分演示講解了擺的擺線、擺角、擺錘,并交流了生活中的擺鐘、秋千、風鈴等擺的應用物但在實驗環節,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培養低年級學生智能和創新能力?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最近,聽了一位年輕教師執教的《擺》一課,我對小學科學教學産生了新的認識和思考。這位教師課前做了充分的教學準備,為每個小組的學生都準備了鐵架台、角度标識、鈎碼等探究材料,也在課的開始部分演示講解了擺的擺線、擺角、擺錘,并交流了生活中的擺鐘、秋千、風鈴等擺的應用物。但在實驗環節,教師提出這樣一個問題——
“下面,大家從擺角大小、擺錘輕重、擺線長短這三個因素中選擇一個,以小組為單位研究擺動快慢到底與什麼有關?看哪個小組研究得快?”
教師一聲令下,各組學生就緊張地忙了起來:有的小組還沒來得及分工,大家就扯起了擺錘,有的小組本來想研究擺線長短,結果還沒完成又改成了研究擺錘輕重對擺動快慢的影響,有的小組學生不會使用秒表計時,有的小組沒有記下實驗記錄……而教師則如消防隊員般到處救火……但畢竟力有不逮,學生獲得的實驗數據不全面、不準确,有的小組甚至沒有完成如此簡單的實驗,學生的彙報流于形式,形不成證據鍊條,也就無法得到預設的實驗結論,于是教師草草收場,直接告知學生實驗結論,學生在一知半解中結束了這節課的學習。
這樣的教學,表面上是給了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進行實驗。但是,教師卻沒有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的方案,包括材料的選擇、成員的分工、步驟的确定等,這就導緻了活動的無序化,學生的觀察、表達、操作等能力的提升幅度很小,更為嚴重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沒有形成深刻的探究體驗,對可以重複驗證的方法步驟不甚明了,認知能力自然也得不到提升。
科學課作為一門基礎性、實踐性、綜合性課程,是培養和發展小學生科學認知能力的重要學科。科學認知能力是智力的核心部分,是基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是注意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決策能力、執行能力、處理能力、應用能力、分析能力、監控能力、評價能力、創新能力、創造能力的總和。其中,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是科學認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科學教師要重視小學生科學認知能力的提升,教學設計與實施都必須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通過有價值的真問題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引領學生動手之前規劃科學探究的步驟、精心準備材料、思辨探究方法,将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的培養鑲嵌在小學生喜聞樂見的探究活動中。比如除了肉眼的觀察之外,借助秒表或擺模型教具來實現數字化教學,幫助學生獲得第一手的證據信息;在動手之前就讓學生思考,當分别控制擺錘的輕重、擺角、擺線長短時,思考設計對比實驗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想象在不同條件下擺動快慢情況,再進行現場觀察、結果對比,進而真實探究出擺動快慢與擺線長短有關;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通過記錄數據,畫出不同擺長下擺動次數的柱狀圖等統計圖表,實現思維可視化……這樣的教學才能真正實現做中學和學中思,通過合作探究,逐步培養與提升科學認知能力。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教師既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要發揮指導作用,及時搭建探究腳手架,引領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經曆科學探究的全程,在智慧的複演中實現認知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單位系山東省肥城市實驗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5月25日第7版
作者:範明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