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子期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們現在學用的“知音”一詞,就來自他們的“高山流水遇知音”。
在他們面前,身份不是距離,年齡不是問題,相處也不在朝朝暮暮,是為一段千古佳話!
今天我們就來具體說說,《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這個故事,說實話,很符合現在偶像劇的走向。一開始彼此看不順眼,到後面隻看彼此順眼。
俞伯牙,本身是姓伯名牙,但在《三言二拍》裡,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大概就是現在的湖北荊州。
他雖然是楚國人,卻是在晉國做官,而且官職還挺高,是上大夫。
有一次,晉國國主派他去楚國修聘,就是做友好訪問。伯牙回到楚國,受到楚王的熱情款待,順路還回老家走了走親戚。
訪問結束後,伯牙覺得,我難得來一趟,不能這麼簡單粗暴的回晉國,我要不走尋常路!
便跟楚王說,自己腰不好,坐不得馬車,希望楚王能給安排一艘船,他走水路回去。
其實就是想坐個遊船,沿途看看風景。
楚王一聽,這怎麼行?一艘船根本不夠!我給你安排兩艘!一正一副。正的給你用,副的給你的行李用!
事情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到了出發那天,楚王一直送伯牙到江頭,親自目送他上船,然後揮手告别。
伯牙坐着船,一路遊山玩水,好不嗨皮。
走着走着,大家就到了漢陽江口,就是現在的武漢漢陽這一塊。
這裡插播一句題外話,到現在武漢漢陽都還有一個地方叫“古琴台”。據《呂氏春秋》、《列子》等記載,伯牙就是在該處偶遇了鐘子期。
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本來一切挺好,結果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傾盆,兩艘船就決定暫時停泊在山崖之下,避避風頭。
那陣風雨來得快去得很快,到了晚上,風平浪靜,雨止雲開,一輪明月其光倍常。
面對此情此景,伯牙隻想作詩,哦不,撫琴一首!便讓童子焚好香爐,把琴拿出來。
調整了一下情緒,伯牙就開始彈琴了,配合着難得的月色江景,十分動聽。一曲彈至末尾,眼看着就要結束了,突然指下“刮剌”的一聲響,琴弦斷了一根。
伯牙很懵,好好的怎麼就斷弦了?難道是有什麼人聽得太激動了,導緻我的琴弦斷了?
便問童子這船停靠的地方有什麼人家。
童子說,這荒郊野嶺的,沒人家。
伯牙又想,難道是有刺客或者盜賊?就讓人去盤點行李,順便叫人下船去搜一搜,這岸上一定有人。
左右得了令,整理好工具行裝正準備出發,忽然聽到岸上有人答應道:“舟中大人,不必見疑。我不是什麼奸盜之流,隻是個樵夫。因打柴歸晚,在這裡躲雨。剛才聽大人說要彈琴,就留下來聽了一會兒。”
伯牙心裡一陣呵呵,便回,一個砍柴的也敢說聽琴?算了,我這人大度,就不與你計較了,你走吧!
那人覺得伯牙瞧不起他,就說,你既然可以在這荒野之地彈琴,為什麼就不能有人在這荒野之地聽琴?
伯牙一看,小樣,有點本事啊!行,看我怎麼怼你!
就故意問道:“崖上那位君子,既是聽琴,可知道我剛才彈的什麼曲子?”
那人答:“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歎顔回,譜入琴聲。”
不僅如此,那人還把這曲子背後的故事完整說了一遍,簡直滿分回答。
伯牙聽了大喜,沒想到還真是個懂琴的,立馬讓下人去請那人上船來聊天。
那人果然就是一副樵夫打扮。
到了船上,那人對伯牙也就是作了個長揖,并沒有下跪。
這讓伯牙很尴尬,自己好歹也是晉國上大夫,什麼時候請過兩接的布衣來家裡做客?你就在那裡作揖,難不成還想讓我還禮嗎?
但是,已經請他來了,總不能再把他哄出去吧?隻能揮一揮衣袖,“賢友免禮。”
然後直接用嘴一努,你去那兒坐吧。
樵夫也不客氣,謝都不謝就去坐了,還坐得安穩又自在。
伯牙氣得不行,一個勁安慰自己要淡定,自己是上大夫,上大夫不能和樵夫計較。
兩人坐在那裡大眼瞪小眼,但絕對不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伯牙覺得,老這麼傻坐着不是個事兒啊,得想個辦法讓對方知難而退,自動告辭,便問:“你既然聽琴,一定知道此琴的出處,是何人所造,彈琴有什麼好處?”
正問着,船頭來禀話:“風色順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
樵夫說怕自己說得啰嗦,耽誤了他們的行程。
伯牙心想,你還能說到天上去?就讓樵夫放心大膽地說,他們走慢點沒事。
樵夫聽了,就放開了說了。從伏羲開始!一路說到劉子奇造琴,取名瑤琴。那時琴為五弦,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内按五音:宮、商、角、徵、羽。接着又說到堯舜撫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又說到周文王時期伯邑考改琴,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接着又說到周武王時期再添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然後這琴就成了宮、商、角、徵、羽、文、武七弦琴。最後還說了這琴的六忌、七不彈、八絕,一字不差。
伯牙聽他balabala說了一堆,心想,這貨不會是背過書吧?但就算是背的,能把這麼多都記下來,也是難得了。就決定再試他一試。
于是,伯牙将斷弦重整,想了想,彈了一曲。
樵夫使勁點贊,這曲子巍峨綿延,大人彈的時候,心裡一定在想高山!
伯牙很驚訝,想了想,又彈了一曲。
樵夫使勁點贊,這曲子清澈悠長,大人彈的時候,心裡一定在想流水!
伯牙震驚了!連忙起身向樵夫賠禮道歉,說自己不該以貌取人,還問對方高姓大名。
樵夫也起身回禮,答:“小子姓鐘,名徽,賤字子期。”
然後反問伯牙,大人高姓?在哪裡上班啊?
伯牙立馬回答,“下官俞瑞,在晉國打工,這次來是出差,做友好交流的。”
看到沒,這份尊重,對着樵夫稱“下官”。
然後兩人就一口一個“子期先生”“伯牙大人”的,聊得好不愉快。
伯牙知道了鐘子期27歲,正好比自己小一輪,就認了鐘子期做弟弟。
伯牙又知道了鐘子期住在漢陽馬安山集賢村,家裡父母年長。為了照顧父母,他甯可不做官,以采樵度日,留在父母身為,以盡父母餘年。覺得鐘子期真的是世間難得的大孝子。
談話間,天色就亮了,千般不舍得也要分開了。
兩人便約好,明年八月十五,還在這裡見面!
伯牙還送了鐘子期黃金二笏,也就是兩根金條,讓他拿回去,算是自己對子期父母的一點孝心。
轉眼到了第二年,俞伯牙早早就跟晉國國主請好假,準時來到了約見地點。
又是八月十五,俞伯牙坐在船上等,心裡别提有多激動!
結果左等不見鐘子期,右等鐘子期不來。
伯牙想着,應該是這江上船多,他這船又不是去年的船,鐘子期不知道他在哪條船上。
便讓小童梵音設座,自己隻要彈上一曲,鐘子期聽到了,自然就會找來了。
結果剛剛一撥,弦中竟有哀怨之聲!
伯牙大驚,心想,去年鐘子期說家裡父母年邁,莫不是家中有長輩去世,所以他才沒來?
在船上輾轉反側等了一晚,第二天伯牙覺得不行,必須上岸去看看,就叫上小童一起上岸了。
走了一個岔路口,遇到一個老伯,伯牙便去問老伯集賢村鐘家莊怎麼走?
結果那老伯一聽說找鐘家莊就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
一問才知道,原來這老伯就是鐘子期的父親。他兒子鐘子期去年八月十五砍柴回去的途中,遇到了晉國的上大夫俞伯牙。兩人意氣相投,相談甚歡,完了俞大夫還送了他兒子黃金二笏。子期就把這錢去買了書,早晚攻讀。結果他白天砍柴,晚上讀書,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就亡故了。
伯牙一聽,差點撅過去,還好老頭和小童把他扶住了,一問才知道,這人就是俞伯牙。
兩人心裡那個悲痛啊!
伯牙說想去子期的墳前拜拜,鐘伯說自己正好要去的,三人就一同去了。
原來子期臨終前特别囑咐,将自己葬在馬安山江邊。伯牙随着老伯回到江邊,果然看到一丘新土,連忙整衣下拜,完了放聲大哭,引來了好多吃瓜群衆。
哭罷之後,伯牙便讓小童把琴拿來,在鐘子期的墓前揮淚撫琴。琴聲铿锵悲怆,但旁邊那些吃瓜群衆卻鼓掌大笑。
伯牙很懵,難道是自己彈得不好嗎?為什麼我這麼難過,彈出的曲子卻能讓他們開懷大笑?
鐘伯告訴他,都是鄉野之人,不知音律,聽到琴聲隻以為是取樂的,所以大笑。
伯牙很難過,又問鐘伯,您老人家可知我彈的何曲?
鐘伯很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前也學過琴,但現在年紀大了,耳不聰目不明,辨不得了。
伯牙聽了,便說這就是我随手彈的一曲,吊念子期的,“此曲終兮不複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說完,當場将琴砸了!
鐘伯大驚,好好的琴,幹嘛砸了?!
伯牙道:“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鐘伯聽了,也隻能歎可惜可憐。
接着,伯牙又給了鐘伯一筆錢,說,以後我就是子期,子期就是我。他走了,我來養你們老。等我回去,跟晉王辭了職,就來找你們,伺候二老天年。
說罷,跪地拜别。
伯牙和鐘子期的故事,流傳千載不衰,或者正是因為,大家都覺得一生之中知音難覓。
在我們身邊,有多少人是“春風滿面皆朋友”?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複念知音?
馬上過年了,大家又少不得各種推杯換盞,友誼地久天長。但你是否真的有一個,不受任利益影響,唯心而交的知音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