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0 01:58:37

推恩令,一直被大家所推崇,是中國曆史上公認的第一陽謀。我上次分析了金刀計的成功和不足,網友們大呼過瘾,紛紛要求繼續分析推恩令。我本來一直以為推恩令無懈可擊。但仔細一研究,發現它問題大了。如果真的是史上第一陽謀,為啥後世君王沒人效仿?為啥唐代皇帝們不用它對付藩鎮割據?為啥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不用它對付朱棣?别說這些晚輩,為啥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都不再用它?(注意後文我會詳細解釋上述每個例子不用它的理由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

号稱古今第一陽謀的推恩令

因為它自身優缺點同樣突出:它設計精巧,把握人心。但卻有兩個苛刻的前提條件,還有一個緻命的副作用。當時設計者主父偃顯然隻考慮當下,沒有考慮到久遠。最後推恩令是成功了,但太成功本身就是一種失敗。而推恩令的副作用,甚至導緻了西漢王朝滅亡。不要說我危言聳聽,看完全文就知言之有物。下面看我細細道來。

一、推恩令的前世今生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專利歸他無疑義,但它的分拆諸侯的思想早有根源,最早提出它的内容就是漢初蕭何之後大漢最牛的人才——賈誼。這裡吐槽一下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把賈誼和屈原并列作列傳,我覺得把他和屈原并列其實低估了賈誼,屈原文學才能高絕但政治才能一般。賈誼不但有文學才能,更是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他的很多建議後面默默被漢文帝、景帝、武帝等采用,影響甚至長達千年(我會單獨寫文詳述)。我在讀完他的《治安策》後已被他圈粉。還好漢書作者班固老先生和我意見一緻,給了賈誼單獨立傳。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2

賈誼

賈誼在他的大作《治安策》中就已經提出了解決諸侯問題的方案“欲天下之治安,莫若衆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什麼是衆建諸侯?就是利用各種手段,将諸侯數量增多,這樣他們的力量少,野心也就少了。我知道大家不愛看古文,我也隻引用他雄文中的一句:

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幹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

賈誼什麼意思呢?就是把齊、趙、楚三個大王國分成若幹侯國,讓齊王、趙王、楚王的子孫,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盡為止。看懂了的都知道,這就是推恩令的前身啊。有目标,有方案,有後手,這是一份詳細的計劃書啊。賈誼的大才令千年之後的我們都為之歎服!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3

漢初諸侯國封國

可惜,漢文帝看了之後十動然拒(網絡用語: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漢文帝也有苦衷,一是前提條件不滿足(你惹毛了人家後再打不過人家怎麼收場?具體下章詳述)。二是他是被宗室、功勳集團聯合推上帝位的。在立足未穩,皇室或者說中央自身力量不強時,他需要依靠宗室壓制功勳集團。所以他不會貿然動手。他隻是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觸動諸侯王的根本。

例如他一方面拆齊國為齊、城陽、濟北、濟南、淄川、膠西、膠東七國,以已故的齊王劉肥的諸子為王。這樣,齊國舊地雖仍在齊王劉肥諸子之手,但是每個王國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縮小,而且難于一緻行動;另一方面,他積極摻沙子,将自己兒子劉武封為梁王。這為後續七國之亂平定起了決定性作用。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4

漢文帝的努力結果

從這可以看出,削弱諸侯是一項從漢文帝開始,持續了三個皇帝的長期政策,而推恩令隻是它的武帝階段版本。為什麼這麼說?因為推恩令在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都不具備推行成功的前提條件。

二、推恩令的苛刻的前提條件

推恩令之所以成功和不可複制,在于它擁有兩個苛刻的前提條件。這兩個條件如此苛刻,正是其他後人無法效仿的根本原因。

1、中央政府足夠強大

推恩令是陽謀,陽謀就在于大家都知道你對我不懷好意,但是我隻能接受。沒人是傻子。它的最大受害者是諸侯本人和嫡子。如果在剛一推出時,諸侯們聯合起來反對,這個推恩令是執行不下去的。那麼諸侯為什麼不反對老老實實接受?因為漢武帝時代,中央已經強大到了所有諸侯聯合起來也無法打赢的程度。

漢朝從文帝起開始逐步削弱分化諸侯,傳到武帝時,諸侯和當年比已經大不如前了。之前的諸侯什麼情況?主父偃說得很清楚:

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5

當年的諸侯,确實威脅到漢王朝

上面這張圖可以很清楚看到:漢初諸侯占據全國人口65%,土地占據全國72%。諸侯還能自己開礦,發貨币。與其說漢朝是中央的,不如說漢朝是老劉家的家族聯合企業。這也是漢文帝不敢動手的原因,你惹毛了人家後你打不過人家怎麼收場?這也是文、景、武三朝孜孜不倦的削弱諸侯的動因——中央政府幹不過諸侯,諸侯們威脅到了王朝穩定。

文帝摻沙子,動手腳,到了景帝就是直接削藩了。然後就是大家熟悉的進程:能動手就盡量甭吵吵。一場七國之亂打下來,諸侯元氣大傷。還是直接上地圖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6

漢景帝七國之亂時諸侯分布圖(叛亂七國用下劃線标出)

我大概數了一下,景帝時有十六七個大諸侯國,七個大國叛亂,叛亂地區的土地和人口大概占所有諸侯一半以上。也就是和中央掌握的土地人口相差不大,隻稍微弱一點的程度。這也解釋了為啥七國之亂初期,七國能拉出三十多萬軍隊,勢如破竹。

但丢掉和平解決幻想後的漢景帝聯合功勳集團,在周亞夫和梁王的帶領下三個月平定叛亂,七國殺了六個王,隻留一個楚王。其餘六國身死而國除。這樣,剩下的十個諸侯國其實隻相當于過去的土地一半多,而中央政府多了六個王國的封地。此消彼長,中央已經占據全國60%~70%左右的土地和人口,剩下的諸侯王即使聯合起來,也打不過中央政府了。宗室勢力由此由盛而衰。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7

強弱易勢,此消彼長

從上述的中央和諸侯實力演變過程可以清晰地發現,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帝接班,中央和諸侯實力對比已經從最初的3:7變為7:3,這才是漢武帝敢于實施推恩令的底氣。而漢武帝在位,雄才大略,中央力量繼續強盛,而宗室力量經過七國之亂以及後續的持續削弱,才有了推恩令的前提條件一——所有諸侯國勢力之和不敵中央政府。

這也完美解釋了為啥晚唐皇帝不敢用這招,看看晚唐那淩亂的藩鎮分布。你中央政府連河北三個藩鎮聯合起來都搞不赢怎麼實施啊?推出推恩令最大可能是被藩鎮當作笑話無人理會。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8

唐代中央無法控制藩鎮

2、推恩令要求中央政府長期穩定

推恩令最大的缺點就是慢!要幾代人才能把諸侯地分光,其中剛開始實施到第一代推恩完成時最危險,這個過程中要求中央政府一直政權穩定無波動這是推恩令的另一大前置條件。為啥說主父偃幸運呢?他碰上了執政54年的漢武大帝。漢武帝執政第三年推出了推恩令。在他去世時,推恩令已經實施了51年,過去古人生孩子早,51年就是三代人了。他去世時諸侯已經分了至少2次到3次了。相當于實力是過去的1/4甚至1/8了。推恩令剛開始執行這一最危險的階段已經過去了。試想一下,中央政府如果像西漢晚年時,國統三絕(下一章詳細叙述)。天天換小皇帝,中央不穩,諸侯王都是宗室,哪怕實力不濟了,也有異心幹預皇權傳承。皇室不穩,推恩令如何執行下去?

而為啥明朝建文帝朱允炆不用這個計策的原因就很明顯了:他作為中央政府,具備絕對碾壓優勢,但朱允炆自身一點耐心都沒有,繼位就開始削藩,1398年繼位,上台不到一年就幹掉了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齊王朱榑;以及岷王朱楩。你說你一個晚輩你急啥?一年之内在五個舉足輕重的藩王被廢之後,燕王朱棣怎麼還敢抱有幻想?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9

朱允炆,熬一熬可能更好

這裡需要吐槽一句朱允炆:孔子有句話說的非常好: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這可是皇帝的金科玉律。除非你上一任皇帝是倒行逆施,否則要等上三年,政權穩固,人心歸附後才能大刀闊斧的實施自己的政策。為啥?因為你剛上任,沒有任何威望,百姓聽你的是因為你父親(朱允炆這裡是祖父)的血脈和威望,你改你父親的政策,不就是自己削弱自己的威望嗎?

隻有等你穩定三年左右。群臣認可了你具備穩定大局的能力,才能逐步開展自己的施政。(此條不适用于太子時期就已經深負衆望的皇帝,例如李世民)。治大國如烹小鮮,這句話說的就是施政一定要慎重。

三、推恩令不但找了托自身還有一隐藏殺招

推恩令的内容大家都耳熟能詳,我這個人最大特點就是不愛騙字數,這裡就不說了。不知道得讀者看一下下面的圖就一目了然了: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0

推恩令

推恩令本身設計确實精巧,整個環節考慮的很周全:他從諸侯内部入手。避免了諸侯對中央的抵觸情緒。受益最大的是諸侯的庶子以及庶子們的母親。而受損最大的是諸侯王和自己的嫡子。就其本質,是一次頂層和中層聯合起來收割瓜分上層的蛋糕。頂層出政策,中層出力,配合的默契無間。為什麼說是第一陽謀?就是明知道是坑你也得跳。

其中,一個隐藏殺招大家要注意:漢制:王國可以各王自己管理,不歸中央管轄,而侯國就要聽當地郡守管理了。而王國隻要推恩一代就變成了侯國。聽郡守管理,那土地就相當于歸了中央。更别說後面一代代推恩了,隻是讓中央更加強大而已。

所有政策都要有人響應,沒人響應很尴尬的。這種情況解決辦法古今如一:漢武帝找了個托。

《漢書·武帝紀》載: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陽王親慈同生,願以邑分弟,其許之。諸侯王請與子弟邑者,朕将親覽,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國始分,而子弟畢侯矣。”

你看,不是我漢武帝強求啊,是梁王和城陽王自願分給弟弟們城池,我推脫不過,隻有答應了。雖然托的有點尴尬,但畢竟有了第一個開始。

所以,陽謀執行起來也不容易啊,要讓諸侯乖乖上鈎哪有那麼容易?真以為皇帝一聲令下大家踴躍執行?

四、過猶不及——推恩令的緻命副作用

1、推恩令成效顯著

‘古者諸侯不過百裡,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裡。這是主父偃提出推恩令前的諸侯情況。意思是當時諸侯王占據幾十上百城,據地千裡。勢力太大了。而他推恩令實施後,效果立竿見影。從漢武帝繼位第三年開始實施,到漢武帝去世前,再無大諸侯國。“齊國分為七,趙分為六,梁分為五,淮南分三,及天子支庶為王,王子支庶為侯,百有馀焉”。從幾十座城分到幾座城。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1

諸侯王地盤越分越小

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個諸侯國,小到什麼程度呢?“大國不過十餘城,小國不過數十裡”。而整個國家範圍内,“漢郡八九十”,也就是作為直屬中央的郡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0%—90%,而且“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扼塞地利”,意思是這些郡總是穿插進諸侯國土之間,郡的土地與諸侯國的土地犬牙交錯,使諸侯國不能連成片,并且郡縣總是占據或扼守着有利地形。

漢武帝的措施大獲成功。推恩令真的勝利了嗎?不是的,任何真理都是在相對範圍内才是真理,脫離了這個範圍,真理就是謬誤。

2、過猶不及,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

推恩令在西漢作為既定國策一直實行下去,以最著名的光武帝劉秀為例,

《後漢書·卷一上·光武帝紀第一上》: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

等到劉秀的縣令老爹去世,年僅9歲的劉秀與兄妹便成了孤兒,生活無依,被遠在南陽郡蔡陽縣(今湖北棗陽)的叔父劉良所撫養,成了普通的平民。

這就是推恩令最佳寫照啊:從王到侯,從侯到太守,從太守到都尉,從都尉到縣令,從縣令到平民。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2

平民出身的漢光武帝劉秀

這就是推恩令的豐碩成果。但是,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他們忘了老祖宗劉邦的初心啊。劉邦何嘗不知道封諸侯國會影響中央集權,他為啥這麼做?他是看到了秦始皇全部郡縣制不搞分封的惡果——宗室無權,無法輔佐皇室!

五、漢朝的雙輪驅動

1、宗室與外戚相互制衡

漢朝從建立之時,就是雙輪驅動,一個輪子是宗室,一個輪子是外戚。二者相互制衡,皇帝居中平衡。隻要一家獨大,就會威脅到皇權。君不見呂後專權,外戚勢大,最後是誰平定了諸呂?呂後一死,齊王馬上起兵作亂。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3

呂後死後,齊王第一個起兵

齊王起兵的底氣是啥?是他上百座城和幾千裡的土地啊。他知道不一定能當皇上,但他再不起兵,皇帝可能就不姓劉而改姓呂了。所以他在外起兵,吸引了諸呂的注意力。而長安,功勳集團周勃陳平和宗室朱虛侯劉章聯合,取得了軍權。一舉平定了諸呂。這是一次宗室作為皇室羽翼捍衛皇權的典型案例。

相比周勃當年,明明已經奪取南北軍軍權,迎接漢文帝時想讨好新主子,偷着獻個玉玺。直接被漢文帝頂回去:君王無私事。為啥周勃一點脾氣沒有就直接交了玉玺?内有朱虛侯,外有各路諸侯王,他實力不夠不敢造次啊。

2、推恩令後外戚一家獨大

而推恩令太成功了,将諸侯王權力削弱到連縣令都不如的程度,這個輪子就廢掉了,另一個輪子就很開心的一家獨大了。在漢武帝時,皇權煊赫,無人敢撄其峰。到了昌邑王劉賀登基時,就已經顯露出端倪。

霍光為什麼敢悍然出手,廢掉登基27天的劉賀?還不是欺負劉賀自己昌邑國實力不夠(所謂的昌邑國隻有一個山陽郡,所以進京隻帶了200多親信),另外關外宗室已經勢力大減,再沒有當年齊王一樣的實力諸侯起兵呼應了。否則一個或幾個關外諸侯怒而起兵,霍光就會面臨和當年諸呂一樣的尴尬局面:派人平亂,擔心人家心向大漢;自己去,長安沒人坐鎮容易被翻盤。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4

外戚一手遮天

那時漢武帝才死20年不到,諸侯們已經被削弱到隻有幾座城的地步了,拿什麼捍衛皇權?而霍光在廢掉劉賀後,又擁立了毫無根基的漢宣帝,要是他真想重振漢室,怎麼不找個有封地的賢明王爺?還不是覺得像昌邑王這樣有自己勢力的王爺不好擺布。

還好漢宣帝雖然從小養于平民之家,但漢武大帝的血脈不是蓋的。硬是韬光養晦等到霍光去世才盡誅霍家。如果霍光真想篡位,試問當時的漢宣帝能擋住嗎?

3、國統三絕,外戚奪權

而時間又過去了幾十年,漢室逐漸衰微。漢成帝無子,過繼來的漢哀帝繼位,荒淫無道,七年後再次早死(公元前1年)。皇族血脈衰弱,中央控制力減弱。而宗室此時距離漢武帝實施推恩令(公元前138年)已經過去了137年。按20年一代計算,已經被推恩了7代。最大的宗室也就跟劉秀老爹一樣,相當于個縣令而已,手下一座城就很牛了。拿什麼去幫扶中央?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5

王莽篡漢

作為外戚的王莽沒有了任何制約,立九歲的中山王劉興之子漢平帝繼位。試問如果此時宗室還有力量,豈能讓他如此嚣張?漢書班固含恨寫下了這一段話:

國統三絕,是故王莽知漢中外殚微,本末俱弱,亡所忌憚,生其奸心。因母後之權,假伊、周之稱,颛作威福廟堂之上,不降價序而運天下。

這就是國統三絕(漢成帝、哀帝、平帝三位皇帝都沒有後代)的故事。這是皇權衰微到了極緻的體現啊。而不得不繼續借重外戚的力量繼續掌控朝廷。可沒了制衡的外戚,就像一個饑渴的巨獸。無時無刻不在觊觎着皇權。

漢平帝死後(一說為王莽毒死)王莽再次立新皇帝時,本該作為羽翼輔佐皇室的諸侯們什麼表現:争前恐後,磕頭奉上印玺;有的歌頌王莽的美德,以求王莽賞識。諸侯王如果手頭有一點力量怎麼會如此卑躬屈膝?這難道不是推恩令的惡果嗎?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6

宗室從獅子變成了獅子狗

詐謀既成,(王莽)遂據南面之尊,分遣五威之吏,馳傳天下,班行符命。漢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韨,惟恐在後,或乃稱美頌德,以求容媚,豈不哀哉。是以究其終始強弱之變,明監戒焉。

漢室此時面對外戚,唯一的底牌就是自身政權的合法性和皇室正統的名譽。而王政君提拔的王莽上台後,這一切都變了,王莽謙恭好禮,所作所為就是一個完美無瑕的君子。完全符合所有士人及百姓對君子、對聖君的一切期許和要求。

這樣完美的君子人設,擁有巨大的權力的同時,還有巨大聲望。漢室對他還有任何約束嗎?加上推恩令讓宗室勢力消弱到一盤散沙,所以王莽輕易篡權,奪了大漢天下。堂堂大漢,威震二百年,卻沒有任何反抗悄無聲息換了主人。九泉之下的漢武帝有知,還會這麼推行推恩令嗎?

六、推恩令的反思與補全

推恩令之所以出現如此惡果,歸根結底是漢武帝和主父偃設計時,沒有給推恩令設計一個截止閥:

對王室嫡系一脈,應該推恩到3~5城就不再繼續。從而保留一定實力。宗室諸侯起到羽翼中央皇室的作用。

而深受推恩令之苦的漢室民間宗室劉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重新光複漢室,哪裡還敢再用推恩令?他甯肯用宗室 宦官的方式制衡外戚,也不再繼續推恩削藩。而東漢滅亡時,尚有劉焉等漢朝宗室又在漢中苟延殘喘幾年,比西漢滿朝堂叩拜新帝要好多了。

為什麼西漢之後不用推恩令(太成功也是一種失敗)17

适可而止

總結一下:世上沒有完美的計謀。推恩令之所以完美,是因為它完美的契合了當時的環境。但任何策略都有自己的适用範圍。超過這個範圍,就要考慮其是否适用,哪怕這個策略是史上第一陽謀推恩令。這也是推恩令在後世再無用武之地的原因所在。

而從這個推恩令中我們現代人能夠學到什麼呢?我認為是适可而止,凡事過猶不及,能懂得适可而止,也是人生大智慧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