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田會議紀念館會議開始時間

古田會議紀念館會議開始時間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00:12:50

古田會議會址“萬源祠”再考

□黃光禮

  古田廖氏宗祠“萬源祠”,即著名的古田會議會址,始建于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1848),是一座單層懸山四合院式磚木結構的宗祠建築,融合了客家建築與閩南建築的風格。1961年3月,古田會議會址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廖氏宗祠既是傳承紅色基因的載體,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深入挖掘考證萬源祠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對于踐行“兩個結合”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萬源祠之來由及門樓對聯作一番考證。

  一、萬源祠建造之緣由

  (一)古田廖氏源于汀杭開基始祖廖花公

  根據《汀杭古田廖氏大宗譜》《福建永定廖氏族譜》《武威廖氏支譜》等族譜記載分析,廖實蕃(廖花)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由延平府(今南平市)順昌縣合陽(今峽陽)遷至汀州府上杭縣藍溪覺坊開基,是為汀杭開基始祖,尊為花公。

古田會議紀念館會議開始時間(古田會議會址萬源祠)1

  《佛遺教經》簡稱《遺教經》,又名《佛垂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姚秦三藏法師鸠摩羅什譯。此經倍受曆代僧人乃至帝王推崇,唐太宗、宋真宗曾為之作序。書聖王羲之、唐書法家孫過庭、南宋書法家張即之所書《佛遺教經》字帖。冠絕古今,各領風騷,受曆代知識分子推崇、珍愛,被無數書法愛好者觀賞、臨摹。

  廖花生有一子,為廖昌,仍居藍溪覺坊。廖昌生三子:廖徹、廖政、廖敏。其中廖政遷至永定古鎮開基,成為永定廖氏開基始祖,尊為政公。

  政公生五子,其中第五子太五郎公宗浩移居小池黃斜。從永定到小池後,路途遙遠,為了便于追思政公,便在黃斜為政公設了一座衣冠冢。為此,政公墓現有兩處:一處在永定古鎮,一處在龍岩小池黃斜(衣冠冢)。

  太五郎宗浩生六子,其第六子伯六郎公益千從黃斜遷至上杭古田清水塘開基,伯六郎公成為古田廖氏開基始祖。

  綜上分析,汀杭開基始祖為廖花,是一世祖;古田開基始祖為伯六郎公益千,是五世祖。

  (二)建造萬源祠是為了方便祭祀汀杭廖氏始祖

  上杭縣藍溪鎮覺坊村建有廖花公祠,是為汀杭廖氏總祠。廖花公墓葬在上杭縣廬豐鄉豐康村杭永公路旁,形曰:“田雞浮塘”。每年祭祀時節,前往花公祠和花公墓祭祀的各地裔孫絡繹不絕。舊時交通不便,從古田、小池、江山一帶到藍溪百餘公裡,路途遙遠,全靠腳力往來的話,費時費事費力。于是,古田、小池、江山等這一區域的廖氏政公後裔為了方便祭祀,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古田社下山建造了廖氏宗祠“萬源祠”。

  (三)萬源祠崇祀汀杭開基始祖花公

  古田廖氏宗祠稱“萬源祠”,顧名思義,就是指這一帶的廖氏後人皆源于此,相當于“總祠”的意思,與藍溪覺坊的花公祠意義相同。萬源祠建于1848年,1850年建成入火。根據廖氏宗親會證實,“萬源祠”是崇祀汀杭開基始祖花公神主,同時配祀政公一脈宗支神位(根據現存的相關照片資料證實,神龛曾擺放過神主牌)。

  二、萬源祠内聯之解讀

  萬源祠大門口有兩副對聯,分為内外聯。内聯是:萬福攸同祥綿世纟采 ,原泉有本派衍義溪,橫批:北郭風清。内聯在建祠時就已陰刻在大門石柱上。外聯是:學術仿西歐開弟子新智識,文章宗北郭振先生舊家風。外聯寫于新文化運動時期的1917年,使用的是白話文,淺顯直白,通俗易懂。本文主要對内聯再作考證,并重新解讀對聯的含義。

  (一)“世纟采 ”之考

  “世纟采 ”是廖氏的知名堂号之一。關于“世纟采 ”的由來主要有以下出處:

  一是廖剛《與黃思賢侍郎書》雲:“某(即廖剛)曾祖母享年九十有三,方無恙時,家兄有子女二,是為五世孫。大父(即祖父)享年八十有八,方無恙時,家兄複有兒孫各二,亦五世孫也。今大人(即父親)八十歲,家兄之孫十四五矣,加數年,見元孫(即玄孫)不難。”由此可見,廖剛的祖父輩、父輩享年都在八十歲以上。長輩三代,皆見玄孫,五世同堂,累世以華發奉養,故而自名其堂,曰“世綵”。

  《與黃思賢侍郎書》還記載“‘世彩’名堂為是也。然敝居舊為‘彩戲亭’,中奉大夫劉會元為作記,昨任秀州(江西)儀曹時又嘗以名官舍之軒,故黃秀實作詩序,止道加禾彩戲軒事,後以‘彩戲’無相繼見高元(即上見高祖、下見玄孫共九代)意,而軒亭似非燕老之地,故更建堂而以‘世彩’名焉!前後題詩者皆主賦此事,而記序異詞,軒亭異所,若不足考,願得數言。”這段話意思是廖剛在老家原來建有綵(彩)戲亭,後來拆除新建“世彩堂”,取名于老萊子“戲彩娛親”典故。中華《二十四孝》有一則故事,講述春秋戰國時期的傑出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老萊子,非常孝順父母,七十歲尚不言老,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般戲耍,以博取父母開懷。一次為雙親送水,進屋時假裝自己跌了一跤,他怕父母傷心,索性躺在地上學小孩哭,二老大笑。陳宗彜的《世彩堂記》認為,廖剛奉養雙親比老萊子有過之而無不及。南宋詩人朱震專為廖剛世彩堂作詩一首,曰“世綵堂”,其中一句“學啼萊子斑衣戲”,道出了廖剛“世彩堂”來曆。

  二是廖剛從北宋到南宋,三朝為官,一生剛正不阿、忠直抗言,在南宋紹興年間曾以禦史中丞言官之首立于朝廷,人稱“紹興名臣”。由于廖剛德高望重,當時的士大夫争相賦詩稱頌,并将這些詩賦編成了一本《世纟采 集》。南宋高宗皇帝趙構看了《世纟采 集》後,開了金口玉言:“朕觀《世纟采 集》,誠為人間美事也!”因此,“世纟采 ”二字得到了皇帝的禦封。又因其孝賢養親,家中五世同堂,故其廳堂名為“世纟采 堂”。

  由此,“世纟采 ”也就成為了弘揚孝道文化、追求幸福美滿生活的代名詞,廖氏後人無論哪個支系皆引以為豪,都喜歡用“世纟采 堂”作為堂号。古田廖氏族人将“世纟采 ”引以為豪,隐于對聯之中,合乎情理。

  (二)“叉溪”之考

  内聯石柱上陰刻的“叉溪”的“叉”看似“義”字,實為“叉”字,是為“叉溪”。叉溪現為南平市順昌縣元坑鎮槎溪村,考證如下:

  1.“叉”與“義”的關系

  在古代,“義”曾作為“叉”的異體字而存在過,類似的用法在古籍和書法中常有出現。書聖王羲之、唐代書法家孫過庭、南宋書法家張即之等的《佛遺教經》中,都将“波羅提木叉”寫成“波羅提木義”;唐大中四年(850)的《元存勗造陀羅尼經幢》:“閻羅王界,阿脩羅身,夜義,羅刹,鬼神……”衆所周知,這裡的“夜義”即為“夜叉”。

  在使用繁體字的古代,“義”和“義”不是同一個字,讀音不同,代表的意義也不同。直到1956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關于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才真正将“義”簡化為“義”。由此可見,萬源祠中門上的“禮耕義種”的“義”為現今“義”的繁體字,而大門内聯的“義”即為現今的“叉”字。

  2.“叉溪”與“槎溪”的關系

  槎溪現為福建省南平市順昌縣元坑鎮的一個行政村。從地理位置上看,槎溪村位于兩條河流的交彙處。古人往往根據當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的特點取地名,因此,此地最初極有可能叫做“叉溪”,意即兩條溪流交叉的地方。

  據槎溪村老人講述,以前當地人将“槎溪”簡寫成“×溪”。在考察古代民間傳統寫法中,經常會把“叉”寫成“×”,例如:在玄學古籍《雪心賦》中,出現有“水有三乂九曲”的寫法,實際上是“水有三叉九曲”,其注釋也明确指出:乂者,交×也。由此可見,“叉”與“×”是一個意思,此地原來叫“叉溪”的可信度極高。

  根據族譜記載,廖氏順昌始祖廖業即為叉溪人,而廖花公來自順昌,追根溯源,汀杭廖氏皆源于叉溪。

  公元1140年,叉溪出了個廖德明,是朱熹的學生,曾任宋光宗和宋甯宗兩位皇帝的侍講(即老師),學識淵博,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成為廖氏裔孫的驕傲。古代的文人雅士喜歡根據自己的居住地或志向、思想等給自己取一個文雅的代号,如:李白号“青蓮居士”,是因為他幼年随父遷居四川青蓮鄉;賀知章号“四明狂客”,“四明”也是地名,在今浙江省餘姚市;蘇轼号“東坡居士”,“東坡”是蘇轼貶官黃州時所居住的地方;杜甫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等等。他們這樣給自己取号目的就是想讓自己的名聲更加高雅淡泊。廖德明作為當時的名家大儒,出名後自然也會想着給自己取個代号,以表心志。但是“叉溪”二字略顯粗鄙,上不了台面,便另辟蹊徑,取名為“槎溪先生”。從此,“槎溪”便取代了“叉溪”。

  另從古田廖氏曹福公宗祠的對聯“派衍槎溪綿舊澤,家承荔圃播芳聲”,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古田廖氏派衍于槎溪。

  綜上所述,“叉溪”即為現在的順昌縣元坑鎮槎溪村無疑,即為汀杭廖氏始祖的派衍地。

  (三)其它詞義之考

  1.“萬福攸同”:意思是多福,常用于祝禱祈福之詞,出自《詩·小雅·蓼蕭》:“和鸾雝雝,萬福攸同”。萬福,泛指多福,有福氣;攸,都;同,一樣;“萬福攸同”即人間的萬種福祉,一齊到來,有萬福齊聚之意。

  2.“祥綿世纟采 ”:祥,祥瑞之氣,吉祥如意;綿,綿延,延續,形容代代相傳;世纟采 ,即世纟采 堂亦指代廖氏宗親。

  3.“原泉有本”:原,是“源”的通假字,即水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說文》中雲:“原,水泉本也。”《淮南子·原道》“原流、泉浡。”因此,“原泉有本”即為“源泉有本”,追根溯源的意思,“萬源祠”即為“萬原祠”。

  從前面考證可以得出,内聯的解讀為:

  上聯:萬福攸同祥綿世纟采 ,意思是:希望所有的幸福都聚集于此,讓廖氏族人世世代代吉祥綿延。

  下聯:原泉有本派衍叉溪,意思是:萬事萬物都是有本有源的,不能忘記根本。追根溯源,這裡的廖氏都源于福建順昌叉溪(現為元坑鎮槎溪村)這個地方。(作者系古田會議紀念館黨組書記、館長)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