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蜀漢丞相諸葛亮,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我們都知道,諸葛亮身上最顯著的兩大特征分别是其忠心耿耿與足智多謀,被譽為一代忠臣名相和智者。唐朝的著名詩人杜甫就對諸葛亮十分推崇,寫下了“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等詩句。
不過,關于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曆史上卻是衆說紛纭。我們大衆所熟知的諸葛亮的人物形象,大部分來自于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及後人根據《三國演義》而改變的影視劇。其中十分耐人尋味的是,為什麼諸葛亮明明雙腿健全,并沒有缺胳膊少腿,卻總是在打仗的時候坐輪椅上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為什麼諸葛亮唯獨對輪椅情有獨鐘?他究竟是身患有不為人知的隐疾,無法長時間行走,所以以車代步?還是單純隻是不願行走?那就讓我們一起來一探究竟吧。
一、愛坐“輪椅”的諸葛亮我們在《三國演義》之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關于諸葛亮的人物形象描寫。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是這樣的:“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身長八尺指的是身高,在漢代一尺等于23.5厘米,八尺也就是188cm左右。
這個身高放在現在,也可以算是出類拔萃的了。再加上諸葛亮是面如冠玉,那就很符合現代審美的“小白臉”、“小鮮肉”,而且他的裝束也是十分講究,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形狀打扮,也更突出了他智者的形象。
唯一比較奇怪的是,這麼一個美男子諸葛亮,卻總是喜歡坐輪椅。這一點我們在《三國演義》之中也可以找到。原來當初諸葛亮率軍六出祁山,想要北伐中原的時候,都是騎乘着“輪椅”出行的,具體場景如下:
“隻見門旗影下,中央一輛四輪車,孔明端坐車中,綸巾羽扇,素衣皂縧,飄然而出。”
那麼,諸葛亮究竟為什麼經常會騎乘輪椅呢?其實,根據《世說新語》的相關記載,我們就可以知道,原來諸葛亮所乘坐的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種給身體有殘疾的人所制的輪椅,這是當時比較流行的一種四輪車載具,名字叫做“素輿”。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經常乘坐“素輿”呢?這其實就涉及到蜀國所在的地理位置了。我們都知道,劉備當初是在成都稱帝的,這才建立起了蜀國。蜀國的根據地也就是當今四川重慶一帶。然而我們都知道,巴蜀地區的地理條件可是十分惡劣的。
二、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
李白在當年不就感慨“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巴蜀地區雖然被稱為“天府之國”,但這隻是相對于内部而言的,但是其與外部地區的交通卻是十分艱難,道路無不是崎岖不平、泥濘難行的。這對于當時以步兵時代為主的戰争來說,簡直就是噩夢一般。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諸葛亮也是費勁了心思。比如他就發明了著名的木牛流馬來運送糧草。
“建興九年,亮複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于渭南。”
隻不過,木牛流馬也僅僅隻是解決了糧草運輸的問題,還有行軍的問題沒有解決。就連諸葛亮本人也不過是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你要他像其他士兵一樣步行出蜀道,那必然是十分耗費體力的,稍有不慎,甚至會有危險。
而身為主帥,這一種隐患必然是要防微杜漸的,不然對整一支軍隊的軍心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諸葛亮很清楚自己需要保存體力,時刻保持精力和清醒,所以他便改進出了這種輪椅,讓侍從推着自己前行,以便自己可以在行軍的途中保存體力,養精蓄銳以準備接下來随時可能爆發的戰事。
這才是諸葛亮經常性選擇乘坐輪椅的目的,如此一來可以完美解決他在長途跋涉中帶來的體力消耗與精神折磨。由此可見,諸葛亮的智慧也不僅僅是體現在計謀之上,對于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他也是十分看重的。
小結
不得不說,諸葛亮的大智慧值得我們後人去好好琢磨與學習,他不僅僅以一人之力支撐起了三國時期最為孱弱的蜀漢政權,而且就連行軍打仗中的“輪椅”都飽含了大智慧。這實在是可敬可畏的人物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