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是急診就診的第二大常見原因,病因複雜,涉及多個器官和系統,嚴重時可危及患者生命。早期進行快速甄别有助于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預後。
在第二十五屆全國介入心髒病學論壇(CCIF 2022)上,來自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醫院的王雅鋒教授對此進行了介紹。
胸痛概述
1.胸痛定義
胸痛中的“胸”不能局限于胸部,可包括胸廓、上腹部、上背部、咽喉、下颌部、肩膀、上肢。“痛”不僅可包括疼痛,還應包含壓迫感、緊縮感、飽脹感、嗳氣和不适。
2.發病年齡
✎青少年發病:多見于流行性胸痛、心肌炎等;
✎青壯年發病:多見于胸膜炎、肺炎、自發性氣胸、心肌炎等;
✎中老年發病:多見于冠心病、肺癌、主動脈夾層、胸膜間皮瘤、帶狀疱疹等。
3.伴随症狀
✎胸痛伴蒼白、大汗、血壓下降或休克:可見于急性心梗、主動脈夾層、主動脈窦瘤破裂或肺栓塞;
✎胸痛伴咳血:可見于肺栓塞、支氣管肺癌;
✎胸痛伴發熱:可見于肺炎、胸膜炎、心包炎;
✎胸痛伴呼吸困難:提示病變累及範圍較大,如AMI、肺栓塞、大葉性肺炎、自發性氣胸和縱隔氣腫;
✎胸痛伴吞咽困難:見于食道疾病;
✎胸痛伴歎氣、焦慮或抑郁:功能性胸痛。
4.部位
✎心前區疼痛:可見于心絞痛、急性心梗、心包炎、心肌炎、夾層、主動脈瘤;
✎胸骨後疼痛:多見于心絞痛、急性心梗、心包炎、心肌炎、食管疾病、縱隔疾病等;
✎後背痛:見于脊柱疾病、夾層動脈瘤、膽囊炎等;
✎放射痛:多見于心絞痛、急性心梗、夾層動脈瘤;
✎上腹痛疼痛:見于胃部疾病、心絞痛、心梗等。
5.疼痛性質
✎壓榨樣疼痛:心絞痛、急性心梗等;
✎撕裂樣疼痛:主動脈夾層等;
✎針刺樣疼痛:神經官能症、肋間神經痛等;
✎燒灼樣疼痛:心絞痛、消化道疾病等;
✎酸痛:肌痛等。
6.持續時間
✎瞬間或15s之内:肌肉骨骼神經疼痛、食管裂孔疝、心髒神經官能症等;
✎2-10 min:心絞痛;
✎10-30 min:心絞痛、急性心梗;
✎30 min或持續數小時:急性心梗、心包炎、主動脈夾層、帶狀疱疹和骨骼肌痛。
7.發病誘因及緩解因素
✎勞累、飽食、情緒激動誘發:多見于心絞痛、急性心梗;
✎與咳嗽、深呼吸相關:見于胸膜疾病、胸部肌肉及肋骨疾病;
✎吞咽誘發:多見于食管及縱隔疾病;
✎運動後減輕:多見于心髒神經症;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減輕:見于心絞痛;
✎轉動身體疼痛加劇:見于脊神經後根疾病所緻。
胸痛患者可進行哪些檢查?
1.胸痛問診要點
✎疼痛的部位和放射部位;
✎疼痛的性質;
✎疼痛誘發及加重的因素;
✎疼痛的時限;
✎疼痛的頻度;
✎疼痛緩解的因素;
✎疼痛的伴随症狀。
2.胸痛體格檢查
✎體征:血壓、四肢脈搏;
✎皮膚:濕冷:
✎頸部:有無異常搏動?氣管位置如何?
✎胸廓:有無單側隆起?皮膚是否發生改變?有無觸痛、壓痛?
✎肺部:有無呼吸音改變、胸膜摩擦音;
✎心髒:心界如何?心音、雜音、心包摩擦音的情況如何;
✎腹部:有無壓痛等,疼痛的部位在哪?
3.胸痛的輔助檢查
✎心電圖;
✎血常規;
✎D-二聚體;
✎心肌壞死标志物;
✎血氣分析;
✎X線檢查;
✎心髒超聲、腹部B超;
✎主動脈螺旋CT、MRI;
✎冠狀動脈造影等。
如何識别高危胸痛?
1.表情
患者往往表現出比較痛苦的表情。
2.症狀
✎疼痛性質:劇烈、壓榨樣、撕裂樣疼痛、向後背、腹部放射或轉移;
✎伴随症狀:大汗、暈厥或近似暈厥、呼吸困難;
✎既往史:高血壓病、糖尿病、冠心病支架術或搭橋術;
✎持續時間:>20min。
3.體征
✎血壓:<90/60mmHg,或>180/1 10mmHg,四肢血壓是否對稱;
✎心律/率:是否不齊;是否嚴重心動過緩或過速;
✎心髒雜音:特别是收縮期雜音。
不同類型高危胸痛診斷要點
1.主動脈夾層的診斷要點
✎症狀
ღ撕裂樣疼痛;
ღ疼痛向後背、髋部或下肢放射;
ღ多個器官有缺血表現。
✎體征
ღ血壓升高;
ღ雙上肢血壓差别明顯;
ღ脈搏減弱或消失;
ღ心髒雜音。
✎影像學
ღ主動脈增強CT是首選;
ღ有造影劑禁忌證的患者可考慮經食道心髒超聲。
2.肺栓塞的診斷要點
✎症狀和體征
ღ呼吸困難;
ღ快速呼吸;
ღ胸膜炎樣胸痛;
ღ咳嗽;
ღ咯血;
ღ下肢靜脈血栓表現;
ღ體征往往無特異性。
✎輔助檢查
ღ心電圖往往無特異性,SⅠQⅢTⅢ不多見;
ღD-二聚體陽性。
ღ肺動脈CTA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ღ心超提示右心負荷增加。
3.氣胸的診斷要點
✎症狀
ღ突發呼吸困難;
ღ突發胸膜炎樣胸痛;
ღ嚴重者出現呼吸循環障礙;
✎體征
ღ縱膈移位;
ღ呼吸音減弱;
ღ叩診呈過清音或鼓音;
ღ有時可合并胸腔積液體征;
✎輔助檢查
ღ胸片表現為外凸弧形的細線條形陰影,稱氣胸線;
ღCT表現為胸膜腔内極低密度氣體影,伴肺組織萎縮改變。
4.ACS
(1)典型臨床表現
✎部位
ღ多位于胸骨後,可放射至頸肩部、下颌、 上腹或左前臂。
✎性質
ღ呈壓榨性、緊縮感、憋悶或燒灼感等。
✎誘因
ღ穩定性心絞痛常有勞累、運動、飽餐、寒冷、情緒激動等誘因;
ღUA和心梗可無誘因,可在靜息下發病。
✎持續時間
ღ穩定性心絞痛一般持續2- 10 min,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後3-5min内可緩解;
ღUA的胸痛持續時間通常在20min以上或發作頻率增加;
ღ心梗的胸痛持續時間常>30min。
(2)不典型臨床表現
✎不常見部位
嚴重的缺血性胸痛可能會涉及右側胸部和右臂,但是單獨累及這些部位的疼痛很少見。其他部位,如下颌、上腹部、背部可單獨或同時被累及。
✎不典型胸痛
不典型心絞痛或非心絞痛樣胸痛。女性、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衰患者常缺乏胸痛表現,此類患者需注意“心絞痛等同症狀”。
✎心絞痛的等同症狀
可由心肌缺血引起,包括虛弱、呼吸困難、多汗、眩暈、暈厥、心悸等。
心電圖是早期快速識别ACS的重要工具
✎NSTE-ACS的心電圖表現:
ღ典型表現為至少2個相鄰導聯ST段壓低≥0.1 mv或T波改變,并呈動态變化;
ღ變異型心絞痛可表現為一過性ST段擡高;
ღ初始心電圖正常,不能除外NSTE-ACS,如胸痛持續不緩解,需要每間隔5-10 min複查1次心電圖。
✎STEMI的心電圖表現:
ღ典型表現為2個或以上導聯ST段弓背擡高;
ღ新發的左束支傳導阻滞也提示STEMI;
ღ心電圖表現為缺血相關導聯的T波高聳提示為STEMI超急性期。
建議在10 min内完成首份12/18導聯心電圖檢查。圖1為STEMI的典型心電圖演變過程,在診斷心梗時可作為參考,其中ST段擡高是早期診斷和發現STEMI的最佳指标。
圖1 A-E為STEMI的典型心電圖演變過程:T波高尖→ST段擡高→T波倒置→Q波形成。
心肌肌鈣蛋白檢測有助于早期識别心梗
✎心肌損傷:
ღ心肌肌鈣蛋白值(cTn)升高,且至少1個值高于參考上限(URL)時,應使用“心肌損傷”一詞。如果cTn值升高和/或降低,則考慮為急性心肌損傷。
✎心梗:
當存在急性心肌損傷且臨床上有急性心肌缺血迹象,且檢測到cTn值上升和/或下降,且至少1個值高于第99百分位URL,且至少1個值符合以下條件時,應使用“急性心梗”一詞:
ღ缺血症狀;
ღ新發缺血性心電圖改變;
ღ病理性Q波形成;
ღ影像學證據顯示有新的心肌活性喪失或新發局部室壁運動異常;
ღ冠脈造影或屍檢證實冠狀動脈内有血栓。
在何時檢測肌鈣蛋白?
✎對于症狀顯示為ACS的患者,應快速确定ACS的可能性,在設備到手10min之内行12導聯心電圖檢查(Ⅰ,C)。
✎對于初始無診斷性心電圖結果但有症狀的患者,每隔15min-30min行心電圖檢查(Ⅰ,C)。
✎對于所有症狀符合ACS的患者行心肌肌鈣蛋白檢測,如cTnl 、cTnT(Ⅰ,A)。
✎對于症狀顯示為ACS的患者,症狀發生的時候和3-6h後,行心肌肌鈣蛋白檢測(Ⅰ,A)。
✎對于有心電圖和/或中/高風險的ACS,但初始肌鈣蛋白水平正常的患者,6h後再檢測肌鈣蛋白水平(Ⅰ,A)。
✎症狀不明确時,需考慮呈現時間,以評估肌鈣蛋白值(Ⅰ,A)。
✎對于初始無診斷性心電圖結果,但有中/高風險ACS的患者,需補充做V7、V8、V9
導聯心電圖(Ⅱa,B)。
✎對于初始無診斷性心電圖結果,但有中/高風險ACS的患者,可以考慮持續采用12導聯心電圖進行監控(Ⅱb,B)。
✎對于疑似ACS的患者,可以考慮用BNP或NT-pro-BNP評估風險(Ⅱb,B)。
急性胸痛的快速甄别與處理
1.急性胸痛處理原則
✎首先排除最危險最緊急的疾病;
✎對危及生命的胸痛,一旦确診,即應納入快速通道;
✎對不能明确診斷的患者應常規留院觀察,嚴防發生離院後猝死等惡性事件;
✎剔除低危胸痛,避免盲目住院,降低醫療費用。
2.急性胸痛的快速甄别
✎根據急性胸痛分診流程圖等對胸痛進行分診;
✎進行相關輔助檢查快速完成診斷和鑒别診斷。
圖2 急性胸痛的分診流程
3.急性胸痛處理
✎10 min内完成第一份12導聯心電圖,吸氧、監測血壓,建立靜脈通路(懷疑右室、後壁心梗患者進行18導聯心電圖),首先除外心源性。
✎查體,重點查雙上肢血壓、頸靜脈、雙肺呼吸音、心音和雜音、腹部體征。
✎對于懷疑ACS患者,上傳心電圖至胸痛中心微信群;
✎記錄相關時間節點(精确到分鐘,以手機-互聯網網絡時間為準)
✎若确定為需要急診冠脈介入或急診手術患者,進行簡單術前溝通。
✎若懷疑非ACS性胸痛,聯系接收部門盡快安排CT、超聲等相關檢查。
結語
✎胸痛的診斷和鑒别診斷不僅要重視全面性,更要強調臨床思維和可操作性;
✎在胸痛的診治過程中危險因素評價應當最大程度進行實踐;
✎急性胸痛病因衆多,需優先排查緻命性胸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