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燦】副研究員,代表作中華書局出版《水經注疏補》、三峽電子音像出版社出版《屈原研究》等,系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學術顧問,宜昌屈原學會學術顧問。
《屈原研究》四十萬字,楊世燦在自述中說,“我讀《水經注疏》凡20年,每見楊守敬熊會貞,引疏第一者《尚書·禹貢》,第二《山海經》,第三者屈原”。“《水經注疏》為研究考古中國楚文化,奠定了水系人文地理城邑地望的基礎。中國出土文物、宜昌考古、湖南考古、屈原自述,三者互印,可證兩千三百年來,我們對屈原的研究,一直是在正讀和誤讀兩種學術成果中前進的”。“餘以雷玉堂藏楊守敬海歸版本為底本…以五年讀屈原原作25篇:離騷、東皇太一、東君、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國殇、禮魂;天問、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遠遊、招魂、大招。以中國傳統訓诂學“小學”之功,逐字逐句,盡力尋找戰國或前或近的語言環境,讀懂、讀通、讀順、讀難、讀疑”,對每篇都作了考釋。
楊世燦通過《屈原研究》的這些考釋,認為屈原的生平和著述情況是:
屈原(公元前331——前276年),出生于中國湖北秭歸樂平裡落腳坪。4歲招入枝江郢都楚宮(今屬當陽草埠湖鎮楚城遺址),陪伴4歲登基的楚懷王讀書學習、遊戲玩耍。13歲撰《橘頌》,贊頌懷王“有正統聖人之道”。19歲受懷王派遣,兩次出使齊國。30歲左右在楚宮撰寫《天問》,主張“大禹治國”,提出天、地、人“陰陽三合”的哲學觀念和三民的“民生、民艱、民樂”思想。34歲懷王受其姊芈月的影響,屈原勸止而不聽,于前299年北渡漢水過武關赴秦談判不歸,次年屈原撰《招魂》,招懷王經湖北口歸楚。前297年,36歲的懷王客薨,屈原撰《大招》。
前297年,秦歸懷王遺體于楚。《大招》點名楚懷王年36過世。時間在頃襄王3年。屈原護送懷王葬百裡洲巫回台,一路始撰《離騷》于斯而稿成于湖南。前298年,郢中立王(頃襄王)時,屈原感到強烈不安。屈原以“遷臣”的身份由枝江郢都回歸封地汨羅,以潇湘祭先祖,祭懷王。前297年至前277年,屈原在在湖南羅國20年,重新整理了25篇。白起于前278年拔郢(枝江楚城今當陽季家湖遺址),次年攻湖南巫水流域,屈原于前276年懷沙自沉,得年五十六歲。
楊世燦認為,屈原25篇作品有16篇寫于枝江,包括《橘頌》、《離騷》、巜東皇太乙》、《雲中君》、《大司命》、《少司命》、巜東君》、《河伯》、《山鬼》、《國殇》、巜禮魂》、巜思美人》、《惜往日》、巜招魂》、《大招》、巜天問》。
總之,楊世燦的《屈原研究》從曆史地理學的角度和楊守敬的考證研究屈原及其作品,是一種新的研究途徑。書中對楚國封地秭歸丹陽提出了證據,對當陽枝江沮漳楚季水系作了考證,認為夏水即陽山陽水(楊山楊水),源出枝江問安關廟山遺址地,即夏水之首。他力證“沮中”,季家湖楚城為楚王城(湫郢),都是值得學術重視的。
同時,《屈原研究》又是一部标新立異之作,其中一些重要觀點,是和傳統楚辭研究和楚史楚文化研究,特别是和楊守敬以後百年、近幾十年以來考古新論的學界觀點不一緻的。
例如他認為楚懷王屈原都生于前331年(通認屈生于前340,懷王生年不詳),屈原卒于前276年(通認前278)的觀點;他認為《離騷》中“伯庸”不是屈原父名而是懷王名(“秦卑命鐘”出土在枝江,鐘銘 “競墉王之定救秦戎”,墉王即《離騷》中的“伯墉”,指楚懷王)的觀點;他根據楊守敬考證的前505年吳破紀郢,昭王西逃居媺郢,再沒有回江陵,認為荊州紀南城早在公元前505年即已被呉國攻滅,楚昭王後遷郢至枝江,楚懷王和屈原一直生活在枝江楚城,而白起所毀也是枝江楚城的觀點,如此等等,都是對傳統和現今學術界具有巅複性的。這些巅複性的觀點我們現在難以加以學術認定,可作進一步研究探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