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在《人生幸好有别離》中寫道:
“在生命的旅途中,要誠摯地珍惜,要深深地疼愛。”
我們一直都在一場叫做“失去”的旅途中前行——失去時間,失去幸福,失去生命……
其實,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尤為可貴。
它不僅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生的意義。
惜言
最方便的修行,是謹言慎行
言多令事敗,器漏苦不密。
河潰蟻孔端,山壞由猿穴。
——孔融《臨終詩》(節選)
明朝文學家方孝孺曾說:
“慎言,笃行之一事耳。”
說話不僅是一種本能,更是一種修行。
“孔融讓梨”的故事,恐怕早已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
在後世看來,孔融是謙讓與孝悌的化身。
他天資卓越,少有奇才,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日後定有一番大作為。
不過,時任太中大夫的陳韪,卻認為孔融隻不過是“人小而聰,大未必奇”。
果不其然,陳韪一語成谶。
長大後的孔融不僅作為有限,而且在毒舌和吐槽的路上越走越遠。
官渡戰後,曹操很快占領了袁紹的大本營邺城。
當曹軍進入邺城後,曹操的兒子曹丕不顧曹操的命令,直接闖入袁府,将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氏占為己有。
但曹操見到甄氏後,不僅沒有責怪曹丕,反而感歎說:“真吾兒婦也。”
對于曹操這一行徑,孔融很是氣憤,于是便寫信給曹操說:
“武王伐纣,把妲己賞賜給了周公。”
曹操一聽,吃了一驚,但查遍手頭上的書籍,也未能找到這一典故的出處,最後隻好當面向孔融請教。
不想孔融卻冷笑道:
“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意思是說,從你們曹家的做法,就可以推斷出古人也是這麼做的了。
曹操這才明白孔融是在戲耍、諷刺自己,但礙于對方素有賢名,便隻好忍了下來。
孔融見曹操忍氣吞聲,便更加肆無忌憚起來,他不僅多嘴,有時還妄言。
有一次,孔融和好友祢衡讨論“父母對子女有沒有恩情”這一問題,他曾這樣說道:“父母于子女無恩。”
孔融一句話既從根本上否定了父愛和母愛存在的價值,也相應地否定了子女踐行孝道的必要性。
身為孔子的嫡傳子孫,竟然提出這樣的論調,一下子就引起了世人的反感。
這也給了曹操殺他的機會,最終,曹操以“不孝之罪”将孔融滿門抄斬。
可以說,孔融之死,死于言之不慎。
《論語》說:
“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
一個人的言論,體現了這個人的自身修養。
話一旦說出口,就像釘在牆上的釘子,即便是拔出來,仍會留有痕迹。
人活于世,需要的是心直,而非口快。
三思而後語,多思而慎言,方能一生平安。
惜時
最潇灑的人生,是不負時光
扁舟泛湖海,長揖謝公卿。
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
——孟浩然《自洛之越》(節選)
孟浩然生于襄陽的一個書香世家。
年輕時的孟浩然隐居山林,兩耳不聞外事,一心苦讀詩書。
弱冠之後,他辭親遠行,幹谒公卿名流,以求進身之機。
當時,唐玄宗身在洛陽,孟浩然便前往洛陽求仕。
他前前後後在洛陽等待了三年,結果卻一無所獲。
後來,他想通過科舉之路進入仕途,可最終卻是遺憾落榜。
于是,他帶着考場失利的落寞,悻悻地離開了長安。
在回家的路上,孟浩然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在大自然的洗滌下,他終于找到了自己靈魂的歸宿。
泛舟湖上,遨遊山間,杯中的酒讓他多了一份灑脫,少了一份惆怅。
孟浩然此時幡然醒悟,不由得吟誦出“且樂杯中物,誰論世上名”的千古佳句。
眼前的風景如此美好,自己已經為了功名勞碌許多年,如今又何必再為那俗世功名,而放棄當下的美好呢?
暢快的孟浩然,揮筆寫下了這首《自洛之越》,與自己的過去告别,完成了快意潇灑的飛越。
他用自己生命當中最後的十年時間,成就了他在山水詩派中的地位,讓王維、李白等人對他傾慕不已。
拜倫說:
“沒有一個人能夠制造那麼一塊鐘表,來為我們敲回已經逝去的時光。”
時光匆匆留不住,人生經不起虛度。
每個醒來的清晨,每個送别的黃昏,都是光陰所贈;
丁點細碎的渺小,任何繁雜的卑微,皆為命運所賜。
不在走過的路上彷徨,珍惜當下的美好時光,才是最實在的活法。
惜福
最簡單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山下孤煙遠村,天邊獨樹高原。
一瓢顔回陋巷,五柳先生對門。
——王維《田園樂七首·其五》
有道是,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無求品自高。
人生大多數的煩惱來自欲望,求而不得,得而不足,心中自然抑郁苦悶。
有唐一代,文學藝術繁榮發展,在詩、書、畫、樂各領域,都不乏人才。
但各方面俱可稱為“大家”者,僅王維一人而已。
王維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于能寫一手好詩,且工于書畫,又有音樂天賦。
所以初來乍到,便立即成為王公貴族的寵兒。
他的前半生就如同開挂一般,暢通無阻,心想事成。
這一切都太順利了,以緻于讓他總是不甘于現狀,總想着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隻可惜,他遭遇了安史之亂。
他先是被貶官,接着又因在安祿山手下擔任僞職而成了囚犯。
一場戰争,徹底切斷了他的仕途,同時也驚醒了這個“夢中人”。
上半生汲汲于功名的行為是何等的可笑,也許,正是自己的貪心不足,斷送了自己的前程吧!
已到中年的王維明白了“知足”的可貴,他不願再為功名所累,再為欲望所縛。
于是,他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造了一所屋子,過起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并在詩中寫道: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複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他不僅把這種知足的悠閑情趣,寄托在詩文中,也描繪進了畫作裡。
在《長江積雪圖》中,王維使用了大量留白,這正是他對世人的告誡:
人生的卷軸,不應太滿,一半潑墨,一半留白,知足就好。
前半生的王維,總想着追名逐利、向上攀登,卻缺少了知足帶來的快樂與閑适;
而後半生,他終于找到了丢失的那顆“知足之心”,走進了屬于自己的佛詩禅畫。
《老子》說:
“罪莫大于多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常足也。”
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懂得知足,因為他們明白:
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擁有多少财富,而在于内心的安定與豐盈。
人生在世,不應癡迷于虛幻夢,更需多一份清淡與質樸,多一點感恩與知足。
懂得知足的人,最好命!
惜命
最高級的養生,是修心養性
朋舊乖離心每折,山川悠邈首頻回。
人生敗意無窮達,莫厭相逢笑口開。
——陸遊《古謂不如意事十常八九雖出于好功名者之言閑》
明代名醫萬全在《養生四要》中寫道:
“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明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
人類疾病的絕大部分都與不良心态有關。
要想養生,首先要學會養心。
而養心貴在靜心。
陸遊身逢亂世,一生坎坷,雖然體弱多病、藥不離口,卻活到80多歲的高齡,這在古代已經算是非常難得的了。
他之所以能夠長壽,這與他平心靜氣的養生之道息息相關。
陸遊詩中描寫他日常生活中最愛做的兩件事:掃地與焚香。
他把“掃地焚香”當作生活中怡情養性的樂事,正所謂“海山缥缈斸雲痀,掃地焚香悅性靈。”
掃地的過程,就是在“掃心”。
你不能着急躁進,而要放慢腳步、調整呼吸,有規律、有節制,一帚一帚地掃。
當你清除了周遭的穢亂時,你的心裡也随之清淨了。
陸遊在生病的時候常常為自己焚香,古人燒的香,是天然香藥和合而成,可祛病抗邪,培養人體正氣。
他在《山中作》中說:
“燒香掃地病良已,飲水飯蔬身頓輕”。
在病中掃地焚香,輔之以清淡的蔬菜,不久便可不藥而愈。
陸遊不僅在生活當中時常保持一顆淡然的心,即便是面對宦海浮沉,他也依舊淡然如初。
陸遊曾多次被罷官,但他并沒有意志消沉,反而利用這空閑時間走親訪友,遊覽天地間。
酒足飯飽後,陸遊走走停停,山水繁複,路徑蜿蜒。
在迷惘處,幾戶人家隐于扶疏花木之間,頓覺豁然開朗,他不禁吟誦道: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陸遊為自己的生命,留下了一筆灑脫,也為我們的生活留下了一抹淡然。
莊子曾說:
“平易恬淡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面神不虧。”
我們這一輩子,到頭來就是活一個好心情,養一個好身體。
在閑暇時刻,我們不妨關上内心之門,将城市的喧嚣與紛雜拒之門外。
點上一盤香,煮上一壺茶,讀上一本書,給自己留一個平心靜氣的天地。
▽
人生的長卷總向遠方鋪開,無論春秋,都阻擋不了它前行的腳步。
行走在路上,看沿途的風景,人生的經曆會讓我們漸漸學會“珍惜”。
謹言慎行,給人生安排一場方便的修行;
不負時光,為生活增添一點詩意的潇灑;
安分知足,替幸福尋找一份簡單的歸宿;
修心養性,為健康裝點一絲平靜的高雅。
人生如逆旅,我輩皆行人。
唯願安好,以“珍惜”二字相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