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電視發展突飛猛進,小淙發現它與桌面顯示器的功能越來越重疊:4K、HDR、HDMI 接口該有的好像都有
但是同價位下,電視卻擁有更大的尺寸、自帶音響、開機廣告 等等額外的好處。
最重要的是電腦顯示器永遠站不了客廳的 C 位,太小了,但電視卻可以在當顯示器時兼職做一下電視。
這樣想來,對于偶爾用一下電腦,或者隻有筆記本電腦的家庭,直接連在電視上就足夠了。
而仍然需要用電腦家庭買一台電視代替顯示器仿佛更加「物美價廉」?
同尺寸 4K 120Hz 顯示器與電視價差甚多實際上現在電視确實足夠滿足部分人群對顯示器的需求,小A自己家就有一台舊電腦放在電視下使用。
但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電視可能并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看完這篇文章就知道你該不該用電視做顯示器。
01、電視可能不适合桌面
顯而易見的問題是電視太大了,40 英寸及以下都很難見到了吧,這就需要一個巨大的桌面才能容下它(挂牆上)。
對于A粉人均 20m² 的桌面來說這并不是難題。
然而在同分辨率下更大的屏幕尺寸也意味着「像素密度 PPI」變低,例如一台 55 英寸的 4K 電視 PPI 隻有 84,而一台 27 英寸的 4K 顯示器 PPI 有 163。結果就是電視的畫面質量沒有顯示器好,看起來會有顆粒感,在閱讀小文本時感覺模糊。
另外電視是為亮堂的客廳設計,它的屏幕亮度通常 400nit 起步,峰值 1000nit 以上,并且色彩會更濃郁,這樣在遠距離(1.5m 以上)觀看時才更精彩。
(圖源:小米電視官網)而在桌面上,人眼與屏幕的距離通常是 30-60cm,長期使用必然會傷害視力和脖子。
當然,以上問題可以通過拉遠距離來解決,隻要住宅夠大。
02、電視不是為了交互設計
我們在電視上消耗的資源幾乎全是事先錄制的,光纖傳輸的數據也都是為電視設計的。因此電視通常不需要更快的響應速度,潛在的問題就是電視的延遲更高,當我們在電視上進行一項操作,通常需要 50-100ms 它才會響應。但在桌面顯示器上,我們幾乎不停地在于屏幕交互,響應延遲一般是是 4 -10ms。
這意味着在電視上拖動鼠标、窗口、遊戲畫面時可能會感覺反應很慢,有拖影、模糊的情況。
研究表明在延遲高于 20ms 的屏幕上進行長時間持續交互我們就會感到不适。
有朋友可能知道,主機遊戲通常使用電視作為顯示設備,但玩起來好像并沒有問題。
這是因為主機遊戲以單機偏多,并且手柄對視角轉向速度也有一定限制,并不能像鼠标一樣猛拖畫面,所以感覺不會那麼明顯。
電視遊戲:血源詛咒
但對于硬核 ACT 或 FPS 玩家來說,用低端電視玩主機遊戲依然能夠感受出差距。好消息是最近兩年的新電視的輸入延遲越來越低,對遊戲的支持也越來越好。
但大多數電視依然無法勝任接電腦用鼠标玩競技遊戲的重任。
03、電視的标準與顯示器不同
雖然電視消耗的都是預先錄制,專為它傳輸的資源格式,但因為不同電視台使用的設備不同,輸出标準也有所差異。很多地區台、小衆台依然使用較老的設備和标準,現在依然沒有哪台電視敢放棄對标清格式的兼容。
例如 CRT 大頭電視時代的「過掃描」技術,它會預留 5% 的區域當做掃描區域,避免屏幕出現一條黑邊,現在的電視依然保留着該項技術(一些電視可以關閉這個功能)。
因為過掃描導緻内容丢失,字幕超出屏幕如果使用過掃描電視作為顯示器,意味着會有 5% 的内容在屏幕之外。這還需要在驅動設置中設置縮放模式或者調整輸出尺寸來配合電視屏幕。
更重要的是大多數電視采用 Y'CbCr 色彩空間,而計算機則使用 sRGB 這種打印、網頁的色彩空間。
這意味着電視無法準确還原計算機的色彩,做設計的朋友無法使用電視作為顯示器。
并且大多數電視僅支持 4:2:2 或 4:2:0 色度抽樣,而顯示器則是 4:4:4,包含更多色彩信息。
觀看視頻問題可能不大,但是在文本界面,低抽樣會使文字的邊緣産生明顯的模糊感。
當然,以上問題全都可以通過「加錢」來解決。高端電視依然可以做到 1ms 延遲,4:4:4 色度抽樣等等。但是買一台這樣的電視機,成本已經與同功能的顯示器相當,實在有點得不償失。
綜上所述,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電視還遠不能取代顯示器在桌面的地位。但這個問題的答案并不唯一。對于家裡隻有筆記本,平時僅僅日常辦公的朋友來說,買一根 HDMI 線與電視機連接,偶爾在更大的屏幕上操作多個窗口效率會高許多。甚至對于特定人群,電視的長期使用體驗和性價比已經超過顯示器。
那麼
你認為用電視代替顯示器可行嗎?
你願意嘗試用電視代替顯示器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