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和蘇東坡是北宋年間同時代人,蘇東坡比王安石小16歲。王安石位極人臣,是大政治家;蘇東坡亦曾為官,抱負遠大。但是,他們的政見卻完全不合,王安石當政時,蘇東坡備受排擠。就是這樣的兩位人物,在南京相會了,我們能想象出該會出現什麼樣的場景呢?
鐘山遠眺
政見相左 東坡遭貶
王安石畫像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他官至宰相、胸懷壯志,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局面憂慮萬分。嘉祐三年(1058年),38歲的王安石任職江東提點刑獄,在任時,發現了諸多社會矛盾,便向仁宗皇帝趙祯呈上萬言《言事書》,提出改革主張,但是,未被采納。直到熙甯元年(1068年),20歲的趙顼登上帝位,即宋神宗。他早就聽到王安石力主改革之事,自己也想有所作為,便任命王安石為江甯知府,召為翰林學士兼侍講。很快,就把他召入宮中,與之交談,并神宗皇帝奉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劄子,是古時向皇帝或長官進言議事的一種公文)。他在這篇劄子中列舉北宋建國以來各項制度的弊端,闡述改革勢在必行。神宗皇帝看了這篇劄子,正合心意。
宋神宗趙顼
第二年便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即副宰相(熙甯三年,便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宰相),主持制置三司條例司,制定财政、經濟法令,開始陸續推行青苗、均輸、市易、免役、農田水利等新法。一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便大張其鼓地開始了,史稱“王安石變法”,又稱“熙甯新政”。
王安石像
蘇東坡(1037~1101)這位才華橫溢的大文豪,就是王安石變法的反對派。其實蘇東坡并不守舊,也要改革。隻不過王安石認為“擇術為先”,而蘇東坡則認為“失在于任人,而非法制之罪也”(《進策》),強調擇吏、任人;王安石認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一切從速,而蘇東坡則認為“欲速則不達”。現在看來,兩人都有道理,結合起來就完善了。但是,當時鬥争卻很激烈,王安石雷厲風行鋪開新法,蘇東坡幾次向皇帝上書反對變法方案。王安石手下要抓蘇東坡辮子,蘇東坡見事不妙,趕快請求調離京城。可以說,在政治上,蘇東坡是個不受歡迎的人物。
蘇東坡像
安石遇挫 置宅江甯曆史上,所有改革在初行時都會受到抵制和沖擊,王安石變法也不例外。由于保守派固執反對,又得到曹太後、高太後的支持,加之改革派内部逐漸産生裂痕,神宗皇帝出現動搖,變法遭遇挫折,新法逐漸被廢。這中間,核心人物王安石被兩次罷相。熙甯七年(1074年),第一次罷相,改任江甯知府。次年複相。熙甯九年,王安石第二次辭去相位,出判江甯府,實際上是退居。熙甯九年,王安石終于選擇鐘山置宅。因地處城東、鐘山各七裡,而名半山園。半山園遺址,在今中山門内海軍指揮學院内。
半山園
王安石有詩《示元度(營居半山園作)》詳細記載了營居過程:“今年鐘山南,随分作園囿。鑿池搆吾廬,碧水寒可漱。溝西雇丁壯,擔土為培塿。扶疏三百株,莳楝最高茂。不求鹓雛實,但取易成就。中空一丈地,斬木令結構。五楸東都來,斸以繞簷溜。老來厭世語,深卧塞門窦。贖魚與之遊,喂鳥見如舊。獨當邀之子,商略終宇宙。更待春日長,黃鹂弄清晝。
元度,即蔡卞,字元度,熙甯三年進士,王安石的女婿。王安石寫此詩示女婿,介紹了半山園經構築後,宅居四周有水、土丘和樹木,水中有遊魚,樹上有飛鳥,邀約女婿來此共賞。
半山園原名白塘,舊以地卑積水為患。王安石蔔居之後,乃鑿渠決水以通城河。置宅亦很簡陋,所居四無人,僅庇風雨,牆垣不設,望若旅舍。但在大文豪眼中,簡陋就有了野趣,随意又有了詩趣。如此種種,有詩為證。
半山園内王安石像
王安石居住半山園,有詩寫其日常生活:“水際柴門一半開,小橋分路入青苔。背人照影無窮柳,隔屋吹香并是梅。”(《金陵即事三首之一》)陋宅有柴門,小徑有青苔,涉水有小橋,水畔有綠柳,暗香是梅花。春季,則對坐終日,欣賞無聲澗水,春柔花草,幽靜青山:“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簷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鐘山即事》)夏季,有荷風消暑,别有意趣:“刳木為舟數丈餘,卧看風月映芙蕖。清香一陣渾無暑,時有驚桹躍出魚。”(《北山》)秋季,則仰望碧空白雲,俯視萬壑千湍,凝聽天籁之音:“秋雲放雨靜山林,萬壑千湍共一音。欲記荒寒無善畫,賴傳悲壯有能琴。”(《半山即事》)冬季,有雪可賞,梅香誘人,亦為風景:“看取鐘山如許雪,何須持寄嶺頭梅?”(《雪中遊北山呈廣州使君和叔同年》,和叔即陳繹,字和叔,開封人,廣州知府)……
王安石 行書《太湖恬亭》
王安石 行書《楞嚴經旨要》
政治家也好,文學家也好,都必然是思想家。身居茅簷陋室,面對青山白雲,王安石悟出了深邃的哲理,寫下了《即事二首》:“雲從鐘山起,卻入鐘山去。借問山中人,雲今在何處?”“雲從無心來,還向無心去。無心無處尋,莫覓無心處。”大自然從來都是這樣,來來往往,無從覓處。人生亦複如此,什麼高官厚祿,什麼平民窮居,一切還是随遇而安吧!
雙雄相會 心靈溝通
就在王安石閑居半山園的日子裡,元豐七年(1084年),蘇東坡被人陷害,遭貶黃州(今湖北黃岡),路過金陵(即今南京),留連多日,居然不避前嫌與王安石相會了。兩位巨人如此相晤,尴尬麼,難堪麼?巨人的胸懷不是這樣的,讓我們還原一下當時的場景。
這年七月的某日,蘇東坡乘船來到南京。哪知已經64歲的王安石竟然穿着普通人的服裝,騎着毛驢,親臨舟船,來見這位48歲的後生蘇東坡。蘇東坡趕忙連帽子也沒有來得及戴,就迎了出來。揖曰:“轼今日敢以野服見大丞相。”安石笑曰:“禮豈為我輩設哉!”東坡曰:“轼亦自知相公門下用轼不着。”就是說,你和你的手下是不會用我這種人的。這話就很沖了,有點噎人。然而安石并未發火,亦未頂撞,隻是無語,而且還以主人身份,招遊鐘山。
左:蘇轼 右:王安石
北宋學者邵伯溫《邵氏聞見錄》中所記載的鐘山雙雄會的一些對話,那就更加精彩了:子瞻曰:“某欲有言于公。”介甫色動,意子瞻辨前日事也。子瞻曰:“某所言天下事也。”介甫色定,曰:“姑言之。”子瞻曰:“大兵大獄,漢唐滅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連年不解,東南數興大獄,公獨無一言以救之乎?”介甫舉兩指示子瞻曰:“二事皆(呂)惠卿啟之,某在外安敢言?”子瞻曰:“固也。然在朝則言,在外則不言,事君之常禮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禮。公所以事上者,豈可以常禮乎?”介甫厲聲曰:“某須說。”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
這段對話,可謂雙雄會密室商談,傾吐肺腑,而言辭銳利,刀鋒相對。他們深埋心中的關切,不是個人恩怨,而是天下大事,謀劃宋朝的興廢。蘇東坡力主王安石谏言宋神宗,揭露奸佞呂惠卿發動戰争、大興獄事的禍國之舉,而力挽狂瀾。最終,王安石為之說服。王安石是了解呂惠卿為人的,要求蘇東坡定要保密行事。
由此可見,王安石、蘇東坡雖然政見相悖,是策略、措施之主張不一,而為國為民的赤忱之心卻是相同的。這是他們友誼的堅實基礎。
歌詠篇章 照耀千古
蘇東坡這次來甯,留連累日,與王安石唱和甚多。兩人同遊鐘山時,還有地方官江甯太守王益柔(字勝之)相陪。如蘇東坡有《同王勝之遊蔣山》詩:“到郡席不煖,居民空惘然。好山無十裡,遺恨恐他年。欲款南朝寺,同登北郭船。朱門收畫戟,绀宇出青蓮。夾路蒼髯古,迎人翠麓偏。龍腰蟠故國,鳥爪寄層巅。竹杪飛華屋,松根泫細泉。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略彴橫秋水,浮屠插暮煙。歸來踏人影,雲細月娟娟。遊得何等舒暢,一直留連到月現雲霄。”
王安石讀後,拍案叫絕,不但和詩《和子瞻同王勝之遊蔣山》,并有序:“子瞻同王勝之遊蔣山有詩,餘愛其'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之句,因次其韻。”
其詩曰:“金陵限南北,形勢豈其然。楚役六千裡,陳亡三百年。江山空幕府,風月自觥船。主送悲涼岸,妃埋想故蓮。台傾鳳久去,城踞虎争偏。司馬壖廟域,獨龍塔層巅。森疎五願木,蹇淺一人泉。棁杖窮諸嶺,籃輿罷半天。朱門園綠水,碧瓦第青煙。墨客真能賦,留詩野竹娟。”
蘇東坡字
王安石字
對于這次王安石、蘇東坡的金陵吟誦,前人的評價是:“夫以兩公名賢,相逢勝地,歌詠篇章,文采風流,照耀千古,則江山亦為之壯色。”(清蔡上翔《王荊公年譜考略》)
此間,兩人還有書信往來,其中有蘇東坡與王安石信兩封。其一雲:“……伏惟台候康勝。不敢重上谒,伏冀順時為國自重,不宣。”不但表達了他對王安石的敬重,而且祝願“順時為國自重”。文字不多,意卻深遠。其二雲:“某始欲買田金陵,庶幾得陪杖屦,老于鐘山之下。既已不遂。今儀真一住又已二十日,日以求田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來,見公不難矣。……”除了再謝教誨,又講述了努力購宅金陵之事。事雖未成,亦師亦友之深情,可見矣。
鐘山雙雄會,意義非凡,應載入史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