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話文化】
作者:李方舟
劉彤,緻公黨黨員,北京印刷學院教授,國家科技部專家,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北京市科委專家,北京市文化産業專家庫專家。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促進會理事、“民族百花獎•中國各民族美術作品展覽”組委會秘書長。緻力于“藝術城市”理論與實踐研究探索,研究成果多次得到北京市領導肯定性批示,獲北京市第十五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記者:您認為北京市具有怎樣的文化氛圍?對您的學術研究産生了怎樣的影響?
劉彤:北京是首都,也是全國的文化中心,在文化上具有大氣、厚重的特質。在學術研究上,我們必然會關注如何提升北京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會主動思考北京如何能更好地實現自身的定位和目标。
記者:您在國内率先提出“藝術城市”的概念,我們應該如何通過構建“藝術城市”來提升國民整體的文化自信?
劉彤:在中國的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項目中,違背科學規律、背離中國傳統文化的亂象由來已久、比比皆是。我所提出的“藝術城市”概念,是一個城市根據其民族文化特點、地域特點、自身的文化定位,綜合運用曆史文化、民族文化藝術、當代綜合藝術和各種環境藝術,所形成的體現該城市在世界範圍“唯一”性的,以獨具風格和風貌的城市建築、城市公共藝術、城市文化為代表的個性化的城市符号。
“藝術城市”概念從廣義上講,是以一個國家與民族的曆史文化為依據,規劃一座城市的建設,包括在舊城改造中保留曆史文化、曆史風貌,同時重塑城市功能。“藝術城市”是依照“以人為本”的原則,遵循文化藝術規律、經濟規律而建立起來的,具有曆史性、民族性、地域性、唯一性的城市設計和公共藝術,是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内涵的人類聚居環境。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文化自信的生成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
同時,“藝術城市”的構建會讓我們年輕人,讓我們的後代更加地熱愛我們文化,了解我們的文化,傳承我們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滋養是生生不息的,可以進一步提升我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現在我們北京在世界上的影響力還是比較大的,人民的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在一些方面我們還是有短闆的,如果我們能夠用“藝術城市”的理念來繼續推動北京市的城市發展,将北京塑造成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城市,無疑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種彰顯,也是我國形象的一個重要的展現。
記者:從您的研究領域出發,請您談談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看法和建議。
劉彤: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已上升為國家戰略,戰略實施的目标就是建成世界級的城市群。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京津冀城市群在經濟規模上已經具有世界級體量,但内部的發展差距依然突出,一體化水平有待提升。我認為以“藝術城市”理念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着力。
一是将文化納入城市群頂層設計,用文化規劃引領城市群發展。以往,在我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中,土地功能和經濟功能被作為主要内容,城市特色文化建設在規劃中的地位被忽視。這導緻城市空間規劃偏重功能設計,嚴重缺失對城市主題文化的設定。
“藝術城市”的理念是提高人類對城市文化、文明系統的自我調節、修複、維持和發展能力,使人、民族、文化、環境、藝術融為一體,互惠共生。同時“藝術城市”也是以吸取自然和文化知識為取向,盡量減少對生态環境、曆史文化遺存的不利影響,确保旅遊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将生态環境保護、文化遺産保護與公衆教育與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城市建設方式。
要推進京津冀城市群在規劃領域的合作,實現規劃共繪。要将文化納入城市的頂層設計,站在城市主題文化的戰略高度,用“藝術城市”的規劃理念,實現城市規劃“多規合一”,從規劃層面明确京津冀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實現京津冀城市群作為一個整體發展效益的最大化,并使所有的成員城市都能分享這種整體發展所帶來的效益最大化。
二是以城市主題文化塑造城市群環境,建設具有“唯一性”的特色城市群。城市主題文化是基于城市特質資源,對其進行凝練與整合所形成的文化成果。它通過标簽化的話語傳播,形成品牌認知和社會共識,從而成為城市最具識别力和競争力的标志之一。京津冀城市群在環境建設方面應該突破城市環境規劃設計“小景觀”觀念的窠臼,以“大空間”規劃布局,“大景觀”理念凸顯京津冀的曆史與文化特色,打造城市群主題文化,形成文化地标。如,打造京杭大運河“藝術城市”景觀帶,令遊客走讀觀賞百裡大運河景觀帶,體驗2500餘年大國曆史文化,感受撼人心魄的中華民族藝術魅力!打造北京南中軸“藝術城市”景觀帶,樹立新國門、新窗口的高端、高峰、國際化形象。由此,構成一幅全景式展現京津冀曆史文化的現代版“清明上河圖”,并帶動周邊休閑、旅遊、觀光、購物、娛樂等文化旅遊産業,融曆史、文化、藝術與旅遊為一體,讓京津冀城市群可遊、可讀、可賞,成為展示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大長廊,成為亮麗的旅遊風景線、新的旅遊興奮點、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新的“城市名片”。
三是将城市群特色文化與産業有機結合,實現産城融合。“藝術城市”的核心之一就是将城市建設與發展區域經濟、發展文化産業相結合。将當地的特色文化與當地的産業有機結合,以特色旅遊帶動相關産業的聯動,為城市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
在京津冀區域,散落着數以千計的不可複制的古村落,是中國“後旅遊時代”最具潛質的旅遊資源。對京津冀古村落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協同共享,統籌确立各自的主題與特色,明确旅遊形象定位,進行差異性開發,構建“北京古村落文化旅遊經濟圈”,通過區域經濟聯合發展謀求低成本、規模化、集群化的産業效應,探索人城相融、産城相融、城鄉一體的“網狀型”城鎮化。
利用城市群特色資源打造國際級别的文化品牌。如,利用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宋莊的藝術創意小鎮資源,打造國際會展品牌,形成國際藝術會展、國際旅遊文化品牌項目,帶動相關産業快速發展。以文化藝術為平台,促成經濟、貿易、創意工業等區域性合作項目的軟着陸,在全球經濟層面形成巨大影響力。
記者:關于如何更好地将北京建設成全國文化中心,您有哪些建議?
劉彤:一直以來,我都認為文化不應該僅僅是停留在紙面上給大家看的東西,而是要跟我們切身的生活緊密相連的。隻有把文化變成産業、變成生産力,它才有機會成為我們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隻有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和發展。
比如,北京周邊的古村落很多,有一些村落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以前,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資源。現在我們的鄉村旅遊,大多還停留在“農家樂”階段,對村落文化的挖掘不足,比如以民俗節慶為主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古建築為主的物質文化遺産、以奇特景觀風貌為主的自然景觀等,都沒有利用起來,這既是一種資源上的浪費,也不利于北京周邊旅遊的可持續發展。
建議将北京周邊的古村落依據不同的文化特點進行整理和串聯,開發數條有特色的旅遊線路,從而形成北京周邊古村落文化旅遊經濟圈。這樣既弘揚了村落本身的文化,也可以帶動一個區域的經濟聯動。另外這種方式也可以對旅遊形成一種網狀的帶動,村落之間不再是孤立的,可以進行資源上的共享。
另外,要創新發展,将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科技是可以為藝術服務的。比如我們現在的藝術設計,建模和視頻影像的使用已經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也會加入很多聲光電的效果呈現。我建議,在推廣和傳承我們北京的古都文化時,要更多通過科技和互聯網的力量 ,将AR、AI、動漫、漫畫、遊戲等受年輕人歡迎的形式與之相結合,讓更多的人能夠喜歡,能夠親身地體驗和感受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