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十四太空旅行?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編輯:殷亮,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神十四太空旅行?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中央廣電總台國際在線
編輯:殷亮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武詩韻):在4日上午舉行的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林西強宣布,經總指揮部研究決定,瞄準北京時間5日上午發射神舟十四号載人飛船。從“神五”到“神十四”,中國航天技術取得了哪些進步?人類距離移民宇宙還有多遠?中國航天人是如何進行國際合作的?為什麼一定要進行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面對這些問題,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周炳紅給出了他的解答。
周炳紅:2003年10月,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神舟五号”成功發射,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有的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在過去的十九年裡,中國發射載人飛船八次,“神十四”是第九次發射,基本達到了美國和俄羅斯通過上百次發射實驗達到的技術水平。
“神五”到“神十四”跨越了四個技術台階。第一個台階是宇航員出艙。神舟五号楊利偉航天員是不出艙的,在他之後的宇航員可以出艙;第二個台階是太空的飛行器進行交會對接。早期,我們國家的神舟飛船上有個軌道艙,它留軌以後可以用作氣閘艙,上面裝有對接口,實現飛船和空間站的交會對接,擴大了航天員的生活範圍;第三個台階是宇航員出艙後的太空行走。這個階段考驗的是我國宇航服的性能以及行走過程中運動的控制能力;第四個台階要突破的就是不間斷地長期有人駐留空間站。這要求我們滾動式地向空間站發射飛船。其實發射神十三的時候神十四就在發射場的總裝廠房裡待命,如果有什麼意外情況,馬上就發射,把上面的宇航員接下來。這是一個重大的技術節點——使太空飛行具備應急救生的能力。
記者:我們距離移民太空還有多遠?
周炳紅:每一次航天技術進步都意味着人可以更長時間地在太空生活。迄今為止,人類在太空持續生存的最長紀錄是437天,這是俄羅斯宇航員在和平号空間站上創造的。中國的太空生存時間從最初的楊利偉一個人在太空生存一天,已經發展到三名宇航員可以在空間站持續生存180天。如果要移民太空,至少要把生存時間提高到100年以上。
為什麼國際空間站上都是隻能生存半年到一年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宇航員在太空的生存需要很多生命補給。中國航天員的生命支持和補給技術經過了三個階段,現在開始嘗試第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楊利偉上天的時候沒有補給,他在發射前已經吃飽飯,待一天就回來;
第二個階段,所有的補給一次性都從地面帶上去。這個代價非常高,因為一個人一個月要吃幾十公斤到上百公斤的東西,同時用物理化學的方法進行物質循環。比如用物理方式把氧氣從空氣中分離出來再循環使用,用化學的方式進行水的循環;
第三個階段是“半密閉生态系統”。現在的空間站不光可以物理化學循環,還可以種菜。在空間站種菜是很困難的,因為在微重力狀态下水流沒有方向,植物吸收水和營養比較困難。另外,空間站的能源供給也不像地球上那麼充足。所謂“半封閉”就是說肥料水還是要額外帶一部分上去的;
第四個階段是“全封閉生态系統”。比如,人的排洩物可以成為植物的肥料,動物或者植物死亡後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整個生态系統自産自銷,人在完全封閉的空間站上可以生存幾十年。
要建立一個完全封閉的生态系統就需要盡可能地利用當地資源。具體來講,月球和火星是當下最理想的移民目的地。周炳紅解釋:“月球和火星都有大量的水。幾個月前,美國已經實現了在火星上用二氧化碳制備氧氣。而且火星還有豐富的甲烷。甲烷本身就是很好的火箭推進劑。未來可以在火星建造無人工廠。”
為了模拟太空的惡劣環境,美國在地球的沙漠地區建立了生物圈二号,進行全封閉生态系統的試驗。導緻試驗失敗的不僅是技術上的困難,還有參與者心理上的困難。 剛開始的時候,七八個科學家都很有信心,很有勇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有報道說2年,但是不完全封閉)以後,他們都不願意繼續合作了,因為呆在裡面心理上太難受了。不過就在去年,中國打破了全球太空艙生存模拟密閉試驗最長的時間紀錄。北航8位志願者在“月宮一号”生活了370天,系統閉合程度達到了98%。
記者:中國航天人是如何進行國際合作的?您能談談自己的經曆嗎?
周炳紅:我曾在法國留學,在微電子與材料實驗室研發在太空生産更高質量的材料。記得當時中國發射了一顆太空微重力實驗衛星“實踐十号”,在發射之前,需要進行失重試驗。國内的微重力落塔隻能提供三秒鐘的失重環境,而歐洲失重飛機可以提供幾十秒的失重環境,這是很難得的。我的很多同事、師弟和學生都在他們的失重飛機上做過相關實驗。
當年我們在國外的失重飛機上做實驗,現在,由于歐洲還沒有自己的空間站,很多歐洲宇航員已經開始學習中文,期待來中國進行訓練,開展合作。
記者:為什麼一定要進行航天領域的國際合作?
周炳紅: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我覺得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航天技術激勵了我們人類的探索精神,就是它是往外走的。第二個就是共同守護地球的合作精神。兩者都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一部分。
我們最近在做小行星的防禦研究,就是保護我們的地球免受小行星的撞擊。現在科學界有一個理論,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由于一顆直徑大概十公裡的小行星撞擊地球而滅絕的。人類未來也有可能要面臨這種小行星的撞擊。
大概是十年前,科學家發現一顆叫阿波菲斯的小行星,直徑370米,最初計算它2029年有百分之幾的概率會撞擊地球。當時各國的科學家都在積極地尋找解決方案。美國科學家算出,需要76枚波音公司的Delta重型火箭發射飛行器去撞他。我們的課題組則提出了捕捉阿波菲斯附近石頭的“以石擊石”方案和利用火箭最後一級的“末級擊石”方案。無論是哪一種方案,需要的準備時間、經濟成本、人力消耗都不是一個國家可以獨立完成的。在長時間地觀測阿波菲斯之後,我們現在預測它大概率不會撞擊地球了。
目前,對地球構成威脅的小行星已發現2000多顆。但是,我們現在發現的小行星隻是真實存在的一小部分,這樣的觀測和探索工作也需要全世界的科學家共同努力。
我們能夠避免像恐龍一樣滅亡的命運嗎?現在的能力是還不夠。正因如此,不論來自哪個國家,我們更應該抛棄恐懼和偏見,秉持着科學的精神,勇敢地走向太空尋找答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