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法要素第十五條:“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鬥争。抛棄形式、改造内容。”列甯在這裡指出了内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并把它作為第九條對立面轉化的實例,即事物的轉化必然表現為 “抛棄形式、改造内容”
十六要素的最後四條關于辯證法的其它規律和範疇,列甯把質變量變和否定的否定二條主要規律都提出來了,但範疇卻單單提了内容和形式(在第十一和第十二條談認識過程的辯證法時提到過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等範疇),列甯當時所以特别注重和強調内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是同實踐和理論的需要有關的。
首先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方面各國無産階級革命的主客觀條件成熟了,另一方面則戰争期間矛盾特别尖銳複雜,情況變化迅速,無産階級的革命政黨在鬥争中特别需要善于運用内容和形式的辯證法,以便根據客觀形勢和具體條件的變化,主動地抛 棄和改變過時的鬥争形式,及時地改造和更新具體的鬥争内容, 達到更好地保存自己,戰勝敵人,克服困難,促使無産階級革命 事業的勝利。
列甯說:“任何危機,以至事物發展中的任何轉 變,都必然會使舊形式和新内容不相符合。”(《列甯全集》)同時,在當時這種尖銳複雜的鬥争中,帝國主義資産 階級為了掩人耳目,常常以變換形式花樣的手法,來模糊人們對内容實質的認識,機會主義也在形式和内容問題上大搞詭辯來為帝國主義幫腔。
因此,隻有正确地把握内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 才能識别帝國主義的新手法和揭露機會主義的詭辯論。
列甯說: “鬥争的形式,由于各種比較局部的和暫時的原因,可能發生變化,而且經常在發生變化,但是鬥争的實質、鬥争的階級内容在 階級存在的時候是始終不會改變的。很明顯,掩飾現代經濟鬥争 的内容(分割世界),時而強調這種鬥争形式,時而強調那種鬥争形式,這是符合譬如說德國資産階級的利益的(考茨基在理論見解方面實質上已經轉到德國資産階級那邊去了,這點我們以後 還要說到)。”
“拿資本家互相進行鬥争和達成協議的形式(今天是和平的,明天是非和平的,後天又是非和平的)問題來偷換 鬥争與協議的内容問題,就等于堕落成詭辯家。”《列甯選集》 可見,無論從實踐上指導無産階級革命鬥争,從理論上揭露機會主義和修正主義的詭辯,正确地掌握唯物辯證法關于内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在當時都有着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于内容和形式的關系,就其本身的理論意義而言,則是關系到正确認識和把握本質的問題。黑格爾在《邏輯學》中,就是把形式和内容放在本質論裡叙述的。他在“絕對的根據”一節中,專門考察了形式與本質、形式與質料、形式與内容的關系。
黑格爾所謂的本質、質料和内容是同一序列的範疇,它們之間雖然有些差别,但基本上是一緻的,都是形式的對立面,都同形式有着不可分割的關系。他說:“不能這樣的提問題: 形式是怎樣 偶然附在本質上的;因為形式就是本質自身的表露,是本質固有的自己的反思。”
這就是說,形式是本質自身所固有的存在方式,是本質的映現,它是同本質有着必然的聯系,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這個觀點是合理的,列甯批判地改造這個思想,明确地提出了一個重要結論“形式是本質的。本質是有形式的。不論怎樣形式都還是以本質為轉移的。”簡明扼要地概括了形式與本質的辯證關系,實際上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關系。
首先它說明了形式是本質的,本質是有形式的,二者是不可分割地必然聯系在一起的。當然,這裡所謂形式是本質的,那是指内在的形式,而不是外在的形式。我們知道,内容是事物内在的本質 的諸要素的總和,形式是諸内容要素的組織結構,是事物本質的必然表現方式,這種内容要素的組織結構就是指内在的形式,它是事物内在的方面,也是具有本質性的東西。
如生産關系對于生産力,它作為社會生産的形式,是生産力(是社會生産的内容) 必然表現方式,是社會生産内在的本質的一方面,是具有本質性的東西。事物的外在形式,如一本小說,它的封面設計、裝訂方式等等,就不具有本質性。
其次,列甯這個結論還說明了形式是 本質的,但形式畢竟還是以本質為轉移的,二者的聯系是辯證的 和有主次的。形式是本質的,因而它對于内容和本質不是完全消極的和被動的,它也有着積極的意義,如生産關系反作用手生産力,一本小說的藝術表現形式或藝術性對于其思想内容的作用和意義等。
但是列甯強調“不論怎樣”,形式都還是以本質和内容 為轉移的,生産關系歸根結底還是由生産力決定的,小說的藝術 感染力根本上是決定于它的思想内容的真實性和社會意義的。
總之,列甯這裡關于形式與本質關系的三句話,既說明了形式與本 質以及内容有區别又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又說明了形式的積極作 用和本質以及内容的決定性的作用,說明了内容和形式有主有次的辯證關系,也就是對立統一的關系。
列甯在第十五條要素中 特别提出内容和形式以及形式和内容的“鬥争”,也表明它們的 關系是矛盾關系,要特别注意二者的鬥争,因為隻有通過鬥争才能達到“抛棄形式,改造内容”,推動事物的轉化和發展。可見,正确把握内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對于掌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規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還應指出,列甯之所以特别要補充和提出内容和形式這對範疇,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它關系到辯證邏輯的根本特點,關系到辯證邏輯和形式邏輯的根本區别。
内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是客觀物質世界的最普遍的聯系之一,也是認識和思維中的一個非常 重要的問題。黑格爾就不滿足于隻管思維形式而不管思維内容的形式邏輯,特别反對康德把思維内容和思維形式絕對割裂開來的 形而上學觀點,指出:如果形式(思維形式)被看做“不同于内客并且僅僅是附着于内容的形式”,那麼形式就不能夠把握真理。
作為“毫無所謂的形式”,它們就會成為“謬誤和詭辯的工具”,而不是真理的工具。所以他要創立不同于形式 邏輯的辯證邏輯,辯證邏輯不僅應當對“外在形式”,而且應當對“内容”進行“思維的考察”。
黑格爾的這些思想是非常深刻的,列甯指出,“黑格爾則要求這樣的邏輯,其中形式 是具有内容的形式,是活生生的實在的内容的形式,是和内容不可分離地聯系着的形式。”“黑格爾确實證明了:邏輯 形式和邏輯規律不是空洞的外殼。而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更正确 些說,不是證明了,而是天才地猜測到了。”
列甯批判地吸取了這些合理的思想,在給唯物主義的辯證邏輯下定義 時,也強調“邏輯不是關于思維的外在形式的學說”,而是“關 于世界的全部具體内容及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可見,正确地認識和解決内容與形式的關系,對于辯證邏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義。
關于内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列甯在第十五條中強調二者的 鬥争,又把這一條作為對立面轉化的實例,這都表明列甯是把二 者看作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但二者是 矛盾的聯系,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區别和轉化。
黑格爾對于這個問題,在一般情況下他強調二者同等重要,這從表示 二者缺一不可的意義上說是正确的,但從表示二者不分主次意義 上說則是錯誤的。在個别地方,如講形式與質料的關系時,他認為: “質料是被動的東西,形式是能動的東西。”這個 看法是錯誤的,說明盡管他批評亞裡士多德,但也沒有擺脫亞裡 士多德重形式因輕質料因的影響,這也是他唯心主義必然導緻的。
黑格爾強調内容和形式的統一,這是他比康德高明的地方,但他 卻忽視内容和形式之間的鬥争,這也是他的辯證法的不徹底性的 表現之一。所以,列甯在辯證法的要素中特别強調鬥争,表明唯物 辯證法既重視内容和形式的統一,更重視它們之間的鬥争。當舊的 形式不适合内容的發展時,正是通過鬥争,才能沖破舊的形式,建 立适合内容發展的新形式,從而又促使内容得到改造和發展。列甯講“抛棄形式,改造内容”。就是這個意思,而決不是不要任何形式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