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華為大數據中心展示大廳。本報記者 郭磊 攝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
中國夢離不開科技創新,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
永州市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科技創新工作捷報頻傳:實施的十大科技攻關項目,突破12項關鍵核心技術,申請專利22件,授權專利8件。今年獲省科技獎9項,獲獎數排同類市州第一。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升至全省第8位,居同類市州第2位;高新技術企業377家,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個,省級高新區4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2個;國家級創新平台2家,省級科技創新平台47家。
近年來,永州科技事業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領導下,以黨的十九大及十九屆曆次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全市科技創新以夢為馬,踏歌而行,呈現新氣象、展現新作為、開創新局面。
優化生态,創新體制增活力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永州市堅持把創新擺在發展的邏輯起點、現代化建設的核心位置,不斷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努力創設一流創新制度,厚植一流創新文化。
近年來,永州市先後修訂和出台了《永州市“十四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永州市關于科技服務産業發展的十條措施》《永州市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5年)》《永州市動力支撐能力提升行動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從政策層面支撐科技創新,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政策環境。
好政策還必須要有優質的服務。永州市落實鼓勵科技創新政策,市本級兌現高新技術企業獎補、研發投入獎補、科技獎獎補等獎勵金額837.5萬元。優化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辦事流程,審批時間縮短3至5天。目前在永外國人持有效來華工作證的有23人,總量在全省同類市州排第二位。
“在來永州之前,公司派人去婁底等地考察,最終落地祁陽,主要是祁陽政策比較優惠,以及高新區團隊優質的服務。”湖南益安運動用品有限公司行政經理王富元由衷地為永州營商環境點贊,“去年是收獲滿滿的一年,公司取得了多項新突破,湖南工廠産值首次突破10億元,出口創彙首次突破1億美元,資本市場再融資5億元。公司還相繼獲得湖南省‘小巨人’、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号、‘湖南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等榮譽。”
永州持續不斷加大科技創新輿論宣傳和政策引導力度,利用每年的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等活動,通過電視台、報紙、網絡等媒體,全方位多渠道宣傳科技政策、法律法規,為科技創新營造良好輿論氛圍。
優化資源,壯大主體促發展
科技創新平台是創新驅動的引擎,也是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的舞台。
永州市借助科技咨詢機構的力量,引進長沙諾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永州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永州科技要素大市場2020年正式投入運行,江華科技要素交易工作站2021年建成使用,為永州市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搭建了良好平台。全市擁有各類科技創新平台和創新創業服務機構131家,省級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由2012年的“零”發展到4家,永州市農科園創建成國家農業科技園區。
高校院所是技術和人才的集聚地,隻有通過産學研合作,企業才能打開高質量發展的通道。永州市按照“一企一中心”的要求和思路,引導企業加快同高校、院所的合作,共建技術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技術分中心等創新平台,借助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企業技術水平,形成新的增長點,加速推進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在永州的轉移轉化。
湖南科技職院與達漫電商成立“科技 電商”特派鄉村振興服務,教師萬菁攜手達漫電商,帶隊進村了解農産品生長環境、特點、産量等因素,對産品進行整體評估,開展農産品品牌建設服務和品牌策劃、包裝設計等,不斷提高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價值,提高農民收益,為産品賦能。其中南嶽壽桃的系列包裝,年銷售在原有基礎上提升了近20%,并保持着良好的增長勢頭。
湖南科技學院聯合香港中文大學研發的“功能化納米載體負載多肽用于非小細胞肺癌協同治療”項目被列為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湖南和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同中科院、湖南農業大學等院所合作成立“植物功能成份”國家工程技術研究分中心,并挂牌成立了永州市首家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創新主體是加快高質量發展的“生力軍”。永州市圍繞做強各園區的優勢主導産業,加速工業園區的轉型升級,江華工業園、甯遠工業園、祁陽經開區、道縣工業區轉型升級獲批為省級高新區,省級高新區呈現從零到快速增長的發展态勢。目前,正在全力推進零陵工業園、東安工業集中區創建省級高新區。祁陽高新區引進社會資本市場化發展方式典型經驗做法,得到省政府督查通報推介。江華高新區打造中國“馬達之城”的典型經驗被省政府綜合大督查通報表揚。
優化技術,實施科技創新項目
談到科技創新,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湖南時代陽光藥業執行董事、湖南省抗感染中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唐純玉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中醫藥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屠呦呦創新了中藥提取方法,從傳統的中草藥中提取到青蒿素,中草藥裡還蘊藏着多少這樣的寶藏,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中醫藥界的創新精神,可以孵化出更多的青蒿素、更多的屠呦呦。”
近年來,永州市圍繞提升優勢産業的創新能力,組織規模以上企業實施了一批國家、省、市科技創新項目,鼓勵企業走創新之路,搞研發、引人才、聚資源,促進科研成果轉化落地,以科技注入競争力,加強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提高産品附加值。
每年遴選33個市重大科技創新項目重點調度、重點支持,特别是市政府工作報告今年還首次明确了“十大”科技創新項目。今年實施永州市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挂帥”機制,目前已征集了19個技術需求,通過“揭榜挂帥”,集中力量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同湖南省科技廳設立自然科學聯合基金,加大對高校、科研院所及醫院自然科學項目的支持力度。
湖南南嶺民用爆破器材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國内首條自動化内管延期體裝填生産線;湖南時代陽光股份有限公司的“喉咽清顆粒标準體系升級研究”項目被列入國家質量标準提高行動計劃品種。
近兩年共争取國家、省科技創新項目110多個,經費7100餘萬元,創曆史新高。每年有5個項目進入省100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籠子。今年已有19個項目被列為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争取經費1000多萬元。
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主體,逐步樹立“創新是第一動力”意識,加大研發經費投入。2020年全社會研發投入34.28億元,較2012年增長16.4倍,研發投入強度1.63%,增長7.58倍;2021年全市财政科技投入11.93億元,較2012年增長8.1倍。通過加大研發投入,企業的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湧現出了“喉咽清口服液”“血絡通”等全國知名品牌。
優化人才,蓄勢聚力增後勁
人才是創新的根本。永州市始終把人才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每年安排5000萬元人才專項經費,利用毗鄰粵港澳大灣區的區位優勢,大力引進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着力打造創新人才高地。
招才引智是積蓄發展“活水”的有效渠道。提升“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優質服務質量,首次審批了2個A類高端外國人才來華工作許可。1人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在全省率先啟動了市級科技創新創業團隊評選工作,評選出市級科技創新創業團隊9個,支持經費180萬元。全年共引進科技創新人才51人,科技人才隊伍逐步壯大。
“無論是做研究還是做企業,人才是關鍵。在公司創建之初我就把建設一流的科研條件和平台作為首要任務。”湖南和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健青為了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并讓他們留下來,每年都要投入幾百萬元來建設實驗室和購買先進的儀器設備,用好的科研平台來吸引和招聘人才。“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司目前擁有博士4名、碩士9名、高工2名,建有湖南省超臨界流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研發平台,公司的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創新氛圍十分濃厚,創新成果豐碩。去年,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成果項目7項,申請專利31項,開發專有技術50多項。”
一手抓人才引進,一手抓人才培育。鼓勵科技專家服務農村,11個縣區科技專家服務團實現全覆蓋,全市共動員917名省市縣科技特派員投入鄉鎮進行技術指導,現場服務群衆1.34萬人次,助力鄉村振興。獲立項省科技特派員服務鄉村振興項目9項,甯遠、祁陽兩地的科技專家服務團被省科技廳評為優秀科技專家服務團,省級創新型縣(市區)江華瑤族自治縣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中期評估。科技人才閃耀潇湘。全市共有市級以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182人、外國人才25人、人才團隊20個;科技專家服務團實現了11個縣市區全覆蓋,成員達到900多人,服務685個行政村、143家企業,為建設現代化新永州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堅強的智力保障。
科技創新是赢得未來的關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的運行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永州市的經濟形式在國内國外大環境的變動下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放眼未來,以科技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顯得尤為迫切。唯有大力實施科技興省戰略,依靠科技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才能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産率,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更為強大的動力。
科技創新沒有“休止符”,隻有“戰鼓擂”。在打造科技新高地、構建創新新體系的征程上,永州正踏歌而來、闊步前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