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我心目中的自留地

我心目中的自留地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8 01:37:17

我心目中的自留地(難忘的自留地)1

文 | 張玉清

“自留地”起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年幼的我隻知道是按人口分配給農民,用于自主耕種,這樣每戶就可以多增加一些收入。在我的記憶裡“自留地”就是農民的風水寶地,更像各家的“小銀行”,也是人們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更是農民心裡的一份希望。

那個年代因為物質匮乏,國家政策是計劃經濟,農村土地也是以集體所有制的種植方式,大隊分配是按“人七勞三”,由于集體土地貧瘠,水澆條件不好,加之群衆積極性不高等各種原因造成集體收入很差,農民的溫飽問題都難維持。因此自留地就成為農民養家糊口的唯一出路,這樣人們就千方百計種好這塊小小的自留地。所以那時農村流傳着這樣一句話:“公家的活豁上腚,自家活豁上命”。

我們村的自留地就在村南邊,生長着千姿百态的莊稼,在這片小的有些可憐的土地上,大家都各顯其能,盡可能的種上蔬菜、瓜果之類的稀缺作物,作物成熟的季節就在地裡用谷子稭紮個草人再給它戴上帽子,有的挂些彩色布條迎風飄揚,用來吓唬給人們搶奪吃食的麻雀。人們起早貪黑,不分晝夜的忙碌在這片土地上。

這塊地也是我每天放學後,背着筐去地裡拔草的必經之路,那時候我手裡會拿着一塊餅子,到這塊地裡尋找我愛吃的小蔥和韭菜,那時地裡所有蔬菜都不噴農藥,随手采一把捋吧捋吧就能吃,吃起來是那麼的香甜!

我家的自留地主要靠父親種植,他每天忙完大隊的事後,都要抽空去自留地幹活,自留地幾乎就是我們全家人生活的依靠。父親用心經營着這塊土地,每年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我們家就會種一些能賣錢的作物來補貼家用。有時種蔬菜,吃不了就趕集去賣,我印象最深的是培育土煙苗、茄子苗、辣椒苗,等苗子長大了栽到地裡,人們才能收獲土煙葉和茄子辣椒。當時我們村種這些苗子的很多,幾乎家家都種,因為是春天種,生長期短,很快就能賣錢,賣的錢可用來買國家分給的救濟糧。

我那時十幾歲,經常幫父親幹點力所能及的活,親眼目睹父親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着這片小小的土地,他用盡全力,用镢頭和各樣農具整理土地,有時候熱了就光着膀子幹活,真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父親個子不高,體力不是太強,可他從小就給地主家扛活,所以對農活幹的既快又好,我家種植的自留地在全村也是屈指可數的好。父親對農活樣樣精通,整理的土地井井有條,直直的田埂,平平的畦子常常赢得别人的誇贊。他把各樣育苗種子提前用溫水泡過,裝在布袋裡,然後放在炕頭上發芽,當種子芽剛冒出來的時候就可以種了。父親把每個畦子裡的土起出一層,然後用水桶擔水澆地,等地晾的差不多的時候,就可以把發芽的種子撒上了,然後再把提前起出來的土撒上,用鐵掀抿一抿,使畦子的土均勻的附在地面上,這樣才能防止水分流失造成的出苗不全。等秧苗出來以後,還有更艱巨的任務,就是每天早晨都必須要用噴壺噴水,等苗子長的高點了才能過幾天澆一次水,那時候澆地一直是用扁擔水桶擔水,小苗長的挺快,長到六七寸高的時候就可以賣了。這種簡直就是“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實場景。

在我十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和夥伴一起趕集賣這些苗子了。從前家裡窮沒有自行車,父親一直不會騎自行車,所以很多遠途的活就靠我去,由于當地種植這種苗子的多,所以隻有趕比較遠的集才好賣,我們多數是去趕高唐集,家離高唐三十裡路,前一天要把各樣苗子拔下來,捆成數量不等的捆,排在一起噴上水,再用濕被單蓋好,第二天一大早就裝車去趕集,等太陽剛剛出來我們就到了,那樣才能占個好位置。集市上賣苗子的人很多,大街兩邊排成了長長隊伍,大家都在不停的誇贊自家苗子好,苗壯好活,都想把苗子盡快賣出去,我當時的迫切心情至今記憶猶新,這些小苗寄托了全家人的生活希望,更是父親不分晝夜,忙忙碌碌,用辛勤的汗水澆灌而成的,因此我自感責任重大!每賣出一些我都特别高興,一上午把賣的錢不知道要數多少遍,可從來舍不得花錢,有時候花二分錢買點水喝,好咽下母親給我帶的中午飯。這些苗子最多賣到過三四塊錢,那就很多了,有時候隻能賣兩塊多錢,最擔心的就是時間過得太快,不一會就到中午,這時候趕集的人少了,可苗子還剩下很多,我那時候的心情糟糕的真是無以言表,剩下的苗子就會丢掉啊!我後來就想了個辦法,在回家的路上去村裡賣,一般我們都是和同村的兩個人一起去,串鄉村賣就得大聲喊,要不大中午的誰知道你來賣東西啊!剛開始不好意思,喊不出口,我們就商量着兩個人分别從村子的兩頭賣,這樣就可以喊了,就是這樣千方百計也沒全賣完過······

記得有一次下午從老武城趕集賣煙葉回來,走到半路上遇到了暴風雨,天一下就黑下來,實在不能走了,當時已經到郭寨公社的四聯郭莊村,我那時已經高中畢業,在村裡當團支書,思想也成熟了不少,那次是姑姑和嬸嬸我們三個人,我就給姑姑說,我們先去找這個村的支書吧,叫他給咱找個住的地方!那次還真找對了人,支書姓郭,非常熱情的接待了我們,他看到我們都被淋得全身濕透了,就趕快把我們領進屋裡洗洗臉,随後還給我們做了飯吃,這個事我一直記在心裡,那頓飯也一直溫暖了我很多年!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逐步取消大鍋飯的種地方式,分田到戶,實行了土地家庭承包責任制,原來的“小自留地”變成了“大自留地”,人們種地的積極性瞬間爆發,大家使出了自己的“看家本領”來耕種自己的土地,記得我們家第一年棉花就賣了一萬多元錢,家裡翻蓋了多年的老房子,日子也越來越好了,但是“自留地”作為那個年代農村最靓麗的風景給我留下了永遠也抹不去的記憶。

張玉清,夏津縣人大退休幹部,愛好運動、唱歌、文學。

壹點号 林源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