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書友問我,毛筆字行書和硬筆行書一樣嗎?
硬筆行書和軟筆行書在形态上會呈現出很多差異,這是由硬筆和軟筆書寫工具的差異造成的。
硬筆書寫工具,顧名思義,就是筆頭是硬的,常見的硬筆書法工具有鋼筆、圓珠筆、簽字筆、中性筆等。
因為這些筆的材質大多數都是金屬,所以書寫起來較為方便,在控筆上要求很低,基本上把握了筆杆方向,然後書寫技巧隻要不是太差,都能學好寫好。
但是軟筆則不同了。軟筆書寫工具中,較為具有代表性的是毛筆,其次是其他材質的軟性書寫工具。
這些書寫工具在書寫上由于筆頭材質很軟,所以,如何控制毛筆筆頭,如何将這些筆頭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進行書寫和創作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控筆的訣竅在于對于毛筆的熟悉度。
而中國書法,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軟筆書寫工具,所以才導緻了軟筆書法呈現出比硬筆書法更為豐富多彩的姿态來。
當然,軟筆書法的成就比硬筆書法成就要高,這在一定程度上和軟筆以及硬筆的發展曆史有很大關系,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毛筆天生就是一個創造藝術的絕佳品。
一方面,曆史的看,毛筆這種書寫工具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産生了,尤其是蒙恬改良過後,毛筆變得更加适合使用,方便書寫和塑造漢字形态了。
而伴随毛筆這種書寫工具的不斷改良,中國書法也随之得以發展完善,每一次重要的書體革新,都伴随着書寫工具的進步。
比如,從秦代的篆書到漢朝的隸書、紙張的出現以及毛筆的改良在這背後是發揮了巨大作用的。
從篆書和隸書這兩種書體的形态上,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篆書最大的特點是筆畫的平穩,粗細大小基本上變化很少。這其實是符合當時書寫工具的。
早期的毛筆作用類似于今天的刻刀,筆頭制作單一,而且筆鋒在使用起來不明顯,這樣控筆難度就會大大下降。書寫出現的筆畫也趨于平直。即便是有彎曲,也很少有線條上的波折。
但是,一旦要講到隸書等書體的時候,情況就明顯不同了。
隸書很明顯帶有很強烈的波折形态,那麼這種波折就不是一般的毛筆可以書寫出來的,而是需要更為柔軟,更為變化多端的毛筆來書寫。
隸書筆畫的特點,前人總結為蠶頭雁尾。所謂蠶頭,就是有像蠶一樣的頭,有大雁一樣的尾巴。
而這樣的筆畫形态,很明顯,如果沒有靈活多變的毛筆筆頭做基礎,是很難呈現出這樣的效果的。
中國曆史上的硬筆書法一直沒有發展起來,如果非得找到一個硬筆書法存在的依據,那麼我想夏商周時代的甲骨文、篆刻在青銅器上的鐘鼎文都屬于硬筆範疇,因為他們至少不是軟毫寫就的。
而此後衆多碑石刻本,則也帶有很濃烈的硬筆意味。但是硬筆的書寫往往依附于傳統軟筆書法的範疇。
比如,衆多碑刻中,很多碑刻在篆刻之前,其實已經有書法家書寫好了軟筆作品,然後交給專門刻石的工匠,在經由他們進行篆刻書寫。
所以古代很多碑刻的篆刻者和書寫者往往呈現分離态勢,篆刻者是篆刻者,書寫者是書寫者。他們并未從真正意義上實現書法家用硬筆刻刀親自撰寫的實踐。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說,很多魏碑倒是可以被歸入硬筆書法的行列。
從更為廣闊的角度來說,魏碑書寫着往往是直接拿刀進行篆刻,所以他們往往既沒有在頭腦中存留一個固有的軟筆書法形态,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又可以随心所欲的進行書寫。在這個意義上講,魏碑和夏商周時代的甲骨文倒是可以被歸入硬筆行列了。
所以我們看到,簡單的以筆畫的粗細大小來劃分軟筆和硬筆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
用工具來區分兩種書法形态,就會避免因為筆畫粗細而沒有看到書法本質的缺憾。魏碑本身書寫工具确實是硬性的刻刀,所以在相當大程度上應該被歸入硬筆行列。
由于魏碑書寫工具的特殊性,所以導緻了魏碑的筆畫很奇絕,一般毛筆正常的筆法系統很難做出原汁原味的效果,這也是魏碑迷人的地方之一。
因此,如果要想比較傳統軟筆書法和硬筆書法之間的區别,應該回到魏碑那裡,将魏碑和軟筆的帖學書法進行對比。
而這,正是書法史上兩種書法形态的對立,即帖學書法和碑學書法之間的區别。就書體而論,傳統行書的書寫中,并沒有硬筆形态的行書作品,就連刻成碑石的行書作品,也要到唐代才開始出現。
唐代唐太宗也是一位資深的“書法票友”,從他派蕭翼計賺蘭亭,到後來命令懷仁和尚集字書寫《聖教序》來看,他的藝術造詣和後來宋朝滅國皇帝宋徽宗難分伯仲。雖然唐太宗喜歡書法有很濃烈的政治意味,有明顯的政治用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書法的發展做出了很巨大的貢獻,唐太宗那一代正是王羲之開始進入中國集權統治者的藝術審美範疇的開端。
現如今,由唐太宗親自撰寫、中國曆史上第一塊行書刻碑《溫泉銘》被收藏于法國博物館,這塊見證了中國行書乃至于碑刻發展曆史的拓本被永遠留在了異國他鄉。但是對于當時一朝天子來說,這塊碑石在現代意義上,仍然不具有硬筆書法的性質。因為在一開始,他就是由工匠刻石而成的。所以他仍然是傳統意義上軟筆書法、帖學書法的代表。
就前面的問題來說,我們無法從傳統意義上給一個合理的解釋。但是從現代書法的角度來說,因為書寫工具上的差異,導緻兩者在筆畫形态變化上會呈現諸多不同。但是從漢字結構上而言,每一個字的結構是大同小異的。
另外,章法上,當代行書硬筆作品很少強調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勾連,往往單字居多,類似于早期章草時候獨立的章法。而軟筆書法早就經過漫長的演變,遊絲引帶漸漸增多,字與字之間的筆畫粘連也更為緊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