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為北宋蘇轼行楷書。素箋墨迹卷。縱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宋四家”。傳世書迹有《前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
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轼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時代孫權破曹軍的赤壁之戰,作《赤壁賦》,表達對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遊,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兩文傳湧不絕,是文學史上著名的傑作。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
本書卷為友人傅堯俞(1024--1091)書《前赤壁賦》,自識:“去歲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豐六年書,時四十八歲。書卷前有缺行。曾經賈似道、文徵明、項元汴、梁清标等收藏過,後入清内府。此賦用筆鋒正力勁,欲透紙背;在寬厚豐腴的字形中,力凝聚收斂在筋骨中,此謂“純綿裹鐵”。這種力又往往從鋒芒、挑踢、轉折中閃爍出來,就像寬博的相貌中時有神采奕奕的目光流觀顧盼。特别耐人尋味的是,蘇轼選用行楷表現出一種靜穆而深遠的氣息。明董其昌贊揚此賦“是坡公之《蘭亭》也”。試作剖析:王羲之的《蘭亭序》既有詩情畫意,又滲透玄理,《前赤壁賦》的内容與之相近。蘇轼的曠達胸襟、高潔靈魂與羲之亦有相似之處。王羲之将他風神蕭散、不滞于物的襟懷在行書《蘭亭序》中表現出來,而蘇轼情馳神縱,超逸優遊的心神也在此賦中顯現。董氏還贊揚此書墨法:“每波畫盡處每每有聚墨痕,如黍米珠,恨非石刻所能傳耳。”
蘇轼《前赤壁賦》全卷欣賞 ↓(請橫轉手機欣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