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孫權為什麼在武昌的地位高

孫權為什麼在武昌的地位高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07:03:07

孫權為什麼在武昌的地位高(孫權為何選擇這個小城建都)1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發布。百年東吳連載36

悠悠武昌,在江之隈,吳未喪師,為蕃為畿。

陸機這首《贈武昌太守夏少明》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三國時期武昌城的盛景。

提到武昌,人們一般最先想起的都是今天武漢市武昌區,作為武漢三鎮之一,這裡以武昌起義而聞名。

然而在古代,武昌卻不在這裡,而是在武漢市東南幾十公裡的鄂州。

古武昌是東吳都城之一,東吳曾兩次于此建都,即使後來又将都城遷回建業,武昌也長期保留着“陪都”的地位,可以說武昌對東吳的重要性僅次于建業。

武昌在漢末稱為鄂縣,本是個發展程度非常一般的小地方,它的興衰與東吳政權有着緊密的聯系,因此它的高光時刻與漫長的曆史相比也非常短暫。

後來雖然經過東晉時期王敦和陶侃的治理,武昌一度有過短暫的複蘇,但最終還是徹底沉淪了,回到了它本來的地位。

古武昌的發展始于孫權,關羽敗亡後,孫權沒有撤回江東,面對複雜的形勢,他暫駐公安。到了黃初二年(221年),孫權遷都鄂縣,并将其改名為武昌,取武運昌盛之意,又在當年開始進行武昌城的修建。

然而,鄂州的重要性基本也隻局限在交通運輸這一個領域,在政治和經濟上的地位不高,這一點和古代倒沒什麼分别。

在漢朝諸縣中,分為大縣和小縣,其中大縣的長官稱縣令,小縣的長官稱縣長,而鄂縣就是一個小縣。孫權在消滅黃祖,将勢力滲透進江夏後,便委任胡綜為鄂縣長。

不過在這個時候,江夏的核心卻依然在夏口,甚至江夏以前的治所西陵和沙羨,其地位也要高于武昌。

既然如此,孫權為何要定都于默默無聞的鄂縣呢?按理說夏口才是最好的選擇。

原來孫權如此決定,主要是從軍事方面來進行考慮的,而軍事因素也是古武昌短暫興起最主要的原因。

孫權之前建都于揚州的建業,而不在他心心念念的荊州,一方面當時他确實還對攻取合肥抱有希望,另外也不想過于明顯地表露對荊州的野心,因此接受了劉備的建議。

但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雙方徹底撕破臉以後,孫權就沒必要繼續掩飾了,他必須以今後的形勢為出發點去考慮問題。

荊州之争暫時告一段落後,孫權清醒地意識到形勢沒有那麼樂觀,自己還遠未到高枕無憂的時候。

雖然劉備忙着稱帝,暫時未有動作,但當年僅僅為了荊南三郡,他都親率大軍來争,這次丢了整個荊州,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呢?

另一方面,東吳和曹魏的關系也頗為不妙。

曹丕篡漢之前,為了給自己增加功績,曾給孫權下了個套,故意燒了襄陽,引誘孫權來取。

當初曹操确實答應過孫權沔水以南都歸他,在危急的形勢下,用襄陽換取江東援軍也是值得的。

不過後來形勢發生了變化,一是徐晃擋住了關羽,襄陽和樊城基本安全了,而且曹操希望孫權和關羽兩敗俱傷的想法也沒能實現。

危機如此輕易地解除,曹操是否會對他的承諾感到後悔呢?他後不後悔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曹丕肯定是對此不予承認的,反正又不是他承諾的,于是就這樣算計了孫權一手。

由于襄陽城防被毀,東吳沒能在此站住腳,很快就被趕走了。

這樣一來,孫權奪取荊州北面門戶的想法就落空了。不僅如此,東吳和曹魏的關系也開始惡化。

孫權對嚴峻的局勢有着清醒的認識,他深知自己雖然占了一次大便宜,但以自己的實力決不可與曹劉兩家同時為敵,因此他必須做政治和軍事上的雙重準備。

吳蜀矛盾是當下的主要矛盾,除非他願意恢複到湘水劃界之前的局面,否則雙方不可能議和,而這是孫權無法接受的。

相對而言,魏吳矛盾則是次要矛盾,雙方隻是有些小沖突而已,這是有可能化解的。孫權決定從這方面入手。

當初曹操為了讓孫權放心西征,主動撤去了東線大部分守軍,也将夏侯惇和張遼等主要守将招走了。

但現在曹丕又重新加強了東線的力量,其中張遼和一位姓朱的橫海将軍(可能是朱靈)又回到了合肥,此外又在橫江津駐軍七百,居巢駐軍四百,甚至雙方一度爆發了小規模的沖突,出現了一定傷亡。

孫權為什麼在武昌的地位高(孫權為何選擇這個小城建都)2

不過魏吳議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反複拉鋸談判,因此孫權必須做最壞的打算。

如果能得到完整的襄陽,這座重鎮自然具備阻擋北方威脅的條件,當初呂蒙就是這樣想的。然而這一計劃卻沒能實現,孫權面臨着魏蜀兩面夾擊的風險。

将都城設在荊州,雖說可以加強東吳在西部的防禦,但也沒必要設在前線增加危險。如果定都江陵,西北兩個方向的壓力就太大了。

同時東線也不得不防,因為魏軍正在江北虎視眈眈,雖然眼下兵力不多,但随時可能增兵,因此都城必須選在一個能兼顧所有威脅的地方。

這樣一來,就隻能設在江夏了。

江夏位于東吳整個長江防線的中端,孫權在此坐鎮,無論外敵從哪個方向入侵,他都能第一時間加以支援。不過具體設在江夏的哪個地方,卻還要動一番腦筋。

按說夏口是最佳之選,當初黃祖和劉琦都将治所設在這裡。

夏口有着絕佳的地理位置,扼守着長江和沔水的交彙處,是一處可以被稱為戰略鎖鑰的重要地點。此外這裡還有着堅固的城防,黃祖憑借此地和江東周旋了八年之久。

但是夏口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因為它和江陵一樣,也面臨着兩個方向的威脅。

其中西面的威脅來自江陵,從江陵順江而下便可攻擊夏口,當時孫權并無在荊州西部邊境擋住劉備的信心。而北面的威脅則來自襄陽,魏軍可以順着沔水一路東下,直抵夏口。另外江夏北部的文聘也不得不防。

孫權為什麼在武昌的地位高(孫權為何選擇這個小城建都)3

當初赤壁之戰時,曹操就采取了兩路夾擊夏口的策略,好在周瑜主動出擊,深入南郡,粉碎了曹操的計劃。但現在周瑜和呂蒙這兩位傑出的軍事家都已經去世,國中是否還有這樣的能人呢?孫權心裡也沒底。

既然如此,那就隻能繼續收縮防線,選擇一個比夏口更靠東一點的位置,一旦江陵有失,孫權本人也不用親自處于危險的第一線,而是用夏口作為都城前面一道堅實的屏障,他可以坐鎮後方指揮。

這樣一來,鄂縣就走進了孫權的視野。當初消滅黃祖後,本着和劉表緩和關系的目的,孫權撤出了夏口,而是将勢力收縮到了鄂縣。東吳在此發展了十幾年,可以說在當地非常有基礎了。

雖然這裡經濟并不發達,但從軍事角度出發,卻是一個絕佳的地點。

作為航運樞紐之地,武昌西有樊湖(今梁子湖),樊湖經過樊溪(今長港河)通向長江,而樊溪和長江的交彙處就是樊口,當初前來避難的劉備接受了魯肅的建議在此駐軍。

由此可見,武昌周邊水系發達,樊湖中可以駐紮大量水軍。

此外,武昌旁邊還有一座西山作為屏障,這個依山傍水的地方成了修築一座軍事要塞得上上之選。

定都武昌後,孫權當即命人修建城池,後來武昌城也被稱為吳王城。

武昌城規模不大,從其遺址來看,東西長不過一公裡,南北長隻有五百米,顯然作為都城是比較小的,其軍事目的更為明顯。一旦将來在戰争中處于不利局面,武昌便可以作為東吳在荊州最後的屏障。

另一方面,武昌城并不是單獨一座城,江北還有一座邾城(今湖北黃岡市黃州區一帶)。邾城當時在曹魏控制下,後來陸遜将其攻克,并加固城防,終于實現了完美的防禦。

這兩座城隔江相對,組成了一個類似于襄、樊二城的防禦體系。

孫權為什麼在武昌的地位高(孫權為何選擇這個小城建都)4

據後來長期駐守武昌的東晉名将陶侃說,東吳在邾城長期駐紮着一支規模在三萬人的軍隊。

且吳時此城乃三萬兵守。(晉書陶侃傳)

作為整個防禦體系中的主城,武昌城駐軍自然比三萬人隻多不少,數萬精兵駐于堅城之中,江面上艨艟巨艦往來穿梭,随時可以互相支援,至此東吳國都變得固若金湯。

為了供養如此多的首都駐軍,單憑規模不大的鄂縣肯定是不夠的,因此孫權特意新設了武昌郡。

武昌郡由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和沙羨六個縣組成,這六個縣分别屬于原江夏、廬江和豫章三郡,孫權此舉相當于為武昌建立了一個首都經濟圈,其餘五個縣都成了武昌的衛星城。

與此同時,孫權又從建業遷來千戶人家,以加強武昌的經濟實力,從此古武昌城便開始了一段黃金發展期。

然而,這座因軍事目的而興建的古城,最終還是因為其軍事意義的消失而沒落了。

在東晉南朝時代,南方政權的國防形勢大多比東吳要好一些,雙方在荊州相争的焦點主要在襄陽,因此位于江夏中部的武昌因為過于遠離前線地位開始下降,比如桓溫時期在荊州的大本營就又移到江陵了。

孫權的未雨綢缪是明智的,遷都一事完成後沒多久,沖突就爆發了,當年七月劉備便發兵東征。

這對孫權來說是個巨大的考驗,也是他在赤壁之戰後所面臨的最嚴重的一次危機。

雙線作戰終不可取,他必須盡快和曹魏議和,不管付出什麼代價。

然而讓孫權意料不到的是,曹丕竟然給了他一個巨大的驚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