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是中國曆史上存在事件較長的王朝,當時商朝已經進入文字時代,殷墟發掘成功,甲骨文的出土,使得古文記載中很多關于殷商的事件得以相互印證,殷商時代現在已經是中國的信史。
殷墟
從公元前17世紀,成湯滅夏建立國家;公元前14世紀中葉,盤庚遷都殷;至公元前11世紀商王纣被周武王滅亡,共傳17代,三十一王,曆時600年左右。
講述殷商曆史的古代文獻,我們今天所能讀到的,有較高可信度的首推司馬遷先生的《史記·殷本紀》。這篇《殷本紀》所參考的史料,據司馬遷先生自己說,是來自于《詩經》和《尚書》。話雖如此,司馬遷在寫《殷本紀》的時候實際上還參考了當時所能見到的其他材料,如《左轉》、《國語》、《世本》、《大戴禮記·帝系》篇和其他的一些材料。而司馬遷引用史料,其主張是“考信于六藝”,即 以六藝為标準進行考核以确定其真僞。六藝即六經,指的是《易》、《詩》、《書》、《禮》、《樂》、《春秋》這六本書。所以司馬遷先生說《殷本紀》資料來源,以《尚書》、《詩經》最多。
我們現在稱呼商代也叫殷商。司馬遷先生在《殷本紀》中以“殷”來稱呼這個朝代,記錄其曆史。“商”這個名字,是存在于比《史記》更早的書中。古本《竹年紀年》就稱它為“商”,不過在今本中就被稱作了“殷商”。
過去的史家,對這一朝代的稱呼是“商”、“殷”、“殷商”并存的。這三種不同的稱呼并見于先秦時期的記錄。那麼這三個不同的稱呼的含義是否相同呢?是指絕對相同的一個曆史時代還是不同的時間段呢?
甲骨
在殷墟甲骨文中,“殷”字還沒有出現過,但是“大邑商”出現過不止一次。顯然,在盤庚遷都殷之後,這個國家的人,仍以“商”來稱呼自己,“殷”則是這個國家以外的人對其的稱呼。
上古時代的君王,好像均以其國度所在的地名作為國号,而不像後世的君王,是用國都地名以外的美稱來作為國号。比如殷商時代,周人居于岐山腳下的周地時稱作周,待周人滅商,将國度遷往豐鎬之後,豐鎬也被稱作周,到東周時,國度再遷洛邑,也還是稱為周。隻是在周字前加上“宗”和“成”兩字,分别稱“宗周”、“成周”。
殷商兩個字合用,雖然沒在甲骨文中見到,但是其來源很是古老。周初的詩,見于《詩經》裡面的,常用“殷商”一詞來稱盤庚以後的商朝人。《詩經·大雅·大明》中有“摯仲氏任,自彼殷商”,又有“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在《詩經·大雅·蕩》中有“文王曰咨,咨女殷商”的句子,這句話出現了7次之多。
甲骨文
《大明》和《蕩》都是西周時代的詩篇,說明最遲在西周的時候,殷商這一稱呼就已經産生了。在《尚書·盤庚》篇有“殷降大虐”,《詩經·商頌·玄鳥》篇有“殷受命鹹宜”,《殷武》篇有“撻彼殷武”,這些均為殷人或宋人較早的文獻。《尚書·多士》篇又有“周公初于新邑落,用告商王士”,《多方》篇有“乃惟爾商後王”,《詩經·大雅·文王》篇有“商之孫子”,《大明》篇還有“燮(xiè)伐大商”,這些均為周人早期的文獻。可見殷和商的稱謂對于殷人和周人并無差别。
而對于我們來說,我們更習慣于稱呼那個國家為商,而随着對殷墟甲骨文的解讀,那個遙遠時代的神秘面紗終會被我們揭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