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做事要“一鼓作氣”,意思是要趁銳氣旺盛之時鼓足幹勁,一往直前,才能成功。“一鼓作氣”是個成語,它與古代的一個戰争故事有關。
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發生戰争。曹刿(ɡuì)陪同魯莊公出征,出謀獻計。齊、魯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對峙。齊軍擂鼓呐喊,準備進攻,魯莊公正要下令擊鼓出擊,曹刿勸阻說:“先等一等。”于是,魯軍沒有擂鼓,嚴陣以待。齊軍見魯軍沒有反應,又擂鼓準備進攻;曹刿還是讓魯莊公按兵不動。齊軍又擂了第三遍鼓,這時曹刿才說:“以進攻了。”魯軍這才擂鼓發令,士兵奮勇争先,一下将齊軍打得落花流水,大獲全勝。
戰鬥結束後,魯莊公非常奇怪,問曹刿:“為什麼齊軍擂第三次鼓時,你才讓我軍擂鼓進攻?”曹刿解釋道:“戰鬥主要是靠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兵們勇氣最足;到第二次擊鼓時,勇氣有些衰落;到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敵軍勇氣枯竭,我們卻勇氣十足,鬥志昂揚,所以打敗了他們。”這就是“一鼓作氣”的來源。
從軍事策略上說,“一鼓作氣”使用的是疲兵之計。疲兵計,就是以逸待勞,在敵人氣勢正盛之際,不直接進攻,堅守陣地,消磨敵人士氣,等敵人士氣低落時,尋找最佳戰機,一舉破敵。在曹刿之後,也有很多這樣的戰例。
戰國後期,秦王嬴政命令大将王翦率兵滅楚。楚國大将項燕率軍抵抗。秦軍與楚軍對壘後,王翦使出“疲兵之計”,隻是專心修築營寨,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态。王翦在軍中鼓勵将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秦軍将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松懈,将士已無鬥志,項燕也認為秦軍隻是防守自保,不會進攻,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将士個個如猛虎下山,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很快消滅楚軍的主力部隊,連大将項燕也戰死。随後,楚國便被秦國滅亡。
東漢末年,劉備與曹操兩大軍事集團交戰,争奪漢中。劉備手下大将黃忠率軍與曹操手下大将夏侯淵在定軍山對壘。黃忠采用謀士法正的“疲兵之計”,任憑夏侯淵率軍如何挑釁,始終堅守不出,直到曹軍士氣疲憊,黃忠突然發動進攻,勢不可當。曹軍大敗,夏侯淵也被黃忠斬殺。随後,曹軍失去優勢,隻得撤退,劉備占據漢中。定軍山之戰奠定了蜀漢基業,開辟了三國鼎立局面,是中國曆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戰。
京劇表演藝術家譚鑫培在戲曲電影《定軍山》中飾演黃忠。
内容來源:《中華文化十萬個為什麼——軍事外交》中華書局出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